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春靜
摘要: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的提出及實施,道德與法治教學成為小學階段教育中的一門重要課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合理運用生活化教學策略,以提高學生綜合能力,激發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興趣。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法律意識。生活化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中融入生活元素,使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親切感,主動參與到課程學習中,進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方法策略
道德與法治課是小學教育不可缺少的內容,其關系到對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是落實立德樹人的重要環節。為了提升教學效果,幫助學生全面發展,需要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融入生活化目標和內容,以此激發學生參與欲望,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深化法治意識。
一、改變教學觀念,重視學生的道德修養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進一步實行,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應轉變過去機械化的教學方式,真正意義上把道德與法治專業知識滲入課堂的每一個環節。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把品行作為課堂效果的評價指標,使學生在合作與探究學習中形成良好的品行。比如,在學了“我是班級值日生”后,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向學生展現教室里的干凈和臟亂差,正確引導學生理解“保持教室干凈是全班學生每個人的責任和義務”,接著引導學生探討自己在值日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應怎樣做等。此外,教師也需要表達對學生逃避責任的看法,并引導學生探討怎樣避免這類情況的發生。同時,教師還應引導每一個學生形成潔身自愛的觀念,并在課堂中引進生活實例,使學生增強責任意識,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
二、規范學生的日常行為
要通過道德與法治教學規范學生的思想行為,還需要透過實踐活動來實現。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掌握情況,組織學生進行各類主題的活動,讓學生回顧和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促使他們在運用中加強理解、規范自身行為。“生活離不開他們”這一課結束后,學生了解了社會上各行各業勞動者的工作性質與內容,建立了人人平等的意識,初步具備了尊重勞動者的意識。為了能加深學生的體驗,特意開展了一場關于“少了哪個領域會影響社會發展”的探討活動,有些學生認為當下現代科技已經非常發達了,很多領域都用到了全新的科學技術,未來勞動者會越來越少,哪個行業都有可能被技術所取代,有些學生則認為不論科技如何發展,都離不開人的操作,日常的衣食住行更是缺少不了勤勞的勞動者。安排學生任意選擇一個職位,去做課后體驗活動,充當一天的勞動者,用不同的身份看待當下的生活,讓他們懂得珍惜勞動者的成果,自覺規范行為。
三、構建有效的生活化教學情景
小學教師在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時,必須認識到小學生首先具有情感需求,之后才有知識需求。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重視學生的情感需求,通過合理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要想實現這一目的,教師就應該積極創設教學情景,結合小學生的特點,在課堂中引入更多他們感興趣的生活內容。例如,小學生喜歡看動畫,就可以在課堂中通過展示動畫小視頻來進行道德與法治教育。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的注意力會牢牢集中在課堂上,從而自然而然地跟隨教師的引領走入道德與法治學習中。道德與法治的知識大多比較抽象,對小學生來說理解比較困難,所以他們在學習時也缺少足夠的興趣。因此,教師必須要在課堂中引入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構建高效、有趣的生活化教學情景。如教師可利用角色扮演的模式,讓學生扮演一些道德法治事件中的主角,讓其身臨其境,感受道德與法治的作用和重要性。
四、增加學生實踐機會
道德與法治知識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小學階段的道德與法治教育主要培養學生對事物的認知。小學生理解能力薄弱,對新鮮事物感興趣,但又缺乏正確的判斷,因此,需要教師進行正確、有效的引導,讓學生體驗、了解生活中的道德與法治,提高綜合素質,塑造良好的性格。教師需要明確學生的想法,從學生的角度觀察道德與法治與生活的關系,找到適合學生的學習方法,將生活、教育與道德與法治相結合,幫助學生更好地體會生活中道德與法治的廣泛應用,使學生更容易融入教學中。
例如,在課下作業的布置中,可以讓學生對家庭成員的行為做出判斷,并根據自己的判斷說說這些行為對家庭成員都造成了哪些影響,這些影響對家庭成員是否有利,應不應該提倡這種做法,針對這些做法我們需要做哪些改變。以這種循序漸進的提問方式引發學生對生活細節的觀察和思考,使學生能夠更積極地投入到道德與法治的學習中,增強他們對生活細節的觀察能力、思考能力以及對細節的處理和反思能力。學生將自己對課后作業的整理在課堂上與同學進行交流,同學之間互相查漏補缺、取長補短,體會不同人對同一事件的不同理解,豐富對事物的認知。
五、采用多樣化的課程評價方式
傳統應試教育下,學生進行知識檢測的方式大都來源于考試,以成績來評價學生一段時間內的學習成果。但是既然要結合生活,就同時要重視實踐內容的考核,做到實踐與理論雙向考核。在這種課程檢測模式下,學生的能力并不只局限在分數,因為道德品質和綜合素質是無法具體到分數的,是不能用分值去評價其程度的。教師可將學生的實踐成績以“A+,A,B,C,D”等形式進行評價,對于一些表現一般的學生,教師要針對其薄弱點進行點播與及時反饋,鼓勵學生去改變,避免評價對學生產生的負面影響。教師應呼吁學生通過努力向更高的級別沖擊.通過運用所學知識幫助他人、服務人民。在過程當中學生們互相幫助,通力合作,也可以讓學生們之間產生良好的友誼和合作意識。最后,教師要對其做出的實踐活動進行公正的評價。
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是新課程改革下的必然要求,生活化教學更加符合道德與法治學科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需要,具體的主是要從教學目標生活化、教學方法生活化、教學內容生活化、教學評價生活化幾方面入手,以此達到生活化教學的核心要求,同時,讓學生結合自身的現實生活更好地理解教材內容,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識和法治觀念。
參考文獻:
[1]吳衛君.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生活化教學法的應用[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02).
[2]馬吉琴.生活化教學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J].科學咨詢,2020(23).
[3]陳愛紅.生活化教學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下旬刊),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