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程 羅明金


摘? 要:重慶渝東南地區有著獨特的地貌,是少數民族聚集之處,有著豐富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在復雜閉塞的地理環境和多元的民族文化雙重條件下,孕育出許多的歷史名鎮,這對于渝東南地區來說是一個極為豐富的旅游開發資源。然而就在大力建設傳統特色小鎮的同時,傳統特色小鎮建設卻成了“問題”小鎮,涌現出了同質化、商業化嚴重和文化空心化等問題,使其無法滿足游客渴望體驗異地風貌的需求。通過分析渝東南地區傳統特色小鎮的問題,為渝東南傳統特色小鎮的差異化打造提供新的思路。
關鍵詞:渝東南;特色小鎮群;旅游資源;差異化;打造
古鎮,是一種較大規模的古代居住性建筑的商業集鎮。從興到衰,它見證著千百年人們生活的痕跡,充滿著豐富的傳統文化信息。保護古鎮就是在保護歷史文化遺產,還原傳統的街巷布局和建筑形式,能讓世人們感受歷史文化與風土人情;挖掘本土傳統文化,能增加人們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從而增加文化自信。自2016年起,國家便發起了在全國開展特色小鎮建設的工作通知,提出到2020年打造一批各具特色,充滿活力的,集傳統文化、休閑旅游、商業、教育一體的美麗小鎮[1]。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小鎮,不僅可以起到保護傳統文化的作用,更能帶動地方經濟發展。隨時代發展,因農村的基礎環境設施已經不能滿足現代農村人的需要,為擺脫貧困的生活環境,增加家庭收入,使得大部分農村人流向城市打工生活。這部分人一類是留在城市買房,隔斷了與農村的聯系;而另一類則是只為賺錢養家,也就造成了農村留守兒童和孤寡老人的問題。而推動傳統特色小鎮的發展,不僅能夠改善農村的生活環境,提高農村的生活品質,更增加農村產業鏈的發展,提供更多的農村就業機會,實現農村脫貧,讓年輕人留在自己的家鄉創業,這便解決了城市人口膨脹問題和農村空心化問題,同時便解決了農村留守兒童等一系列社會問題。
一、渝東南傳統特色小鎮群的旅游資源現狀及危機
重慶渝東南地區地處武陵山與大婁山交匯腹地,有著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因此被稱為“重慶之肺”。它包括了黔江區、武隆區、石柱土家族自治縣、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六區縣,是少數民族聚集對多的區域,因此又有著極為多彩的人文景觀[2]。復雜閉塞的地理環境和多元的民族文化孕育出許多的歷史名鎮,例如有“鹽丹文化”的郁山古鎮、龍潭古鎮、洪安古鎮,等等。然而此次渝東南古鎮調研卻發現,原本各具特色古鎮卻出現許多問題。
(一)渝東南傳統特色小鎮群的旅游資源現狀
1.原生傳統建筑破壞嚴重與建筑改造的同質化
建筑被稱為凝固的藝術,它承載著時代的記憶,能夠最直白地反映地域的風土人情。然而由于人們缺乏對古建筑的保護意識,大部分的古建筑處于危房和荒廢的狀態,自然衰敗和拆遷似乎是它們的最后歸屬。同時在缺乏專業人員指導的情況下,盲目開發旅游業和急于求成,使得修復與重建都沒有經過深入研究,導致各特色小鎮可以說是千篇一律。各傳統特色小鎮等都熱衷于青磚瓷瓦,統一的墻面,該粉刷的粉刷,該貼磚的貼磚(如圖1)。例如洪安采用灰底白線直接勾勒出墻面(如圖2),緊跟古鎮貼磚“潮流”,即便沒磚貼,生搬硬套的也要把磚畫上,實在是敷衍了事。每一條街似乎都是粘貼復制的,這不僅是單調統一,更像是失了魂一般。
2.新建筑材料與傳統建筑的脫節
傳統特色小鎮的“傳統”與“特色”體現在小鎮的“原真性”,傳統建筑的“原真性”在于體現原材料所制造出的構件所要表達的建筑內容[3]。傳統的渝東南地區建筑多就地取材,然而在鋼筋混凝土的時代,傳統材料同樣被取代,木質承重柱失去原有的功能,僅作為表面裝飾,如“基因突變”的風雨橋,傳統純木質榫卯結構無蹤影,橋墩也被厚重的水泥取而代之(如圖3);石墻為了牢固,也再加上了一層混凝土(如圖4),部分建筑還加入歐式羅馬柱,實在是風馬牛不相干。
3.本土元素挖掘不夠,古鎮獨特氛圍淡薄
渝東南的部分傳統特色小鎮遠看是古鎮,近看卻虛有其表,缺乏對細節的營造。如街巷的鋪裝、路燈、商鋪門頭、空調外機、廣告牌等設施都沒有考慮所運用材質和造型是否符合當地特色,因而顯得粗制濫造。洪安的商鋪門牌采用鮮紅的底色與黃色的字體(如圖5),的確是十分“耀眼”,與古鎮顯得格格不入。而為了制造古鎮氣氛,紅燈籠也是古鎮處處都在掛,仿佛無燈籠,不古鎮。
4.文化內涵流于表面,缺乏當地民族特色
由于古鎮背后的文化內涵沒有充分挖掘,當地特色民俗也沒有深入研究,導致大部分的古鎮沒有文化背景,缺乏深度。并且由于缺乏正確的引導,古鎮為吸引游客,盲目開發,為了迎合開發旅游業而盲目跟風舉辦節日或直接舉辦一些與當地無關的節日,埋沒地方傳統,使地方文化受到侵蝕。如龍潭古鎮、濯水古鎮紛紛舉辦龍舟節;龔灘古鎮舉辦啤酒節、電競音樂節等[4]。一來,古鎮既無法起到向游客傳播當地傳統民俗的作用,更無法起到傳承文化的作用。
5.古鎮“吃、喝、玩、樂”千篇一律,周邊產品單調無味
目前古鎮旅游缺乏系統規劃,沒有對當地發展的資源和條件分析和利用。例如在“吃喝玩樂”上,“吃喝”多為家常菜,而更多地是引進了外來網紅小吃,沒有開發本土特色飲食;“玩樂”多為游玩和購物,然而大部分都被開發為商業街,娛樂項目也多為酒吧、咖啡廳、歌廳,至于購物,更是追求商業利益,所謂的手工制品也如流水線般的,擺放在各個古鎮中。如在各個古鎮經常出現現代動畫片“小豬佩奇”的卡通形象的編織物,淘寶商鋪一搜索便是滿屏同款,這樣的產品與古鎮相當具有違和感。缺乏特色的古鎮周邊產品,人們怎么會買來做紀念,人們在古鎮體驗中又怎么會留下記憶呢?
(二)渝東南傳統特色小鎮群的旅游資源同質化所帶來的危機
如今的渝東南大部分傳統特色小鎮群的建設由于缺乏對傳統文化的認識而使古鎮毫無特色。建筑不再是本土“生長”的建筑,街巷也仿佛是“外來”的街巷?!巴|化”危機所帶來的是本土文化的消失與外來文化的入侵。這樣的古鎮,會極大地降低游客的體驗感,留下“原來古鎮都一樣”的印象,造成人傳人的不良口碑,特色小鎮的發展便日漸衰退了。這樣的古鎮還會讓本土文化逐漸消失,逐漸沒有了文脈,人們便沒有了精神寄托,文化自信更是難以建立,又如何推動文化強國呢?從上述的現狀可以看出,傳統特色小鎮群的差異化與傳統文化的保護、挖掘以及專業的開發和規劃有著密切的關系。盡管當地政府大力開發古鎮項目與資金投入,但如果沒有體現傳統的建筑風貌、生活習俗,文化遺傳就不可能保護傳統文化,更別提打造了,那同質化也是必然的結果。
二、渝東南傳統特色
小鎮群的旅游資源差異化打造策略
傳統特色小鎮的打造不是流水線工業產品生產,每一個小鎮都有自己的名片,有著不同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建筑形式、居民生產生活、民族信仰,因此差異化便可從這些方面進行打造。
(一)挖掘在地文化,明確形象地位
古鎮的建筑與街巷、節日、習俗都蘊含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古鎮的靈魂就在于它的歷史文化,而不同的起源有著不同的文化,改變古鎮同質化的關鍵就要從源頭開始挖掘。有因鹽興鎮的、有因農業發展的、有因軍事需要的,還有人口遷移的,例如彭水郁山古鎮擁有井鹽文化,酉陽龍潭古鎮和龔灘古鎮就擁有鹽運文化。因此不同的起源就著不同的文化,可以通過研究歷史文化的起源與發展興衰,打造古鎮形象,明確古鎮的定位。
(二)修建本土建筑,營造體驗氛圍
渝東南地區的古鎮多依山傍水,山水與古鎮的形態規劃有著密切的關系,“借天不借地、天平地不平”,因此古鎮建筑要依山就勢,使建筑與山融為一體[5]。一個古鎮的建造要注重同一性,也就是格式塔組織原則中所提到的整體感,建筑群要保證其整體性,修復與再建都要充分對傳統建筑元素研究與運用,做到形象準確,并實現古鎮整體風貌的和諧統一,因為建筑群的和諧統一體現一個區域的同一性,使一個空間真正與眾不同。
建筑的建造還應該繼承傳統的木質結構,繼承傳統門窗,欄桿的生動雕花和其他的建筑裝飾,如運用萬字紋,動植物圖樣,傳統生活場景作為花紋原色。同時街巷的整體風貌也要重視,如店鋪的門牌應采用古風字體,村民的服飾也可以作為展示傳統的途徑,以及對地面鋪裝、路燈、空調外機、垃圾桶、廣告牌等街巷細節進行系統的設計處理,
(三)傳播本土民俗,打造特色項目
民俗是最貼近人們生活的一種文化,古鎮旅游策劃一系列符合地方特色民俗活動不僅可以傳播文化,更可以給游客帶來不同的體驗。例如苗族鴨子龍、土家擺手舞、陽戲燈、跳香燈、土家族哭嫁、等等,以上都是土家族苗族的風俗活動[6]。激活民俗無疑是改變古鎮的單調乏味、為其注入活力關鍵。同時還可以開發傳統手工技藝體驗活動,向游客們普及傳統手工品,并組織游客親自體驗簡單的手工品制作,加深游客的古鎮體驗感。
(四)結合本土元素,開發獨特產品
改變古鎮產品單一和同質化問題就必須從外觀與文化內涵進行改變。而產品的獨特,就體現在當地傳統的體現,增加地方特色和創意,提高辨識度。例如提取土家西蘭卡普元素和苗繡服飾元素來裝飾紀念品,讓旅客知曉其圖騰符號的寓意,感受古鎮文化內涵。除了造型美,同時要加強對產品的質量和實用性的把握。可以從人們的“衣、食、住、行”進行產品開發,例如居家室內裝飾、文具、小掛件等生活用品,讓產品涉及人們生活的各方面。把握產品的外觀與實用性的關系,讓人們愿意在離開時,帶走一份古鎮記憶。
三、結語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人筑一方城”,各具風貌的古鎮才是發展正確的方向。傳統特色小鎮的打造離不開地域文化與傳統文化。拋棄傳統的古鎮必將迎來同質化,而同質化所帶來的危害除了導致各個古鎮相互模仿、相互競爭,更大的危害是使傳統的小鎮慢慢的僅存在于少于人的記憶之中,漸漸走向最后的消亡。雖然古鎮千千萬座,同質化問題在所難免,但若有著對古鎮正確的開發管理和對文化深度的挖掘探索,特色小鎮的差異化想必是自然而然的了。人們想感受的是走在老街感受那最深、最真、最純粹的畫面。
參考文獻:
[1]張立.特色小鎮政策、特征及延伸意義[J].城鄉規劃,2017(6):22-32.
[2]鄺玉春.重慶渝東南地區鄉村節慶旅游發展對策研究[J].佳木斯學院學報,2018(12):441-442.
[3]張興國,冷婕.文物古建筑保護原則中“原真性”的認識與實踐——以重慶湖廣會館修復工程為例[J].重慶建筑大學學報,2005(4):1-4.
[4]朱圓玉潤.基于要素流動視角的歷史古鎮衰退與再生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18.
[5]馮維波.渝東南土家族山地傳統民居聚落的空間特征探析[J].華中建筑,2014(1):150-153.
[6]斐佩然.基于文化基因的重慶古鎮保護規劃策略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18.
作者簡介:錢程,重慶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
通訊作者:羅明金,碩士,重慶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環境設計教授。研究方向:鄉土民居建筑保護與利用研究。
基金項目: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武陵山片區少數民族特色建筑營造技藝的整理與傳承研究”(19EG208)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