司紅運 吳光東 曲衍波 劉朝旭
摘要“城市管理學”是公共管理學科下的一門重要課程,課程思政是我國當前高等教育過程中促進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知識技能的有效傳授與協同創新發展的重要舉措。本文提出在教學隊伍、培養方案、課堂建設、社會實踐等方面對該門課程進行創新與實踐,將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元素的高度融合,形成協同效應。
關鍵詞城市管理學;課程思政;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4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2021.34.039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Urban Management" Course
SI Hongyun[1],WU Guangdong[2],QU Yanbo[1],LIU Chaoxu[1]
([1]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Policy,Shan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Jinan,Shandong 250014;
[2] School of Public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Chongqing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44)
Abstract“Urban Management”is an important course under the disciplin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Course ideology and politic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effective teaching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ideological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urrent higher education process of our country. This paper proposes to innovate and practice the course in the aspects of teaching team,training scheme,classroom construction and social practice,so as to highly integrate professional courses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to form a synergistic effect.
KeywordsUrban Management;course ideology and politics;practical teaching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從高等教育的特點來看,推進高校思政教育顯然不能僅僅依賴于專門的思政課堂,還必須在專業課程中引進思政課程的相關元素,通過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元素的高度融合,促進現代高等教育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知識技能的有效傳授與協同創新發展。想要從根本上提高當代青年的思想道德修養,就需要重視高校作為主陣地、課堂作為主渠道的作用,不斷創新各門課程和思政教育相結合的具體實踐,促進兩者互相配合、互為補充,潛移默化地發揮思政教育的最大價值。
1“城市管理學”課程思政建設的創新
在建設“城市管理學”課程思政之前,第一步應該理解課程思政的含義,深刻把握其實踐目的和意義。在此基礎上,才能更好地將思政教育融入該門專業課程的教學中,以此形成兩者的協同效應。
1.1“城市管理學”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思政教育不僅限于政治、思想方面的理論培養,更包含了培育當今人們的思想道德的活動,包含政治、思想和道德等多方面的教育。新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成為當代高等教育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是貫徹黨的教育路線、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立“五維”而破“五唯”,都體現了國家對于學校、教師、學生的要求,學校和教師要遵循教育發展規律,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而課程思政致力于在各個課程中的立德樹人,而不是某一門特定的課程。[2]課程思政要求學校的學科建設及其實踐活動,都應具有德育功能,將思想政治教育或顯性、或隱性地融入教育教學的全過程。[3]課程思政的提出有助于帶動課程的育人作用,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4]
“城市管理學”不僅是公共管理學科下城市管理、土地資源管理、行政管理等專業的必修課程,同時也是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下工程管理、工程造價、房地產開發與管理專業的選修課程。該課程致力于回答“誰管城市、管什么和怎么管”等問題,課程內容涵蓋了城市管理的基本理論及學科發展最新動態、新時代城市管理的主體、客體、體制、職能和城市發展戰略等諸多方面。在課程的不同章節和環節融入思政元素,可以發揮“城市管理學”獨特的育人功能。在充分分析城市管理過程中政策制定與管理過程的基礎上,通過思政元素的導入融合,可以全面提高學生緣事析理、明辨是非的能力,培養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幫助學生有效應對現代城市管理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1.2“城市管理學”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與融合
教學中,教師著力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城市管理學”教育教學的全過程,深入發掘專業課程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資源,發揮專業課程育人功能,落實教師教書育人的職責。課程思政能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在育人中主渠道作用,抓住專業課程這一核心環節,將思政之“鹽”融入專業課程“大餐”,充分秉承“課程承載思政”和“思政寓于課程”的理念。
1.2.1現代城市管理理念與思政教育的融合
圍繞不同歷史時期黨和國家發展的中心任務,中國的城市化正經歷著從“注重發展型”向“民生福祉型”的重要轉型。在此背景下,城市管理的理念和目標從服務于工業生產、經濟建設和城鎮化,逐步發展為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現代城市管理強調轉變以單一政府為核心的管理模式,注重引入市場競爭和社會合作,培育城市管理網絡中的多元主體,包括社區組織、行業中介組織和社會公眾的參與意識。現代城市管理的理念和目標很好詮釋國家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要求,把城市管理基本概念、理念與思政教育有機融合,形成了課程思政的重要基礎性內容。
1.2.2城市管理的基礎理論與思政教育的融合
現代城市管理以城市化理論、城市規劃理論、新公共管理理論、多中心治理理論、協同治理理論、區域競爭力理論、社區權力理論和社會網絡理論等眾多理論為基礎,遵循以人為本、依法治理、源頭治理、權責一致、協調創新等原則。這些理論與原則不僅是城市管理的指導依據,在教學中還可通過典型案例分析形成新穎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優秀課程思政教學案例。此外,尤為重要的是,在“城市管理學”基礎理論中融入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可使學生親身體驗到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的科學性及對當前城市問題分析的現實意義。進一步加深對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的理解,特別是對生產力推動城市發展的具體理解和分析。
1.2.3城市管理的基本內容與思政教育的融合
“城市管理學”從城市政策過程、城市規劃管理、城市公共經濟管理、城市基礎設施管理、城市房地產管理、城市公共服務管理、城市社區管理、城市環境管理、城市生態管理等角度對城市管理過程各個領域進行分析和闡述,并從城市經營、城市治理變革和城市社區網格化治理績效評估等角度,評述城市管理的創新實踐;[5]結合城市管理領域的前沿與熱點問題,講述城市管理過程中市政規劃、城市經濟管理、大數據與智慧城市、城市基礎設施與公共空間、城市公共交通與土地開發、城市開發與投融資、城市建設與運營、城市環境等研究課題與內容。這些城市管理內容和方法緊密結合中國國情,體現出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及行政決策能力,是將專業內容與思政教育融合的良好契機。
1.2.4城市管理的課程互動與思政教育的融合
課程思政有助于解決傳統思政教育中學生參與度有限的問題。在傳統的思政教育中,學生參與度不高,一方面是因為自身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另一方面在于思政課程內容設置較為集中,學生專注度有限。針對上述問題,可以在“城市管理學”的課程互動中添加思政元素,并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互動式課堂的優勢:在課程培養方案的指導下,前期通過導師講授、示范,引導學生更多地參與到課程教學當中,在取得一定的教學效果后,鼓勵學生圍繞“思政+專業”主題搜集相應的素材和案例,并通過加工和整理在課堂上進行分享和討論,以此深化學生對專業內容及相關思政元素的理解,將專業知識講解和學生價值觀塑造有機結合,使思政教育的功能在學科教學中得到體現。
2“城市管理學”課程思政建設的實踐
教師的師德、師品、師風對課程思政的實踐產生直接影響。在將思政教育融入專業課程之前,需要教師通過社會實踐、黨內民主生活會等多種方式來加強自身的思政學習,提高自身的政治素養和專業能力,以此做到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用價值觀塑造高層次高質量發展的人才。就“城市管理學”課程思政的建設和創新,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論述。
2.1組建并運行“一體兩翼、全面發展”的團隊式授課隊伍
專業課程思政教學培養模式下,城市管理專業的學生在完成規定課程的同時,至少能夠得到1名從事城市管理專業研究的導師和1名從事思想政治教學專業領域的導師的教學和指導,這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改變傳統城市管理教學內容和“一對一”的師徒式模式。為此,筆者建議我國城市管理專業教學與培養的實際狀況,嘗試構建以學生為主體,以“城市管理學”課程導師與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導師為兩翼的“一體兩翼、全面發展”團隊式導師隊伍,并重點解決導師間的分工協作、導師與學生間的指導交流等問題。
2.2設計“專業導向、思政把關”的培養方案并保障培養質量
“城市管理學”以及城市管理專業的興起在于研究和解決當代城市管理過程中的復雜性和綜合型事務,尤其是中國快速城市化給城市管理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因此,在“城市管理學”課程講授過程中要注重講授專業技能與方法,應具有明顯的問題導向性,且最終培養質量也是通過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得以體現。同時,由于城市具有獨特性、動態性、非線性、自組織性和復雜性特征,且城市管理實際事務還涉及眾多利益群體,又具有明顯的公共屬性特征。所以,“城市管理學”課程和培養方案的設計應堅持“專業導向、思政把關”的總體原則,在學習城市管理的相關理論、處理城市管理實際事務過程中,引導學生提升思想政治本領,注重自身思想政治素養的培養和提升。為此,本文認為在“城市管理學”相關課程內容的基礎上,融入愛國主義教育、社會責任意識、文化制度自信、人文關懷等思想政治教育相關元素,圍繞在專業課程學習中提升思想政治水平的培養目標設計和構建整個城市管理專業學生的培養過程,在專業水平提升的基礎上著力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水平與意識。
2.3打造課程承載思政的互動式課堂
將互動式課堂形式引入到“城市管理學”思政教學過程之中,一方面提升學生對“城市管理學”課程理論與方法等專業內容的掌握和運用能力;另一方面,通過學生參與式課堂加深學生對思政教育相關元素的理解,并提高其進行思政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城市管理學”課程中,由授課團隊結合“城市管理學”課程的不同章節,選取相應的思政教學案例,既能體現“城市管理學”課程專業內容,又能凸顯愛國主義精神、社會責任意識、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和人文價值關懷等思政元素。在第一階段,通過課程導師講授專業知識與案例,使學生掌握基本的“城市管理學”理論與方法,并提升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感。第二階段,在第一階段教學成果的基礎上,由學生搜集城市管理的相關案例和資料,進行加工和處理,形成成熟的教學案例并在課堂展示,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專業知識和思政元素的認識,并促進知識和信息的共享,促進整體教學效果的提高。
2.4拓展融入思政元素的社會實踐
以課程為載體,在注重添加課堂上的思政元素之外,也要將思政理念融入社會實踐中。用“政能量”增加學生的專業學習興趣,促進“城市管理學”課程的思政體系建設。比如,針對學生們對當前城市社區建設的關注,在課上結合社區建設的內容和基本特性進行詳細講述,讓學生們更加深刻理解國家制定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規劃和政策法規的核心宗旨和意義,提高作為未來城市建設者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或是,組建專業老師帶隊的現場實踐活動,例如參觀學校所在地的城市規劃展覽館。這不僅讓學生們更加生動、形象、直觀地展示了城市建設的發展歷程、發展成果和未來方向,更能理解我國新時代的城市發展理念,即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
3結語
“城市管理學”作為公共管理學科中的一門重要課程,其包含的知識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助于學生理解中國城市建設規劃的發展方向。在“城市管理學”課程思政建設的創新和實踐上,自始至終都需要以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為宗旨,在教學目標、教學設計、教學過程、教學方式的過程中,聯系中國城市發展的現況和趨向,并引入愛國主義精神、社會責任意識、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和人文價值關懷等思政元素,形成協同效應。首先,構建以學生為主體,課程導師與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導師為兩翼的“一體兩翼、全面發展”團隊式導師隊伍;第二,在課程和培養方案的設計上,注重思想政治意識和本領,在提升學生專業水平的基礎上著力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第三,在課堂教學中,實行“兩階段”教學,課上專業知識講述聯動課下學生自主學習,提高整體教學效果;最后,開展社會實踐,并融入思政元素,提高青年人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講話.2016-12-07.
[2]高德毅,宗愛東.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7(01):43-46.
[3]孫賀.課程思政視域下高中數學教學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21.
[4]湯麗媛.天津市高校龍舟教學訓練課課程思政建設的現狀與實施路徑[D].天津師范大學,2021.
[5]孫雁.公共管理類課程教學改革引入項目制的設計與實踐——以“城市管理學”為例[J].教育現代化,2018,5(27):138-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