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振體
【摘要】小學語文的作文教學是整個語文學習中的重點和難點,要突破小學作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引導學生積累和運用寫作素材是寫好作文的前提。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閱讀積累素材,教會學生觀察生活,注重課堂中活動的延伸,教會學生們會圍繞寫作的主題搜集素材,為文章的中心服務。
【關鍵詞】小學作文;寫作素材;有效策略
在小學語文學習當中,你若問學生什么最難,他們會異口同聲回答:作文難。寫作文難,寫一篇好作文更難,寫一篇有生活氣息的佳作更是比登天還難。追問造成這一原因的產生,主要是這幾方面的原因:一、是學生們閱讀量少,積累自然不多。二、是學生遠離大自然,缺乏相關生活體驗,寫作如同閉門造車。三、是教師片面地追求作文指導的套路,限制了學生寫作的發散思維。鑒于這些寫作問題的存在,下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小學作文教學中作文素材與積累的幾點有效策略。
一、養成閱讀習慣,拓寬素材積累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些關于讀書的名言警句,無不指向多讀書,廣集益的好處。小學生想積累語言的素材,非要多讀書不可。因此,課外閱讀在整個語文學習過程中起到非常關鍵作用。多看課外書,增長了學生們知識,拓寬了學生們的視野,提高了學生們對事物的認知能力。對于小學生來說,有了語言積累的基礎,還要善于組織語言,這樣才能把生活中所見所聞和結合自己的理解巧徹成文。正如俗語說的:“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為了把課外閱讀和平時的作文寫作聯系起來,所以,筆者在平時開展語文教學當中,會特別重視引導學生們在課余時間進行課外閱讀,在閱讀的課外書中摘錄好詞佳句,這樣能使語言積累積沙成塔;根據課外的閱讀書寫讀書心得體會,這樣的閱讀能讓學生讀進去,想開去,用讀過的書引導學生的善于思考。同時,鼓勵學生們在閱讀時遇到好文章,大膽進行仿寫,這樣能起到勤思多練的效果。經過長時間的引導與鍛煉,學生寫作時能文思泉涌,一氣呵成。同時,學生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除了能解決了寫作時“無話可說,生搬硬造”的困境,還能讓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的態度。閱讀是寫作的源頭活水,只要學生擁有海量閱讀,有朝一日可以“借他山之石巧攻玉”。
二、學會觀察生活,作文素材信手拈來
葉圣陶說過:“寫作材料的來源普遍于整個生活里。”他的話道出學會觀察是寫好作文的前提和基礎。大自然中的“一花一草,一樹一木,喜怒哀樂,人情冷暖,風雨雪霜”都是我們觀察的對象,只要我們善于觀察、用心觀察,生活處處皆文章。筆者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養成寫日記的習慣,鼓勵學生要把每天觀察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寫進日記里,用記錄日記的方式記錄生活中點點滴滴,能把生活中小事觀察細致,描寫生動,還會害怕學生不會寫作文?在學生的日記本里有春天葉片剛剛抽出的細微描寫,有花朵“悄然有聲”開放的聲音,有小販們為了推銷產品精彩語言秀,有看到小動物出生的驚訝,有被同學誤解的委屈,有校園里的歡歌笑語……
例如,筆者在教學六年級語文習作《學寫倡議書》這個單元習作中,一開始由于學生平時對周圍的環境缺乏觀察,在講課過程中,雖能積極發言,但在講周圍環境存在的污染現象時,學生是憑借記憶來說,說得不夠全面,理屈詞窮,泛泛而談,沒有達到預期的習作效果。筆者再根據學生存在的缺乏觀察周圍環境的現象,作文與現實生活脫節的現象,讓學生用一周的時間觀察居住社區的人們使用一次性用品,垃圾處理和分類問題、人們在生活中存在哪些不文明的現象、到野外走走看周圍自然環境的污染問題,再根據觀察到的現象指出產生問題的根源,提出合理的建議,用倡議書的形式整理成文章,根據倡議的對象,將倡議書發布在合適的地方。如,校園的公告欄、小區的布告欄、網絡論壇。經過學生們用心觀察之后寫出來的建議書,言之鑿鑿,數據真實可信,令人信服,也用這樣的方式給他們上了一節不一樣的環保課,用這樣開放觀察的方式獲取寫作素材,讓學生們印象深刻,寫作素材信手沾來,讓學生們明白了寫作的素材來源于生活,只要我們善于觀察、善于發現、敢于表達,優秀習作就在我們身邊。
三、安排活動情景,即興創造素材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句話闡明要有生活的經驗積累,寫作才能如魚得水。但在現實的寫作當中,學生寫作文時多是靠編造的,得來的素材缺乏真實體驗的感受,有很多事情與他們的生活不沾邊,想象力豐富的學生還能勉強應付,但想象力沒有那么豐富的學生,想破腦袋都湊不出來,在這種情況下,能寫出佳作,機會是微乎其乎。所以,為了能讓學生們有“源頭活水”,筆者會經常設計在活動中完成寫作任務。如,在教六年級級作文《多彩的活動》時,六年級的語文教師聯合體育科組,開展了一次拔河比賽,要求每一個學生都要參與活動,或賽手,或啦啦隊,場面熱鬧非凡,無論參與哪一個角色,學生們都沉浸其中,為集體榮譽而拼搏,而吶喊。
我們把最精彩的畫面拍下來,制作成PPT,作文課堂中學生們看著一張張各種畫面的照片,那天拔河比賽的情景歷歷在目。當要他們發言描述比賽畫面時,學生們爭先發言,筆者及時引導學生們說話要有有條理、注意觀察人物的動作和神態,把畫面精彩地方用準確生動的語言描述出來,這時候再讓學生組織語言把作文寫出來時自然是水到渠成了。
四、教會思維導圖,理清素材主次
現實生活中,假如缺少創作靈感與激情,就會出現“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困境。當寫作的靈感來了,我們在寫作的時候文思泉涌,在這種情況下進行寫作如虎添翼,對于小學生作文要求寫500字的作文簡直不在話下。為了捕捉到靈感,保持靈感的長久彌新,在現實寫作當中筆者引導學生列提綱,教會學生們圍繞寫作的主題搜集素材,讓素材更好地為文章的中心服務,再根據這個提綱細畫要寫的文章思維導圖,這樣一來,文章的骨架已經立起來,按怎樣的步驟寫,整篇文章中哪些內容詳寫,哪些內容略寫,學生們一目了然。這樣就解決了在現實的寫作當中靈感很快消失而只能坐著抓耳撓腮,絞盡腦汁的現象,也不會再出現“無米下鍋”的情況。學生畫思維導圖的過程其實也是鍛煉他們統籌安排作文生活素材的思維過程,讓學生們學會獨立思考,寫作再也不會高不可攀。在指導學生們完成思維導圖時,筆者只要抓住這三步來進行:(一)畫主題。 這一步在閱讀作文要求時,找出作文的中心主題的關鍵詞,擬訂作文的題目,畫好思維導圖的根。(二)找關鍵。在已經擬訂的作文題目基礎上,圍繞作文的題目進行搜集寫作素材,從不同方面來發散思維,找到有利于作文中心的素材,在思維樹上長出枝干,畫到這一步,作文的框架已經立起來了,作文思路清晰明了。(三)理分支。作文的每一個素材該如何展示,如何動讀者的心,如何一步步娓娓道來,就靠這一步來為文章添枝加葉,讓文章有血有肉,使文章就更加豐滿,讀起來引人入勝。
素材是寫作的源泉。泉源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停。小學階段讓學生學會在閱讀,在生活中不斷積累素材,學生的寫作才會如魚得水。
參考文獻:
[1]曾利紅.淺談小學作文教學有效途徑[J].教師,2013.
[2]張鳳仙.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課外閱讀的重要性分析[J].數碼設計,2020.
[3]周定芳.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小學生自主寫作能力探究[J].雜文月刊,2015.
責任編輯? 羅良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