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清 程詩韻
關鍵詞:致良知;優秀傳統文化;公民道德建設
中圖分類號:D648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1)02 — 0064 — 03
信息化時代促進思想解放的同時也給傳統道德文化體系帶來了巨大的沖擊,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2015年全國“兩會”討論時曾指出“王陽明的心學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也是增強中國人文化自信的切入點之一”〔1〕。“致良知”是王陽明心學的重要部分,其中的精華部分可以為當代公民道德建設提供借鑒。
“致良知”是王陽明心學體系的核心內容,王陽明的“良知”指的是人天生具有的分辨善惡好壞的能力。“致”有兩種解釋,因此“致良知”有兩層涵義:一是將“致”解釋為極致、終致的意思,即人本性存有的“良知”會被私欲所蒙蔽,必須要將發現良知這一行為發揮到極致才能使自身良知本體完全呈露出來,即追求良知的道路是永無止境的,體現了“良知”本體的至善性。二是將將“致”解釋為“行”,“良知”看做“知”,“致良知”便是依良知的指導而行,具體落實為知行合一。
公民道德即公民在社會生活中為了保障社會共同利益所作出的自我約束,以此維系社會關系的穩定,從而為社會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發展提供一個穩定和諧的公共環境。2001年中共中央發布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主要將公民道德的建設內容重點放在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之上。2019年10月中共中央發布了《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依據當今國家形勢對公民道德建設指出了新問題,提出了新要求。新綱要要求公民堅持馬克思主義共同理想,重視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創新道德體系建設。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適應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從而推進公民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共同進步,滿足公民美好生活的向往與早日實現中國夢的愿望。
隨著現代信息科技的飛躍,世界各國交往更加全面深化,發達國家的道德價值觀念不斷沖擊著我國公民的道德價值觀,這些思想中不乏有西方和平演變以及對我國當前政治制度的抨擊言論,加之我國主流傳統思想文化表達方式晦澀,不易為大眾所理解和接受,加之大眾媒體、文藝創作等宣傳領域缺乏宣傳力度等等。這就導致部分公民對我國傳統主流思想道德價值觀發出質疑,如:西方宣揚的極端人權思想會對社會主義集體觀與國家利益觀產生破壞。
信息多元化促進著公民的思維向多元化發展,當自身單薄的認知觀念受到多種強有力的思維方式沖擊時,個體自身的邏輯鏈被擾亂,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價值判斷。青年作為當代公民中的主力軍,從小成長在錯綜復雜的思維定律下,缺乏獨立思考能力,所有的觀念都來自于他人在網絡上的灌輸而不是自己實踐經驗的總結,因此無法形成完整的思維邏輯鏈和健全的三觀,認知與行為的斷裂使得當代青年精神迷茫、信仰缺失,極易被外界思維文化所蠱惑,思維偏差的青年甚至會做出破壞社會秩序危害國家利益的極端行為,如:香港問題中受到西方文化侵蝕參與暴亂的多是青年。
我國經濟迅速發展為公民道德建設提供良好物質基礎的同時,也誘發了一系列的公民道德問題,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同時市場經濟的自發性使得文藝創作和媒體宣傳逐利化,道德建設宣傳輸出有限。加之,隨著城市化的發展,人口流動量變大,公民脫離原生的道德環境,無法立刻適應新環境的道德生活,地域造成的道德認知差異極易產生道德沖突。并且公民對新的生活環境缺少歸屬感。社會生活中缺少親近關系的維系,人情冷漠。許多公民都選擇保全自身、不惹是非。冷漠被認為是規避災禍、自我保護的良策,于是面對不道德行為,公民大多保持冷眼旁觀,即使產生同情也不會付出行動。這種消極落后的社會生存法忽視了人的社會性,本質上不利于個人的發展,同時也不利于公民社會的進步。
互聯網信息錯冗復雜,加之網絡監管不到位,導致部分不良信息沖擊當代公民思想,對公民道德行為產生負面影響。新媒體行業的發展,網紅經濟的出現,視頻行業逐漸崛起,公民的日常參與度增加。然而公民網絡道德的發展遠遠跟不上新事物發展速度。如:一些網絡紅人為了博人眼球,利用自身關注熱度炫耀奢靡的物質生活、傳播消極負面的信息,扭曲公民的道德價值觀。互聯網的虛擬性在彰顯自我的同時也助長了人性中惡念的滋生,不法分子利用網絡的屏障進行網絡暴力、網絡詐騙,傳播反動思想及不健康內容,更有甚者還會進行網絡犯罪,這些不良現象都對我國公民道德建設提出了極大的挑戰。
王陽明所提出的“良知”指的是每個人天生具有的分辨善惡的能力,辨別是非的能力是一種道德精神指引,對于當代受到信息多元化沖擊的公民有一定的價值指導作用,緩解當代公民意義缺失、精神迷茫的狀況。人人都無差別的擁有“良知”的能力,是肯定了人在道德判斷與道德行為上的主觀能動性,沿用于當今時代來講,公民的道德意志是自由的,每個人都可以無差別地培育道德人格。由于“良知”沒有主觀差異性,因此所有的公民都可以自主自覺地從人性上反思自我、明辨是非善惡,對于互聯網時代在開放自由的環境中進行自身修養,提高道德素質有著重要的價值。
王陽明所提出的知行合一不同于朱熹的知先行后觀念,他認為知和行不是分離開來的,而是共生共發的,有知就有行。將知行統一起來,凸顯了實踐的作用,對當代道德建設提供認知與實踐的辯證統一認識。實踐與認識相互促進才能確立事物的正確走向。習近平更是明確強調“知是基礎、是前提,行是重點、是關鍵,必須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2〕。對于公民生活來說,社會交往的復雜性往往會催生許多人際關系上的矛盾,這種矛盾許多情況下是由于個人認知差異造成。行動時挖掘事物本質,明確認知,做到“知行合一”對調解社會矛盾具有極大的意義。對于思想教育來說,“知”是教育的傳授過程和思維成果,“行”是教育的外化表現和實踐成果,他主張在道德實踐中學習知識,使教育不局限于理論知識的攝入,更加突出實踐的價值意義,既強調學習的重要性,又倡導經世致用,體現了實踐的重要價值,為當代公民提供一種科學的學習方法。
“致良知”就是要擺脫物欲的蒙蔽,行“良知”,將“良知”發揮到極致。當代社會經濟繁榮,豐富的物質資源,極易造成主體物欲膨脹,催生人性中逐利的本性,在公民社會中滋長拜金主義、利己主義、極端個人主義。“致良知”的思想首先將物質欲望納入到“良知”管轄范圍之內,以個人本能修養來管控私欲,無疑是在根源處解決公民道德問題。接著“致良知”主張將良知擴充到極致,一方面說明了道德修養的道路是永無止境的,另一方面也能夠防止道德主體在發展過程中形成的自我膨脹。最后要求道德主體對于貪欲要做好自我控制,強調人不能只顧及自身利益,還要照顧到他人的利益,關注到集體的利益。這一觀念對于社會上興起的利己主義有一定的反思作用,有利于培養公民的集體主義意識,增強民族凝聚力,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針對信息多元化使得公民道德觀念模糊這一問題,本文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嘗試解決。一方面,將儒家良知思想融入當代文化生活中,將傳統文化世俗化使其與時代特色相契合,用接地氣的方式傳播“良知”的思想精華。如:故宮制作了《國家寶藏》節目,使流傳了千年的文化可感可觸,瞬間拉近了歷史文化與時代的距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制作甲骨文表情包,將遠古的記憶帶入現代生活,用流行有趣的網絡形式讓文化鮮活起來。新的傳播方式能夠加強主體的自覺性需求,使時代賦予的客觀道德要求能夠轉化為新時代公民自身的主觀需求,讓傳統思想文化在新時代可以利用新形式得到傳承。另一方面,以法治保障良知。社會主義的發展仍然處于初級階段,僅僅靠公民自主自覺的道德良知感來維持公民道德建設是遠遠不夠的,應當在道德建設的環境中樹立好穩定完整的公序良俗體系,在道法分明的前提下,明確分割出道德的邊界,減少道德與法律之間的灰色地帶,對于那些鉆法律空子違背良知超越道德邊界的行為,在道德教化的基礎上應當予以法律的懲處。在網絡信息管理問題上,增強專門機構的管理力度,對不良的信息進行篩選,保證網絡環境的和諧健康,對于越過道德邊界的網絡犯罪行為應當予以法律上的懲處。
文化的發展離不開傳承,正如毛澤東指出 : “中國現時的新政治新經濟是從古代的舊政治舊經濟發展而來的,中國現時的新文化也是從古代的舊文化發展而來,因此,我們必須尊重自己的歷史,決不能割斷歷史。”〔4〕王陽明的“良知”思想是一種優秀的精神文化,但在傳承的過程中往往由于時代的不兼容性被打上唯心主義的標簽,認為是封建糟粕應當予以摒棄。針對這種心學刻板印象,我們可以將其解釋為更符合當代思維的觀念,即良知就是啟示人如何分辨善惡,這樣會大大提高當代公民的接受程度。儒家的良知智慧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部分,應當在新時代得到創新與構建,從而打破偏見。“致良知”作為優秀的傳統文化其可貴之處在于可以為當代道德建設提供相應的思路與歷史實踐經驗,但由于時代不同國情不同,傳統文化并不能為我們提供完全切合社會問題的解決方法,司馬遷曾言:“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鏡也,未必盡同。”〔3〕于是我們必須構建含有歷史文化元素的一個新的良知學體系用以解決當代公民道德建設中相應的問題。
對于將“致良知”思想融入到具體的社會生活中,本文嘗試提出兩方面的意見:一是在公民道德建設中,可以將“致良知”的思想道德精華納入國民普及教育體系,使公民在潛移默化的道德教育中自覺地致其“良知”。普及化的“良知”教育能夠打破地域的限制,將善念、真知、是非辨別觀融入統一規范的教育體系之中,使全體公民擁有一份共同的公民道德觀,能夠增進地域融合度,減少人口流動帶來的道德摩擦現象。二是將良知教育落實到具體的家風建設中。習近平總書記說“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5〕家庭可以充當個人與社會的紐帶,家庭教育對于人格的形成,社會道德的建設有著重要的意義。王陽明的教育方式中也能體現“童子之教”的必要性。在家庭這個溫馨和睦的氛圍中,將“良知”元素融入日常家庭教育中,使全體家庭成員擁有是非善惡的辨別之能,進入公民社會中后能夠依良知而行,這對公民道德建設有著根本性的培育作用。
對于“致良知”這一優秀傳統文化思想的網絡傳播可以從兩方面著手:一方面可以將“致良知”的相關思想融入日常的互聯網生活,利用網絡大眾傳媒進行推廣。在電影、綜藝此類熱門的文藝創作中可以融入“致良知”元素。在新聞、頭條這些大眾傳媒的公共發展體系中宣揚“知行合一”思想。如:強行讓特殊人群讓座的道德綁架事件,不明實情的網絡暴力事件,這些行為都屬于認知上的失誤,對于這類新聞的播報,要呼吁公眾不要在不明原因下胡亂揣測,人云亦云。大概率上保證好的動機產生好的效果的。另一方面則是要做好網絡思想價值觀的管理,對于好人好事應當予以獎勵及傳揚,對于負面后果,在新聞播報中應當予以懲處及官方價值觀上的剖析與否定。展現個人與社會的積極關聯性,宣揚人與人之間的溫情,祛除社會冷漠感,增加公民的社會道德感。
〔參 考 文 獻〕
〔1〕習近平.在參加 2015 年全國“兩會”討論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5-03-10.
〔2〕蔡利民.“兩學一做”:以知促行以行促知〔N〕.光明日報,2016-05-27(2).
〔3〕孫泊.儒家良知思想的傳承與復興〔J〕.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3).
〔4〕鄧力群.文化巨人毛澤東〔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3.
〔5〕施亞波.優良家風建設的“致良知”路徑研究〔J〕.中共寧波市委黨校學報,2018,(06).
〔6〕常江.從中國傳統德性原則看公民道德建設〔N〕.光明日報,2015-07-15(02).
〔7〕張俊英.張偉軍,范兆飛,韓玄哲.陽明學的當代價值研究〔N〕.安順學院學報,2019-08(4).
〔8〕雷結斌.中國社會轉型期道德失范問題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53-60.
〔責任編輯:侯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