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衛
【摘? ?要】? 改變學生體質逐年下降的趨勢,需要我們每一個教師的行動。本文從認同、操作、評價三個方面對增強學生體質的材料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 體育教學;學生個性;教學策略
近年來,體育教學呈現出一個顯著趨勢就是學生體質逐年下降。教育部門對此極為重視,不斷出臺措施加強體育教學。但是,由于課業負擔、學生意識等諸多原因,這一現狀仍然令人擔憂。作為一名體育教師,要通過自身努力為體育教學增添新的亮色,盡管這是一個難關,但我們不妨從以下方面進行攻克。
一、認同:必須面對現實是撬開這一難關首道門的關鍵
不可否認,造成目前學生身體素質逐年下降的關鍵因素很多,但學生自身身體狀況的不同,也是其中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改變學生體質逐年下降,就要從每一個學生做起。對于體育老師來說,針對所帶班級的每一個個體能夠做到促成他們在體育鍛煉上的變化,那么,就等于解決了這一問題。如何去改善,因人而異,根據學生的不同體質有針對性地進行個性化體育教學。能夠在思想上這樣認同,那么,根據每位學生的不同體質或興趣愛好,體育老師在課堂上就可以選擇個性化的教學方法,量身打造培養個案。例如,引導體質超常的學生向高水平運動員發展,指導體質好的學生在體育上培養特長,幫助體質弱的學生逐步提升身體素質,從而因人而異,分層教學,個性輔導,全方位有梯度地增強學生身體素質。這樣,思想認識上步調一致了,教學實踐上目標相同了,那么,撬開這一難關首道門也就解決了關鍵性問題。
二、操作:進行個性化的學生體育教學方法的實施
首先,準確認識和把握班級學生的體質狀況是進行個性化體育教學的前提。用什么方法去測試學生的體質狀況?對于每一位體育教師而言,用一兩節的時間就能解決。通過田徑項目的測試,老師對學生的體質就會有一個準確的把握。但是,還有一點,通過測試還要發現學生沒有發揮出來的潛在優勢,包括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以及可以培養的方方面面。事實上,初中體育教學不單是為高中培養體育特長生,更多的還是提高學生體育技能,培養學生的志趣愛好,增強學生體質。只有通過測試準確認識學生的個性化培養發展方向,對體育課堂教學的實施,才有了必要的前提條件。
其次,個性化體育教學的要義是突出學生在體育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個性化的教學,就是要通過設計適合學生個體身體素質的體育教學方案,改變課堂上對學生形成束縛的大一統的教學方法,突出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感受到體育學習的自由,從而生發體育鍛煉的興趣。通過個性化學習方案的設計,讓他們按照各自需要參與體育活動中去,把他們的思維、認識活動與機體鍛煉緊密地結合到一起,按照各自的愛好以活動小組的組建為路徑,把某一方面有興趣、特長或愛好的學生聚到一起,為他們提供相互切磋、彼此提高、展示自我的舞臺,讓他們感受到鍛煉能齊心、運動有動力、合作有能量、競賽有成績,不僅有效促進他們個性的發展,而且有力地推動體育教學的整體發展。
第三,個性化體育教學的作用是適應社會對各種不同特長人才的需求。個性化體育教學面對的是對學生個性的培養,呈現的是一個復雜的教育教學資源的分配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對應學生的發展現狀,教師要隨之進行必要的調整,以適應其個性化發展的要求。事實上,運動項目不同,參加的學生不同,原因就在于不同的運動項目和不同個性的學生具有愛好、興趣或特長上的匹配關系。這就需要根據學生的喜好進行必要的提升訓練或改弦更張。在提升或調整中,根據學生的動態需要來適應學生各自的性格特征。當然,有些項目也具有反向反襯的作用。例如,膽小的學生通過一些刺激性比較強的項目的鍛煉,反而會讓自己變得大膽一些;體質特別弱的學生,參與一些歡快而強度稍大的項目,反而能夠愉悅其心情,增強其體質。再如,對于喜好田徑運動的學生來說,在采取徒手操、慢跑、柔韌度訓練的同時,通過蛇形跑、鉆山洞、螺旋形跑、聽數抱團、老鷹捉小雞等形式多樣的趣味跑,不僅能夠有效鍛煉學生意志,而且能夠培養他們在困難面前進行自我動員、約束、命令、體驗的品質。
三、評價:學生的健康個性的發展形成有益的影響
體育評價也得改革,原來的以項目達標的方式評價學生,已經不符合現階段對所有學生的評價實際。對于體質強的學生,完全可以以項目標準來促成他們體育技能的提高;但是對于一些體質差的學生,則應該以其參加活動的積極性為主要標準來進行評價。事實上,以個性化的體育教學方案來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就是要鼓勵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項目或活動。只要學生每一次都積極參加,哪怕他對原來的活動進行了改變,都說明他在活動,有參與就有收獲,有活動就有提高,有堅持就有進步。為此,讓學生擁有屬于自己的健康個性,其在活動中能夠感受到快樂最為關鍵。學生在個性化體育教學中感受到了快樂,心情愉快了,活動積極了,學生的個性就會在一次次活動中得到發展,老師對學生的指導、引導、培養方面就會越來越順手,學校的體育教學質量也就會越來越突出。
【參考文獻】
[1]吳德明.初中體育教學中學生個性發展策略[J].青少年體育,2018(05):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