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雯
關鍵詞:回譯法;翻譯;教學實踐
受漢語思維的影響,中國的學生在翻譯時經常直接將漢語詞匯和句式直接套用到英語中,譯出的句子生硬別扭。回譯,就是將漢語譯文重新譯回為英語的過程。通過對比英語原文和回譯文,可以清楚地看到英漢兩種語言在思維、結構、用詞等諸多方面的差異。如果能以地道的英語原文作為參照,開展回譯練習,隨著學生對英漢語言認識的加深,翻譯出的句子也就更加自然、地道。
一、理論基礎
回譯的過程貫穿著英漢兩種語言對比分析。把譯文還原成英文時,需要對疑難詞匯和復雜的結構進行深入透徹的分析。這種對比讓譯本沖突和雙語沖突顯露無遺,也讓雙語思維的碰撞發揮到極致,從而提高譯者對英語思維的認識,加深對英語語言特征的理解和掌握,最終有利于提高英語輸出能力[1]。
回譯不是為了翻譯而翻譯。回譯教學實踐更多的是在思維方式和句式結構方面給予學生指導,減少翻譯里的中式思維,學會用英語的方式去思考和表達。回譯沒必要和原文一樣。回譯對比只是幫助譯者學習自己無法注意到的雙語差異,增強學生對英漢轉換的敏感程度。
二、教學設計
作為翻譯材料的譯文要盡量采取直譯的方法,甚至可以采用字對字、句對句的“硬譯”來達到更佳的對比效果。另外,選取的原文也要多選擇描述性或記敘性的句子或段落,幫助學生細致地了解英漢語言形式和文化等方面的差異。
回譯實踐的教學設計主要由以下幾個步驟構成:第一,精選原文。一篇好的文章能夠讓原文的語言、結構和思想魅力展現無遺。精選英語原文,尤其是能體現英漢語言差異的句子,讓學生近距離感受到英語的特點。第二,回譯練習。將選定材料的漢語譯文翻譯為英語,或者讓學生先將英語原文譯成漢語,間隔一段時間之后再將漢語譯文翻譯為英語。第三,譯文比對。引導學生開展英語原文和回譯文之間的對比。有地道的原文作為參照,可以讓學生直觀地看到自己的譯作和英語原文之間的差異,深切感受英漢語言在句式結構和表達方法上的不同,在對比中找到英文翻譯的有效途徑。第四,二次回譯。經過一段時間之后,要求學生再次回譯已經翻譯過的文章。二次回譯能讓學生加深對英語的認識,積累語言知識和翻譯技巧。同時,要求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背誦出原文的內容,進一步鞏固所學的知識。
三、教學實踐分析
(一) 用詞不當
學生在漢英翻譯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用詞不當現象。這是由于學生對英語詞匯的認識不夠深入。如,admit和ac?knowledge都可以用來表示“承認、確認”的意思,但admit指承認錯誤或失誤,常表示不情愿地承認某件事情的存在或發生,尤其用于描述不好的事情。而acknowledge則是確認事情的存在或發生,無法看出對方的態度如何。
(二) 詞匯搭配錯誤
學生在漢英翻譯過程中,詞匯搭配不當的情況也經常出現。如,knowledge一詞在英語中為抽象名詞,其固定搭配的動詞是get或者gain,表示獲得知識。而study knowledge這樣的表達是典型的中式英語。因為在英語中,study、learn兩個詞后的賓語為具體的學習內容,如,study computerskill、learn English等。此外,“教知識”的正確表達是passon knowledge(傳授知識),而非teach knowledge。
(三) 冗詞過多
冗詞過多是指句中出現了不必要的修飾詞,如,副詞等。
例如,在形容食物特別美味時,學生會用這樣的句子表述:Its very delicious(誤).
在英語中,delicious 是一個表示程度很深的詞,帶有“非常、絕對”的意思,相當于very tasty,是不可分級的形容詞。所以,句子中的very是完全多余的。如果想強調某個東西真的非常好吃,可以直接用Its absolutely delicious來表達。
另外,英語的動詞有時態的變化,所以在很多情況下,句中不需要再加上狀語來標識動作發生的時間。
例:我們未來經濟的發展將主要依靠技術的發展。
The development of our economy in the future will dependmainly on the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句子中in the future和will的意思是重復的,will已經表示了將來時,所以in the future沒有必要保留。時態本身已經表現出了句子的時間邏輯,因此不需要再添加時間短語。
(四) 詞匯形態錯用
在漢語中,不論一個詞語在句子中充當什么功能,它都沒有形態上的變化,即任何時候都只有一種形態。但在英語中,詞匯是有形態變化的。在同一個句子中,相同的單詞使用者會依據意思的變化而采用不同的形態[2]。
例:Please find below information.(誤)below為副詞,不能修飾information。
正確的用法是:Please find the information below.(把be?low放最后) 或Below is the information.(below倒裝)在翻譯中,學習者可以采用單詞的不同形態來表達相同的句意。
例:他要對此負責。
He should responsible for that.(誤)句中的responsible是形容詞,不能充當謂語。因此,正確的用法是在句中添加系動詞,或者將形容詞轉換為名詞來使用。
正確的用法是:He should be responsible for that.He will take full responsibility.
(五) 主語選擇不當
受傳統主體思維的影響,漢語句子往往從自我出發來敘述客觀事物,常采取人稱敘述[3]。而英語句子的主語在很多下可以由抽象名詞或句子來承擔。
例:今年讓我們以新角度看待事物。
This year has put things into perspective.(英原文)Lets see things in a new perspective this year.(回譯文)
英語原句使用了物稱主語this year,因此,在漢語譯文中添加了“我們”一詞使句意更加完整。但是在回譯的時候,多數學生會按照漢語的表達習慣,使用人稱主語來翻譯英文句子。因此,回譯的句子顯得生硬。
主語在英漢語言中的地位和功能也不相同。英語注重語法結構及形式上的主語,而漢語重視語義上的連貫,非常依賴語境來表達具體意義,主語與謂語之間沒有太多的關聯。例:我們面對困難任務一開始的態度,比所有其他因素更能影響成功的結果。
It is our attitude at the beginning of a difficult task
which, more than anything else, will affect its suc?
cessful outcome.(英原文)
More than any other factor, the way we begin a diffi?
cult task affects the outcome of our success.(回譯文)
英語常使用it為形式主語使用強調句,將重要的信息表語化并置于句首進行凸顯。
(六) 句型使用不當
在句型選擇上,多數學習者受到漢語表達方式的影響,譯出的英文句子往往不夠地道。在英語復合句中,主句通常在從句之前,因此,英語句子的重心通常蘊含在句子主干之中。與此相反,受到順向思維的影響,漢語句子習慣將背景信息先行敘述,再按照邏輯和時間順序逐步過渡到主體事件。
例:奇跡般地,為了不讓我和朋友們聊天,我的老師克里斯托弗夫人要求我坐在前排,這就解決了我的難題。Miraculously, my teacher Mrs.Christopher solved mydilemma when she demanded that I sit in the front rowso I couldnt chat with my friends.(英原文)Miraculously, in order not to talk to my friends, myteacher, Mrs.Christopher asked me to sit in the frontrow,which solved my problem.(回譯文)
英原文的重點信息位于句首,主干信息為“Mrs.Christo?pher solvedmy dilemma”,后接時間狀語和結果狀語從句。學生的回譯文顯然是受到中譯文及漢語思維的影響,按照先因后果的邏輯順序先將目的狀語譯出,之后才是句子的主干“Mrs.Christopher asked me to sit in the front row”,最后用非限定性定語從句“which solved my problem”來表示結果。
翻譯在英語學習和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回譯法教學實踐得到了學生積極的反饋,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翻譯水平和英語表達能力,是一種行之有效的翻譯教學方法和外語學習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