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梅
摘 要:本文以江蘇醫藥職業學院為研究對象進行個案研究,通過對江蘇醫藥職業學院的公共體育教學現狀進行調研,檢查“體育育人”環節如何落實“立德樹人”,從而開展公共體育學科在高職院校立德樹人的現狀調研。體育教師缺乏思政文化素養、思想認識中存在誤區、教學思政內容新穎性不足、體育課程思政教學方法形式化、評價方式創新不足等,是學校在體育教學中落實“立德樹人”的普遍困境。加強學習,強化管理者,優化教學方法,改革考核評價體系,營造良好的立德樹人的校園體育文化環境,是公共體育教學落實“立德樹人”的有效對策。
關鍵詞:公共體育教學; “立德樹人”; 現狀調查及對策; 江蘇醫藥職業學院
中圖分類號:G642?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21)10-120-002
2018年5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與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時指出:“要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做到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要把立德樹人內化到大學建設和管理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做到以樹人為核心,以立德為根本。”
學校教學落實“立德樹人”,就是要求學校教育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公共體育教學是推動高等院校貫徹落實“體育育人”和“立德樹人”的良好載體,將“立德樹人”滲透到大學公共基礎體育課教學中,也是推動學校體育教學改革、實現體育教學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
所謂“體育育人”就是通過體系化、規律性的體育課或體育活動來對大學生進行身體教育和健康鍛煉指導的一種思想動態。近年來,隨著陽光體育的不斷推進和公共體育教學的深化改革,從相關數據上看,大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出現好轉,甚至有的省(市)高校的大學生體質健康狀況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多個百分點。因此通過體育育人的實施與有效落實可以極大地提高新時期大學生的體質現狀。
“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問題,而“立德樹人”就是要解決這個教育根本問題的核心所在。本課題是以江蘇醫藥職業學院為研究對象進行的個案研究,通過在江蘇醫藥職業學院的公共體育教學現狀進行調研,檢查“體育育人”環節如何落實“立德樹人”,從而開展公共體育學科在高職高專學校立德樹人的現狀調研。研究團隊查閱有關課程思政的文件和政策,并仔細研讀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通過學術數據庫檢索關鍵詞“體育教學”“立德樹人”“思政教育”,分析最新研究成果。根據研究任務需要,設計了《大學生體育課程學習效果的調查問卷》,通過效度檢驗和信度檢驗,采用 SPSS15.0 軟件對相關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一、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大學生體育課程項目的選擇
通過對大學生體育課程項目選擇的調查來看,男生喜歡激烈的、極具消耗體能的運動,研究顯示球類項目對于男生的誘惑力就比較。對于女生而言,對舞蹈類的鐘愛程度要高于其他項。無論哪一種體育項目,在培養大學生身心健康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體育教師要結合項目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思政教育,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大學生觀看體育賽事視頻的感受
面對新冠疫情來襲,我們感受到運動員在各項賽事為國家榮譽而頑強拼搏,展現了第二個百年目標使命在肩、奮斗有我的昂揚斗志和風采。中國女排、中國國球(乒乓球)、中國體操、中國跳水等可歌可泣的場景依然歷歷在目。在對大學生觀看體育賽事的感受調查中,研究顯示,其中不服輸并成功完成逆襲的,令人難忘占比為69%;運動員站在領獎臺眼含熱淚,歌唱國歌的場景讓人感動和自豪,占比為62%;感受運動員進取和拼搏的精神,占比為71%;體會到團結合作的默契占比42%;尊重對手、尊重裁判,展現大國擔當的,占比為55%。
(三)大學生參與體育課程和體育社團的感受
體育課程和體育社團對大學生的感受不僅是運動技能上的,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社會適應及道德品質方面都有一定的影響。從調查結果來看,有91.71%的大學生通過體育課程和社團培養運動興趣和終身體育意識的;有65.08%的學生表示,通過體育課程可以排解不良情緒,釋放壓力;通過體育課程,增強大學生的規則意識和社會適應能力,這方面的影響占比近一半;體育教師的人格魅力、專業技術及敬業精神也會對學生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因為喜歡體育教師而喜歡這項運動項目占比為 38.19%;每一項體育項目都蘊含著一定的體育精神和體育文化,對增強體育精神和文化的認同占比為31.91%,改變了人們對體育的誤解——認為體育只是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體力活動,49.75%的大學生表示,體育課程增強了與他人交流和溝通的機會。
(四)體育思政教育的形式
在調查學生對何種思政教育的形式更為感興趣時,研究顯示,其中理論說教的受歡迎程度最低為4.56%,對影視作品賞析接納程度較高為12%;實踐教育就是根據具體的體育項目進行有針對性的滲透,這種形式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占比為30.32%,教師潛移默化的影響,特別是教師的專業素養和人格魅力更能贏得學生的青睞,教師的影響占比為35.33%;組織方法和手段的不同,思政教育的影響和效果也不盡相同,組織方法和手段占比不是很高(17.79%),但是也很關鍵。基于此,體育思政教育的形式要根據學生和體育項目特點,與時俱進,有針對性地開展創新性工作,確保有的放矢。
二、我校在體育教學中落實“立德樹人”的困境
(一)體育教師缺乏思政文化素養和思想認識中存在誤區
體育教師缺乏政治信仰、家國情懷,缺乏責任感和使命感,沒有將體育課程上升到國家戰略和民族使命的高度。并且在平時教學過程中只重視學生的基本知識和技能,但體育課程思政教學的理念相對滯后,并未隨著思政課程向著課程思政方向轉變,依舊沿用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不能很好地將思政教育與體育課程有效的融合和滲透,所以在知識儲備、文化素養方面顯得捉襟見肘。
(二)教學思政內容新穎性不足
傳統的體育教學重視實踐性教學,傳統的思想政治教學則注重理論教學。當兩種課程結合時,使得體育課程教學既有豐富的理論背景,又有生動有趣的實踐活動,整個課堂環境才能更為融洽,學生的學習效率也會大大增加。但是許多教師教學內容依舊是圍繞體育的相關知識點和技術展開,思政元素挖掘不夠充分,導致體育與思想政治理論的融合教學缺乏新意。此外,有的教師不懂如何恰當地在體育教學中融合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無法使教學過程生動有趣,嚴重影響了兩者的融合。
(三)體育課程思政教學方法形式化
自課程思政被提出之后,就要求圍繞課程思政在實踐環節層面做好優化,作為關鍵環節,教學形式的創新對學生的影響是全方位的。在高校的體育課堂之上,教學形式化問題嚴峻,特別是圍繞思政元素的課程開展,更是稍顯刻板,教師只是借助簡單言語說教、身體懲戒的灌輸式的方式將體育與其對學生積極情意品質進行塑造,造成體育課程思政的教學實效大打折扣,很難對學生產生全方位的影響。
(四)評價方式創新不足
目前,體育課程的評價方式基本以終結性評價為主,如考核學生的出勤和期末根據綜合表現評分或主要依據所學運動技能的呈現水準進行最終評價。簡言而之,除對學生體能素質的鍛煉評判之余,再無更多其他內容的交集。從評價內容到評價方式均是單一的,不足以關照到更為內在的方面。尤其在立德樹人的新形勢、新要求下,對學生情感態度和合作精神的過程進行評價,僅僅依靠終結性評價很難做到客觀、真實,且不能夠對學生形成持續性監督與重在日常的道德行為意識的養成。所以,體育課程存在評價方式創新不足的困境,如自評、互評、師評等方法鮮有運用。
三、公共體育教學落實“立德樹人”的對策研究
(一)加強學習,強化管理者、教師對立德樹人的認識和能力
通過學習,對新時代背景下“全面思政”有深刻的認知,提高教師對高校課程思政重要性的認知水平。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先立己德,方能推己及人,以己之德感染學生,形成示范效應。必須有定期與專業的思政教師進行深入交流,開展教學研討會,以集中培訓和后續跟蹤培養相結合,幫助教師更新教學理念、拓寬知識結構、創新組織教法,全面提升課程思政建設的效率和質量。學校補充優質的師資人才。師資力量的補充能最大限度上的挖掘體育課程思政的內核,開發出更多優質的課程,讓學生在感受體育魅力的基礎之上,思想觀念上得到優化,品德及綜合素養得以全面提升。
(二)優化教學方法
課堂中選擇合理、科學的教學方法是教師教學能力的體現,也是踐行立德樹人的有效途徑,在信息化教學技術廣泛應用的前提下,將多媒體技術應用到體育教學與訓練當中,立體化的話語圖式更加容易被學生理解和接受,課程思政建設可以以此為線索,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構建以課前、課中、課后為框架,不同的運動項目為分支,學校、教師、學生三維一體的管理和溝通平臺。實現高效管理,更好了解學生,為體育課程思政的具體實施提供助力。同時教師要多采用情境教學法、游戲教學法及延伸教學法等教學方法,創新體育教學手段,對學生進行職業道德、社會適應、團隊合作、規則意識等教育。
(三)改革考核評價體系
教師考核評價體系中增設思政教育考核因子。目前,體育教師考核一般包括工作量和教學質量兩方面的考核,教學質量考核由學生評教、同行評教、督導評教、教效果等方面組成。在這些評價體系里對思政元素缺乏具體的考核點,或是考核比重較低,需要進一步地增設思政教育考核因子,如教案的思政體現等。
學生考核評價體系中增加思政相關知識考查。體育課程的評價要關注學生的合作行為、進取精神、意志品質、角色勝任、遵守規則和尊重他人等方面的內容,教學中,教師設計教學情境(知識、技能、情感目標),適時融入相應的思政內容,觀察學生在教學中的表現,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及時收集學生反饋信息,歸納總結。在這樣雙向互動的教學過程中,把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有機結合起來,合理利用評價結果,能讓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學到體育運動技術,提高思想政治認識;也能使公共體育課教學目標更加清晰、明確,教學內容更加全面、豐富,從而變成體育育人的有力保障。
(四)營造化立德樹人的校園體育文化環境
加強校園體育文化建設,通過體育文化延伸實現與思政教育的有機融合校園體育文化不僅是校園文化的基本組成部分,更是校園環境的組成部分,教學環境的營造顯得尤為至關重要。通過開設體育社團、校內外體育競賽和競賽觀摩等教育形式有機統一,營造適合課程思政全面展開的校園氛圍環境,引導學生自我管理、自我組織,自覺參與體育競賽活動。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讓課程思政走向改革之路,讓學校教育工作邁入新臺階。從整體育人的角度出發,豐富體育思政資源,以獨特的方式發揮其育人作用,體育課程思政也必然做到課內、外的全覆蓋。最終為課程思政發展根基的打造提供新思路。
四、結語
綜上所述,堅持以“立德樹人”為宗旨,高職院校體育教學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實施體育教學模式改革的過程中要求教師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緊緊抓住課程建設“主戰場”、課堂教學“主渠道”,積極探索體育思政元素融入體育教學活動的途徑和方法,從而完成高校體育為社會主義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的光榮任務。
基金項目:“江蘇省社科應用研究精品工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項(項目編號:20SZC-072)
參考文獻:
[1]申忠華.“立德樹人”視域下中醫藥高等本科院校公共體育教學的創新路徑研究[J]體育科技,2021,42(01):141-142
[2]劉歡.大學公共體育課程中實現立德樹人的途徑[J]文體用品與科技,2020(08):176-177
[3]彭小華.探索學校體育立德樹人新道路[N]中國體育報,2020-02-10(007)
[4]韓有檜.遼寧經濟職業技術學院公共體育教學落實“立德樹人”的現狀調查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8
[5]錢俊偉,錢永健.立德樹人視域下紅色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實踐路徑[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21,44(06):159-166
[6]高帥.立德樹人視域下高校課程思政建設論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11):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