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彪
摘要:深度教學,是一種能夠真正提高學生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讓學生在探尋知識、挖掘意義的過程中體會到精神價值和積極的人生體驗。初中道德與法治深度教學可以嘗試聚焦生活情境、核心議題和活動實踐,促進課堂向深度推廣。情境是真實生活的再現,引領學生走進生活,幫助學生獲得認知體驗;議題反映課程實施的思路,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引導學生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選擇;實踐更加真實與真切,在實踐中可以獲得新的認識和經驗,提升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
關鍵詞:深度教學; 生活情境; 核心議題; 活動實踐
課改以來,我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在課堂形式生動、內容豐富之余,也產生了教育表層化的現象,且引發多方面的教學問題,難以實現立德樹人目標,核心素養的發展也難以期待。為此,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積極開展深度教學的理論和實踐研究,為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深度教學的實際開展提供了契機和動力,為進一步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深度教學的策略研究指明了方向。
1.創設生活情境,獲得認知體驗
道德與法治課堂源于生活,更離不開生活。如何把枯燥乏味的知識以生動形象的方式傳遞給學生?點燃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的熱情?必須要精選學生感興趣的生活化素材,在課堂中引入學生的生活經驗,讓知識變得易于理解,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道德與法治課不應僅僅關注知識的傳授,更應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和價值觀的引領。中學階段,學生開始從少年到青年轉變,對世界的認識愈發深入,開始思考生活的意義。為此,我們應從學生實際出發,巧妙設置情境,讓學生在體驗中獲得認知、學習知識、積累經驗。
例如,七年級下冊第十課《法律伴我們成長》中,涉及到“司法保護”,對學生來說比較陌生、較難理解。這時教師可以通過圖片對司法機關進行展示,并通過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事例來幫助學生理解司法機關的職能,運用多媒體技術設置視頻情境,更加直觀、形象地讓學生了解司法機關對未成年人進行的特殊保護。“司法保護”知識點涉及到一個教學難點,司法保護是否是只針對違法犯罪未成年人的保護?此問題學生經常糾結不清,這時候老師可以根據生活中常見的“父母離婚案”作為補充解釋,父母離婚,孩子判給其中一方,另外一方同樣要承擔相應的義務,支付撫養費。用孩子可以理解的生活話題解決學科問題,從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司法保護”。
使用文字、圖片、視頻等方式可以再現生活中的許多場景,也是教師比較常用的方式,適當的文字、圖片及視頻資料的補充,可以幫助學生“入境”,從而探及書本深層的意義,在情境中獲得體驗,感受真知。還可以通過情景劇、小品等多種表演形式,讓學生成為“主角”,體驗不同的生活狀態和人物心理,演繹生活情境,感悟生活真諦。
2.精選核心議題,探討課堂主線
新課標提倡道德與法治學科不斷探索新的課程模式,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在此背景下,議題式教學成為培養學生思辨能力、提升學生學科素養的首要選擇。議題從書本知識中內化、凝練,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并進行價值判斷與選擇。
議題不同于問題,也不同于話題,更具思辨色彩。一般來說,議題貫穿本課教學重點與難點知識,在學生認識的模糊地帶深入探討,幫助學生“撥開云霧見青天”。答案更具開放性,內容更具實踐性,甚至不用去統一出一個標準范式,讓學生“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教師只做適當的價值引導。
例如,七年級上冊第五課《交友的智慧》中,出現了一個順應時代潮流的新議題“網上交友”。顯然,網上交友有利有弊,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此處議題則可設置為“網上交友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學生自動地分為兩個陣營,各抒己見。一方認為網上交友可以超越時空的界限,拓寬我們的交友圈,有機會去接觸更廣闊的世界……另一方認為網上交友可能會造成網絡的濫用,影響自己的學習和生活,有很多的不確定因素,甚至威脅到我們的自身安全……大家一番爭論過后,教師不用著急點評應該如何看待網上交友,引導學生從交往持續時間、共同活動內容、交往形式、溝通優勢、對自己的幫助和親密程度等多個方面,對“網上交友”和“現實交友”進行對比,找出不同之處,探索出屬于自己的一份答案。
3.深入活動實踐,提升社會能力
活動實踐是道德與法治學科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之一。隨著初中生身心的不斷發展,他們對豐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充滿無限的好奇,渴望揭開社會生活的面紗。道德與法治課堂可以通過多樣的活動實踐,幫助學生打開走進社會的大門,讓學生做一個積極的“參與者”,而不是冷漠的“旁觀者”。
通過活動實踐走出傳統的“課堂”,走進社會,走進生活,幫助學生逐步認識世界、掌握生存技能、適應社會變化發展。親身的體驗更能觸及學生的心靈,形成深刻的印象,獲得積極的生活態度。道德與法治教師應該認識到活動實踐對課堂的重要意義,將精心設置的活動實踐落到實處。
例如,七年級上冊第一課《中學時代》中,有關于“夢想”的探討。在實際教學中,教師發現許多初中生還沒有明確的人生目標,對這個問題還沒有深入思考。教師可以借此機會設計一個活動實踐,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網絡搜集、實地走訪、調查采訪等多種方式去了解社會上的各類職業,并通過比對各類職業的薪資水平、工作時長、工作性質、入職要求等方面,更加全面地了解,幫助自己確定職業夢想。在探討“少年夢想應與時代脈搏緊密相連”時,可以讓學生結合之前的活動實踐去分析整理,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有哪些新興職業的產生?有哪些舊式職業消亡?結合實踐經驗去探尋職業發展規律,更加理性地選擇自己未來從事的職業,實現自己的職業夢想。
參考文獻:
[1]鐘啟泉.“核心素養”賦予基礎教育以新時代的內涵[J].上海教育科研,2016(02)
[2]余文森.核心素養的內涵與意蘊[J].今日教育,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