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晨燁 陳艾芳
摘 要:我國當前脫貧攻堅已進入改革深水區,高校精準資助育人是脫貧的主要工作。然而高校資助育人過程中存在大量影響因素。如何在精準資助育人下嵌入立德樹人的要求,是高校資助的關鍵性因素。本研究從新時代下高校精準資助的背景與理論性因素出發,探究當下高校資助育人當中的普適性問題,從傳播角度多方面進行分析,通過相關性建議,推動我國高校精準資助事業發展。
關鍵詞:精準資助; 保障性資助; 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G641?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21)10-093-002
一、高校學生精準資助的研究背景
高校教育事業蓬勃發展,高校精準資助育人體系不斷發展完善,而立德樹人是資助育人中的關鍵因素。與此同時,2017年發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要求建立國家資助、學校獎助、社會捐助、學生自助的“四位一體”資助模式,從上層建筑層面為高校精準資助確立方向。
二、高校精準資助的影響因素
精準資助是指在高校實施具體資助過程中對貧困學生家庭內部經濟的認定、統一幫扶制度的確立、資助金的及時發放以及資助信息完善等方面要求精準施策。除對學生進行經濟資助、精神資助外,還進行發展性項目的資助。當前我國高校資助育人體系規模已經大幅提高。但在新環境新形勢下,多方面問題不斷涌現,針對資助中的各個因素進行重點問題重點突破解決,推動我國高校精準資助跨越式發展。
(一)資助對象差異性強
高校資助對象主要是貧困大學生。但當下的資助育人項目研究中對貧困大學生并未有統一定義。本研究將貧困大學生定義為那些來自經濟明顯困難家庭,主要通過申請國家助學貸款、助學金、勤工助學等多種方式來解決大學生學費及生活費從而幫助其完成學業的學生群體。“貧困”并非單純的經濟指標,經濟以外眾多的隱性指標也包含在內。除了指所擁有的金錢和物質資料達不到某一標準這一經濟內涵之外,“貧困”的外延還包括貧困主體與所處環境中的物質資源的關系、與人的關系、與知識和技術的關系、與社會機構的關系等物質及精神生活貧乏的綜合現象。
不同階段大學生資助需求差異。四年制的大學學習生活對于貧困資助對象有著不同時間節點的問題需求。貧困大學生大一剛進入校園時,是遠離“初級群體”的,即面對面交往中的家庭、鄰里、伙伴,取而代之的是不同地區學生之間的關系交往,心理上會有落差和大學不適應癥,這種情形易產生“貧困亞文化”,貧困學生會禁錮于生活在自己的文化圈當中,使自己與其他同學的學習和生活形成一種相對隔離,導致對學校集體乃至大社會的拒絕和排斥關系。美國學者劉易斯調查中顯示,隨著這種貧困的圈內交往加強,貧困文化存在世代傳遞的現象,人格和心理塑造易產生問題,貧困家庭會更難以走出貧困。大二大三發展階段,是學習專業技能和發展興趣的時期,不少學生缺少資金。天貓校園和校園全媒體營銷平臺校果《2020中國大學生消費行為調查研究報告》數據顯示總體大學生平均每月可支配生活費約為1954元,而飲食方面男女平均占比79.36%,即學生真實可在飲食以外的支配金額僅有403元,還需承擔分配給娛樂、社交、旅游等多項消費,并不足以發展自身相關專業及興趣愛好,容易阻礙日后的個人職業規劃,導致迷失自我失去發展動力。大四畢業階段,大學生找工作心切,因信息資源不對稱等多種原因而落入就業陷阱或找不到合適的工作,2019年360互聯網安全中心數據顯示,虛假兼職占大學生受騙比例最高,為19.9%,涉案總金額101.0萬元。
不同地區大學生貧困定義差異。當前的資助政策主要傾向偏遠地區和經濟不發達地區;過分強調資助模式的經濟功能,忽視多方面共同導致的貧困因素;尤其在沿海發達地區,即使收入相對貧困地區較高,但因物價消費水平較高,貧困生家庭會面臨更多的經濟壓力,也由此會產生貧困的情況。相關醫學調查顯示城市組貧困學生的心理問題不明顯,但對貧困方式明顯消極,使得資助育人工作產生難以辨別的困擾,存在著較為隱性形貧困的學生不易被察覺,需要高校資助人員正確認識不同地域的貧困生特點,采取對癥下藥的針對性措施應對。
不同原生家庭基本情況差異。原生家庭是指自己出生和成長的家庭。家庭的氛圍、傳統習慣、互動關系等對子女造成的多方面影響。美國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在其著作《原生家庭》中提出六種不同類型的原生家庭類型。當前高校學生已經進入Z時代的泛00后群體,隨著國家“二胎”“三胎”政策和離婚率攀升的時代變化,家庭結構在不斷地調整和多元化,導致學生在家庭中的角色有所變化,是原有高校在資助育人工作過程中的隱性形問題。在當前高校的心理測試量表中也缺乏有關家庭結構、生活等方面的測試,通常不易被察覺,因而忽視相關學生群體的心理狀態變化。
(二)資助方式問題性強
高校當前已經形成“獎貸勤助補免”的資助方式,但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亟待解決和發展。
問題尤其突出在“結構取向”的反貧困策略。反貧困政策設立初衷是為了建立相關福利政策,對現有貧困政策查漏補缺,并從社會和經濟角度解決貧困問題。但在這種情況下,讓貧困人群認為相關福利是慣習式的獲取,反而降低了相關生活和工作的積極性。在高校中具體表現為學生申請資助方式的積極性上,學生更加熱衷于直接獲取金錢的無償性補助,并成為一種慣習式行為因而出現“鈍化現象”,易滋生“坐吃等靠”的思想。學生對于勤工助學類付出勞動和時間的有償性補助方式選擇并不多。更有部分學生在資助育人方面品德教育缺失,感恩意識淡化,對資助認為理所應當導致“無感化”,甚至通過造假貧困證明等弄虛作假的行為來獲得資助金額。
此外,在貧困認定過程中,大多是以班級為單位進行認定,通常由班主任、班委及另外幾名同學組建評議小組,班級貧困生進行匯報或提交紙質資料審核,評議受匯報貧困生內容展演和小組成員人際關系影響較大,部分貧困生因性格內向而不善發言容易導致評選不上。因此在貧困認定中,認定工作應從多種方面考量,增加盲審、班級交換、資助家庭電話訪問審核等多種方式,提升貧困認定的公平性與公正性。
(三)資助內容發展性弱
高校資助分為保障性資助和發展性資助。當前高校資助過程中,以保障性資助為主,主要解決貧困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家庭困難問題等,突出保障和輸血功能。對未來的發展規劃資助部分較少,在學習投入、專業與職業生涯規劃方面是高校資助的薄弱環節,存在學生有出國留學、考研等意愿但因家庭困難無法實現的境況,資助內容不能根據學生的發展來貼合,致使資助育人工作效能不足。
在資助的發展性問題上,應要通過培養學生“可行能力”,不僅僅是個人的單獨目標,而是一種尋求自我價值、實現個人目標的手段和條件,讓個人能夠在發展過程中有更加多樣的選擇機會,強調解決貧困的根本之道是提升個人能力水平。不僅僅需要關注學生的外在能力的培養,同時也需要對于學生的內在加以熟知了解,不斷提升學生的自我認同感、道德以及認知發展,讓每個學生享有生活和未來發展的平等機會,實現各種可能的功能性活動組合的實質自由。
三、立德樹人對于高校精準資助的概念與嵌入途徑
立德樹人指樹立德業,培養人才。主要指為社會創建做人的準則,社會發展的制度,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在高校資助育人的建設過程中,需要通過多方面發展來幫助學生脫貧,它不僅是專業知識的傳授,也是學生性格的培養和道德觀念的塑造。對于高校精準資助,只有堅持做好德育教育才是精準資助持續性發展的可靠動力。
立足立德樹人,保障經濟困難學生成長成才。一是按照國家的最新資助育人政策開展工作,在入學時對全體大學生進行全面心理調查測試,及時對心理有困難的同學進行心理疏導。通過輔導員或班主任進行一對一談話,切實對學生進行幫扶指導規劃,尤其要減小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建立相關檔案資料并進行針對性的回訪調查;與企業開展長期校企合作,助力“政府統籌、學校擔責、多方協作”的新型助學主體系統,加快轉向多主體協作助學。二是在學院及班級群體開展相關“破冰”團建活動,及時讓新生盡快融入大學生活,以減輕當代大學生的“宅”文化,通過相關社團朋輩的傳幫帶互動開展社團化育人,積累人際關系和相關知識,助力學生完成個人社會化的過程,從傳統的救贖式助學轉向學生各項能力全面發展的內生動力成長式助學思路。三是結合黨史校史積極開展愛國主題教育下以自我心理健康成長發展為導向的心理脫貧活動。例如“5·25心理健康日活動”、“心理健康教育培訓”等進行資助育人。從心理建設上,幫助高校大學生養成自信的心理品格,發展多元渠道助學模式。尤其在高校的多項基金會和社團組織下開展項目化育人,提升學生本人的應對能力、手段及心理素質,培養創新能力和創造精神,最終提升學生個人的綜合能力,是幫助學生開展其他日常活動的基礎性建設工作。四是積極利用大數據,對高校校園卡消費情況進行動態監測,及時發現消費金額較低的貧困生,通過輔導員和同學多方核實,及時打入補助款項,切實保障學生日常生活,通過對學生的基礎性保障,激活學生內在動力,從結果性資助轉向全過程助學,最終促進大學生成長成才。
基金項目: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重點課題(重點資助)“立德樹人嵌入高校學生精準資助研究?”(X-a/2018/16)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殷文.翻轉課堂模式的傳播效果優化——基于傳播學的視角[J]戲劇之家,2018,35:222-224
[2]殷文,張杰.水平集體主義與參與式文化——網絡化時代青年個人價值觀新變化研究[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2:120-129
[3]潘承亞.基于第四職能的高校學生社團文化建設的思考[J]大眾文藝(學術版),2018(18):207-208
[4]周圳,陳艾芳.立德樹人視域下外語型人才培養的探究[J]漢字文化,2020(03):137-139
[5]張世文,張興春.高等涉農院校教師師德對學生的影響[J]藝術科技,2019,32(18):151-152
[6]陳相雨,邵悅.素質教育和專業教育及創新創業教育之關系辨析[J]中國集體經濟,2018(34):142-143
[7]劉永紅.不同家庭背景大學生考研意向的相關研究[J]藝術科技,2019(3):288-289
[8]趙呈晨.共享式傳播:青年同輩群體中的網絡語言流動研究[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4:72-80
[9]鄭雅文,張曉琴,范藝.我國中小學生態教育發展對策研究[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19(5):33-41
[10]陳艾芳.現代茶文化現象與高校思政結合路徑探討[J]福建茶葉,2017,39(10):151-152.DOI:10.3969/j.issn.1005-2291.2017.1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