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蕊
河南工業大學設計藝術學院
在理論上來講學生“學”為基礎條件,進行構造以學生為主的興趣課堂,是一種理想型課堂授課模式。“區別于傳統授課模式,更注重學生“學”的興趣點。課堂上實現從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轉變;教師授課從“傳授模式”向“學習模式”轉變,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使學生在知識、能力和素質上獲得全面提升。”[1]
教學開始前,需要培養學生的興趣點。運用學生的好奇心,養成學生提前對課程知識預習的好習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增強學生的興趣關注點是一種教學手段。[2]因此,可以通過一些課程教學軟件,對學生進行簡單的問題提問,問題設置的關鍵在于需要有趣味性和貼近生活。
例.《形式基礎》課程主要講的是立體構成、平面構成和色彩構成,其中對于立體構成的理解和技巧學習,由于涉及三維想象力,有些同學學習起來比較有難度。[3]所以在未開課前,可以帶學生去參觀當地的地標性建筑物。河南省鄭州市的地標性建筑比較多,筆者帶著學生們去參觀鄭東新區CBD的千禧廣場大玉米樓。后進行現場提問,有以下幾個問題:
問題①大玉米樓在外觀上看比較接近什么幾何形狀。(基礎形狀分析)
問題②如何用盡量少的線條表現出來大玉米樓的外觀,讓別人一看就能想到這個地標建筑。(立體構成知識提前引入)
通過參觀地標建筑,引起學生興趣點,教師加以簡單的提問,讓學生提前進入思考和學習的狀態。
開課之前,需要學生提前預習,教師在課程中加入興趣點進行教學,但是如果僅一味地學習,學習的結果不能夠直觀的產生價值,部分學生會對于學習目的抱有疑問,更有甚者認為本科過程中的專業課學習不能產生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這時,教師應該開展項目進入學習過程中,讓學生能夠其中獲益。學生獲益一般分兩個層面,精神方面或者經濟方面。
在知網上檢索相關的關鍵詞“學生獲利”有155篇,通過可視化資源分析,“學生獲利”相關論文呈上升趨勢,總體趨勢通過分析,說明學生獲利方面也是近年來,產教融合的一種教學要求和社會趨勢。
有些課程不能引起學生的學習欲望,不僅學生自身缺少學習驅動力,教師也缺少學生在思想方面的引導。學生學習的狀態呈現在淺表層,導致深度學習不足。這種情況下,教師需要對學生自身的興趣點進行補充、引導和教育,在《形式基礎》課程中,學生對于平面構成感興趣,但是很多學生學習到立體構成,覺得立體方面內容較難,導致在學習方面就會有松懈和倦怠。這時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前期知識點反思。“平面構成的空間感形成是什么原因,這樣的空間感用立體構來表現會是什么樣的手法?”這樣進行相關引例問題的設計對學生的興趣反思有比較大的幫助。值得注意的是這樣引例的問題要控制其難度性,同時要與要引導的知識點相關聯。
“學生學”這點在課堂活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師做的一切前期努力都是為了讓學生能夠通過學習這個活動來獲取知識。所以學生如何學?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關注點有哪些?這類的分析非常重要。如果教師能夠把握學生的關注點并且加以正確的引導,對于興趣培養型課堂有較好的效果。
首先,分析學生的課堂學習中有兩個定量一個變量。定量教室環境和教師,變量是教師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質量。如果能夠最大程度的改善變量,那么對于教學課堂會有很大程度的改善和優化。
其次,變量的改變和課堂學習中的影響結果成正比,影響變量的因素就間接的影響結果。所以變量的影響因素也要進行分析。“學生學”的結果與“教師教”的作用有一定影響。孔凡士(2009)等學者認為教師教與學生學習的實施一般分為“課程背景 —課程任務 —活動探究 —作品制作 —成果交流—成績評價”六個環節.[4]
課程背景:是教學過程中的預習工作,這時候教師需要給學生指引興趣方向點,提前出幾個課前問題類似的任務。讓學生對其感興趣,能夠開始自主學習。
課程任務:教師給予學生學習任務,學生進行任務實現。這個過程中教師的任務制定要注意學生的承受能力和興趣點,圍繞大部分學生的興趣進行任務制定,范圍在學生承受能力之內。
活動探索:這個過程中需要教師能夠帶領學生圍繞教學任務進行探索,其中的教學重點是活動探索的主要部分。“圍繞形式基礎課的立體構成,平面構成,色彩構成三大部分”[5],研究學生的興趣點,把興趣點進行到實踐范圍。對于學生喜歡的教學活動進行整理和記錄,以興趣點引入理論實踐教學,促進活動探索的深度與廣度。
作業制作:對于藝術類學生,理論教學完成后,需要對應的作業來實踐教學,這個環節中需要弱化教師教學的過程,強化學生自身的想象發揮與制作實踐。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教師需要修改學生的實踐計劃書和實踐草圖,協助學生完成作業制作。
成果交流:藝術設計類學生,由于表現手法和設計思路不同,作業的效果和成果也有所不同,教師需要組織學生進行成果匯報,通過匯報與交流,學生能夠互相融合彼此的想法和設計,有助于課程的完整和補充。
成績評價:對于學生成績,需要有一個科學的成績評判表。一般通過學生對于知識技術的掌握情況進行分級,分別是優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同時,學生的成績不能代表學生
教師在課堂上對于學生興趣點的引導起重要作用,問題的引導是學生引起思考活動的源頭,同時也是興趣的開始。在問題的設置方面教師要進行把握。
教師教學中主要的興趣引導方法,需要以先行作品鑒賞、講解和分析為開端,形式與基礎課程體系需要由專題練習形成,通過練習完成自己創作作業。教師需要對于視覺概念或者設計的表達形式對學生進行講解,學生通過學習進行對應的練習,興趣課程的形成。
通過總結,教師教學內容從三個發面進行組織教學,分別是同水平不同領域的拓展、差異性知識有次序的講述、學習經驗的交流。
教師在制定執行大綱時,有教學過程這一塊制定。教學過程中和學生的思維交流尤為重要,學生的思維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師雖然研究過相關知識和內容但是也有一定自身的思維定式,這時候需要教師和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思維交流,來拓展知識和認知領域。
學生也是一個群體,要考慮到個別性和群體性,既要考慮他們的共性也要考慮他們的個性。[6]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做到了解學生知識水平的普遍程度,制定學習梯度。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都要分梯度進行。
教學中通過集體討論學習去鞏固興趣點,通過采集學生的反饋意見是,課程不像以前那么枯燥了,更有趣味性了。通過同水平不停領域的拓展,學生與教師的溝通,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匯報溝通,學生眼界和思路都得到提升。教師通過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儲備相應的知識,并且課堂的內容更加豐富和有趣味性。
《形式基礎》課程中,學生對于平面構成更傾向于純平面的構成,而沒有想到把二維畫面表現出三維空間,這時候就需要教師把設計思維進行置換,把平面構成的教學關鍵點引入到二維畫面表現三維空間的方面上去。這樣才有利于后期的立體構成的內容銜接。
課堂學習的過程本身就是學生接受凝練知識點的過程,很多教師認為課堂要面面俱到,授課內容要充實完整。但是沒有考慮到課堂本身時間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去最大程度地讓學生理解和學習,是教師對于知識點的提煉的能力表現。
課堂的重點知識,是課程中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識和重點技能,其次是難點知識,是容易和其他概念相混淆或者比較難把握的技術知識。教師需要把握重點和難點這兩方面。凝練相關知識技能,做到“以點帶面”提升學生能力。關鍵知識需要教師課前準備好,以免學生盲目的學習。
學生學習僅依靠課堂學習的話,知識獲取是非常有限的,不僅學生需要自主學習,另外教師對于學生進行提高能力的任務布置,課堂上不僅講授知識,也需要問題的反思設置,課后問題需要和課堂知識有一定的關聯性和相關性。課程后學生呈小組討論,問題設置應與后續專業課有一定關聯,能夠拓展后續課程,使學生在學習中連貫前后內容。后續課程的興趣延續,需要教師的課堂有側重點,找到學生的學習動力不足的問題點,進行對應解決。《形式基礎》這門課和后面的圖案設計等很多專業課有一定關聯性與交叉性,學生課程設計輔導案例要在一個時代的大環境下進行考量,課程內容的邏輯性和適應性要進行討論和核實。
學生興趣與專業結合是以后的授課的一種趨勢,《形式基礎》課程也不能僅僅是藝術設計類課程,現代社會融合性學科是教師的教學挑戰,具有較強的時代性與創新性。
以學生興趣為基礎構建培養型課堂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多方面努力,教師需要從課堂上授課與課堂下提問,兩方面進行教學。學生的興趣是專業學習的起點,如何培養和延續興趣的關注點,這點需要教師進行反思并且運用在平時教學中。
以學生興趣為基礎構建培養型課堂符合現代社會時代的教學和發展需求。課程提出了興趣型課程需要教師帶動學生進行同水平不停領域的拓展、差異性知識有次序的講述、學習經驗的交流,三部分的教學互動。通過教學實踐,在結果上提升了教師的教學水平與能力,能夠把課堂上的知識點通過學生興趣實踐結合得到良好的結果。達到了原本的預期效果,對培養目前社會上需要的人才具有前瞻性和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