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浩君
摘 要:新課程改革之后,教學的思想不斷地更新。各種新型的教學方法與模式不斷推新教學的新模式。信息技術在教學活動中的占據比例不斷上升,想要提高小學時期的科學教學方法,就要將教學的內容依托現代化的技術進行展示,引發學生對于科學內容的學習欲望與興趣,將繁瑣的知識通過形象化的方式方法展現出來,加強學生的記憶與理解程度,同時還有助于老師的高效率備課。本文將探索在信息化時代如何運用其優勢開展科學課程的教學活動。
關鍵詞:小學科學; 信息化手段; 高效性
中圖分類號:G623.6? ?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21)8-033-002
教育事業不斷發展創新,科學課程的教學質量不斷提升,教學的方式方法不斷推新。在信息化的時代背景中,對于小學期間的科學教學活動有了很大的提升。使用信息化的方式方法能夠吸引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讓學生對于學習的內容產生好奇心。通過多樣的形象方式提升課堂教學的效果,打造出高效的小學科學課堂,幫助小學生獲取更多的科學知識,提升對科學世界的向往,展現新時代下信息化教學的優勢與特點。
一、使用信息化教學方法開展科學教學的優勢
(一)教學方法更加靈活
在新時代的教學工作中,老師可以使用信息化的教學方法開展教學活動。例如講解和植物有關的內容時,老師就可以在課前為學生準備常見植物的照片,用電腦做成小學的PPT課件,在之后的教學過程中,通過屏幕展現給學生。這樣的方法能夠讓學生通過眼睛看到知識內容;但是,如果老師只以口述的方式為學生進行講解,學生還需要通過想象完成對知識的理解。使用信息化的教學方法對學生來說是很大的幫助。而且信息化的技術還能夠對學生的學習成果形成客觀的分析與評價。老師能夠直接看出學生的學習狀況,了解學生學習的不足之處,及時的給予學生幫助。同時也能夠突出學生的優勢。使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使得教學的方法更加靈活,能夠為小學時期科學科目的課程變革提速。
(二)視頻展示更為方便
在小學時期的科學內容中,有很多的實驗。由于有很多實驗的操作與材料無法在現實的生活中進行,在以往的時候老師常常通過參考的教學輔助書進行講解。但是在新時代的教學工作中,老師就可以使用信息技術手段對實驗進行還原。在我們的網絡資源中,有很多的共享課程資源,其中包含的內容比較全面。老師可以依照考章的內容在網上選取一些優質的資源,通過為學生展示材料,完成實驗的教學。這樣的方法比起實際操作更為方便,而且還可以避免一些難以滿足的實驗條件。
(三)加速教學工作的變革
信息化的教學方法主要是依靠信息技術開展的,其中多媒體的使用頻率較高。信息化的教學方法和以前的教學相比,有著很大的區別,其優勢突出明顯。使用多媒體開展教學,能夠渲染學習的環境,通過一些形象的圖片、聲音和視頻,將課本上沒有生命的文字展現出來,能夠幫助學生輕松的解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難以理解的問題。而且加深對重點知識的印象,從而讓教學達成高效的效果。同時這樣的方式能夠把握住學生在課堂中的注意力,一方面能夠保證教學順利的發展;另一方面,能夠加強老師和學生關系的建設,完成新課程的變革任務。
二、信息化開展小學科學教學的方法
(一)運用信息技術教學特點,引發學生對科學的學習欲望
欲望是一切動力的來源。在科學的學習中學生只有產生對科學知識的求知欲望,才能夠全身心的投入到科學知識的探索與學習活動過程中。所以,求知欲望是學生學習科學最根本的動力。對于科學這種豐富多彩的多領域學習,老師應該加強學生對科學知識求知欲的開發。在小學時期的科學內容中,有很多自然內容。如像火山爆發、地震災害、動物遷徙、植物生長過程等等。但是考慮到小學生的生活經驗淺薄,有些知識無法通過文字讓學生理解透徹,更無法引發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探索欲望。這個時候老師就可以使用信息化教學中的多媒體技術,講科學現象,通過圖片或者是視頻展示給學生。一方面是能夠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還能夠讓學生通過感官理解其內容。進而建立起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自信。
比如在教學教科版中小學三年級中的《我們來做“熱氣球”》這部分內容的時候,其中就涉及到熱空氣和冷空氣的內容。但是直接讓學生以文字的形式了解這兩個概念其困難度很高。這時老師就可以使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展示冷空氣和熱空氣運動的規律幫助學生準確的理解冷空氣和熱空氣各自的科學含義。讓科學內容的學習變得簡單化。再例如開展《花、果實和種子》這部分的內容時,老師就可以用視頻的方式將植物由播種到花再到結果的過程進行展示。通過形象的視頻模式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讓科學內容變得簡單易懂,讓學生樹立起學習科學知識的信心與欲望。
(二)使用信息技術方法,強化學生對科學知識的體驗
實驗是科學知識的重點內容,也是科學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老師應該在實際的教學中,常帶領學生進行多元化的實驗,增加學生對于科學知識的探索參與感,開拓學生的實驗創新技能。在整個的教學過程中,老師要以學生為焦點,保障學生主宰課堂,保障學生能夠在自身的思想認知中得以提升,引發學生對于科學內容的興趣,通過直觀的科學形象開展教學活動。除此之外,小學的科學老師還要注重學生實驗技能的形成與發展,充分的利用實驗教學的特點,解決信息化的平臺和設備,為學生播放科學學實驗的有關視頻。
比如在教學教科版四年級中的《聲音是怎樣產生的》這部分內容的時候,即便有些學生知道聲音是通過震動產生的,但是在實際的實驗過程中,學生不能清楚的感知音叉的出現。這時老師就可以對實驗進行演示加工,幫助學生體驗聲音的來源。再引導學生一起走入聲音的世界,感受聲音的奇妙。之后老師可以向學生提問: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我們能不能感受到飲茶的震動?通過這樣簡單的問題,引發學生的好奇心之后,老師再借用多媒體的技術,對本次的實驗進行完整的錄制展示,讓學生們夠直接通過感官學習實驗,引發學生的靈活性思維。同時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材料。
(三)使用信息化教學方法,建立健全學生科學思維
科學思維是開展科學課程的重要目標之一。在小學時期的教學階段,學生對于科學知識的探索、學習興趣更強烈。這個時期對學生科學思維的引導,直接影響著學生之后在科學的發展。借用了信息化教學方法,讓學生健全自身的科學思維,老師可以使用微課手段開展。以引導型課堂開展教學活動,主要通過方向的指導,讓學生獨立進行知識的探索。實現學生主宰課堂的目標,增加學生之間的討論機會,完善學生的科學性思維結構。
比如在教學教科版四年級的《骨骼、關節和肌肉》三部分內容,就可以使用錄制微課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學習的引導。在微課的錄制過程中,老師可以先擺放一張空白的人體模型圖,之后再通過邊講解邊添加內容的方式錄制微課,將人體模型中的骨骼、肌肉和環節等部分進行逐一講解,將原本空白的人體模型分區域分模塊區分規劃加以標注。學生在觀看微課的過程中會隨著微課的思路對人體的各個環節進行分解,加深對于本節科學內容的理解,讓學生能夠在學習科學的過程中形成完美的科學思路。
例如在教學教科版五年級的《食物鏈和食物網》教學內容的時候老師就可以使用微課手段對學生進行獨立學習的引導。通過這樣的方式方法將科學知識顯示出來,不僅能幫助學生完善個人的科學知識框架分析與認知,提升學生小學階段的知識系統架構。而且還能通過引導開發學生的靈活科學思維。
(四)借助交互式白板,以學生為焦點開展教學
科技時代的到來對教育教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現代信息化的教學手段不斷增強,電子白板已經成為一種高效的教學方式,將其與教學的內容相融合,能夠提高學生獨立學習的技能。而且還能夠輕易的突出科學教學中的內容重點。老師可以使用電子白板案構建新的科學資源庫,從而為課堂的教學活動提供便捷的資源。在課程開始之前,老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網絡資源自己查詢、下載一些有關課程的知識。之后對學生所查詢的知識進行篩選,存入班級的網絡資源當中,讓學生進行互相分享與交流。在課下的時間中,學生能夠通過網絡資源隨時隨地的對其內容進行觀看。
在新時代的教育教學模式中,老師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有著重要的引路作用。同時,這也是學生和老師之間交流的平臺。對于老師的備課,學生的學習等方面都有著同樣的促進作用。所以老師在小學時期的科學課程中應該將電子白板的與現代化的信息多媒體技術進行配合使用,把復雜繁瑣的科學內容通過屏幕顯示陪學生,整理優質的教學資源讓學生進行觀看與學習。老師在整理教學材料的時候,可以多準備一些圖片、音頻、短片類的,使用多樣的手段為學生打造不同模式的課堂。學生可以擁有更多的獨立學習途徑。
比如在小學時期教科版的六年級科學里的《探索宇宙》內容對這些自然現象的解釋比較籠統,都是對于科學現象的教學,也是最讓老師費心的。但憑老師的語言講述,學生很難想象到科學知識的具體內容。那是可以使用電子白板技術加宇宙的情況進行模擬展示,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透過白板的展示看到與其相關的知識內容。而且在這樣的環境中,多以引導性的課堂開啟。完善學生的科學知識認知程度,從而提升科學內容的教學效益。
再例如教學小學時期教科版五年級的《日食和月食》,老師就可以使用電子白板將一些網絡上的優秀教學資源進行下載放在班級的共享環境中,讓學生能夠通過這樣的方法獲取很多的學習材料,進而提升小學時期的科學教學效果。
(五)構建交流平臺,提供更多的交流機會
信息時代各個行業追求效率,在小學時期的科學課程中,還有很多的信息化教學方法。比如為了讓學生之間用夠有更多的交流機會,老師就可以設計班級線上平臺。例如微信、QQ群組;釘釘班級團隊等等。這些都是能夠為學生提供線上交流的平臺。在實際的教學中,老師可以通過線上平臺發布一些信息,例如在教學教科版中四年級里的《地球表面的地形》這一內容的時候,老師就可以在課前將預習的任務發布到教學平臺中,讓學生通過平臺完成。之后平臺會自動解析出學生的預習狀況。這樣一來老師在教學活動中也能夠準確的了解學生的需求,抓住提升教學效果的點,進而讓小學時期的科學課程教學效果更佳。
交流平臺還能夠讓學生在課下時間遇到問題的時候及時的得到老師或者同學之間的幫助,增強學生和老師之間的友好關系,這也是高效開展教學活動的前提條件。作為新時代老師,應該認識到信息化的快速發展與重要性,不斷思索新的教學方式與方法,為學生開辟更多的學習途徑,提升小學時期的學生對科學的了解程度。
總而言之,使用信息化的教學方法對于提高小學時期科學課堂的建設效果有著非凡的意義。信息化的教學方法對于教育的發展有著極大的推進作用。老師可以使用信息化的教學方法開展教學活動。在備課時老師需要認真地剖析課程的內容與重點,不斷地對課程進行調整優化。通過信息技術的教學方法,增加學生對于科學知識的真實體驗感,引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開拓學生的多方位思維,加強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使用。
參考文獻:
[1]湯穎燕.依托信息化手段,促進小學科學課堂高效性研究[J]小學時代,2020(03):72-73
[2]蔣瓊.信息化教學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讀寫算,2020(28):10
[3]胡敬珍.信息化教學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19(15):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