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俊華,廣東省中山市中山紀念中學高級教師,心理學碩士。在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詢和生涯教育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工作經驗。同時,作為生涯教育骨干教師,參與組建了校生涯與學業指導研究組,多次開展市級生涯教育公開課,教學論文和課例多次獲省、市級一等獎。主持或參與了多項省、市級科研課題,其中包括廣東省教育研究院課題“普通高中與生涯教育機構聯合建立校本生涯教育體系的探索研究”等,公開發表學術論文多篇。
[摘? ?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中學生涯教育工作中具有鮮明的時代意義。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視角審視當下的中學生涯教育,重點闡釋了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生涯教育的重要意義,并從提升教師傳統文化素養,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學科教學,打造飽含傳統文化底蘊的特色校園文化,在體驗式生涯教育活動中滲透傳統文化等方面提出了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中學生涯教育的可行路徑,以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涯教育理論及實踐體系,助力學生終身發展。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生涯教育;中學
一、引言
近年來,在國家出臺的組合政策推動下,在中學構建學生發展指導體系、大力開展生涯教育已成為社會共識,并在實踐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有益經驗和成果。但總結相關的探索實踐發現,以往教育實踐大多以國外成熟的生涯指導理論為基礎,而忽視了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營養價值。
在價值多元化的今天,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人生觀、價值觀,正是“立德樹人”的核心內涵。2014年,教育部公布《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受到了更多教育者的重視,也成為了重要的教育資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語言習慣、文化傳統、思想觀念、情感認同的集中體現,凝聚著中華民族普遍認同和廣泛接受的道德規范、思想品格和價值取向,具有極為豐富的思想內涵。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要包含以下內容[1]: 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修齊治平的家國情懷、崇德向善的道德追求和“內圣外王”的人格修養。而其所蘊涵的“愛國、處世、修身”的核心精神,在中學生涯教育工作中具有鮮明的時代意義。作為中學教育工作者,如何將中華傳統文化教育與生涯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是一項迫切且值得探索的重要課題。
二、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中學生涯教育的
重要意義
1.時代要求:全球化背景下中國轉型社會的價值重塑
在現代化浪潮席卷全球的大背景下,各種思潮和多元文化涌進中國,對我國社會產生了深刻影響。與此同時,當今中國正處于重要的歷史轉折期,伴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價值取向日益呈現多元化趨勢,理想信念缺失、思想道德滑坡、社會風氣浮躁等社會倫理失范現象也有所抬頭。
當前,社會上存在一些“拜金主義”“利益至上”“利己主義”等庸俗價值觀,并開始侵蝕清凈的校園。北京大學中文系錢理群教授曾用“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來形容那些“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目的”的學生,并對此大加批判[2]。這種看似奮斗上進實則追求功利、一切以個人利益為考量的精致的利己主義風氣極具迷惑性,對中學生的心智成長和人生價值觀造成了不良影響,也對他們未來的生涯規劃和職業發展具有很大的誤導性。
中學時期是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初步形成的關鍵階段,也是學生選擇未來人生發展方向的關鍵期,而生涯教育的深層次目的就在于引導學生在自我成長中尋找生命的意義和未來成長方向[3]。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生涯教育,將為學生未來發展提供豐富的養分,有助于引導學生將其個人生涯與時代的進步融為一體。
2.現實困境:生涯教育“重規劃決策”而“輕價值智慧”
長期以來,受到高考指揮棒的影響,學校和家長對高考升學率非常重視,而忽視了對學生生涯規劃意識的培養,系統性的生涯教育在中學是缺位的。隨著2014年上海、浙江率先開啟高考綜合改革試點,生涯教育在中學教育體系內受到了空前重視,中學生涯教育事業也隨之開啟。與此同時,關于如何理解和實施“生涯教育”卻一直存有爭議,不少地方甚至將生涯教育和生涯規劃等同起來,將其簡化為幫學生選科、報志愿、確定專業和職業的教育。
隨著新高考改革的推進,越來越多的學生一進入高中就要面臨選科問題,這將改變以往學生到高考填報志愿時才考慮生涯規劃的慣例。因此,不少中學的生涯教育更多地聚焦于學業規劃等方面的指導,基本限于選科、專業決策和志愿填報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傳授。當然,選科和生涯決策指導同樣是中學生涯教育中一項很重要且亟待改進的工作,事實上也是比較容易落地的部分。但這樣的生涯教育更多地徘徊在生涯規劃的層面,往往忽略了學生作為一個“獨立生命個體”對生活情趣和生命意義的深層叩問。因此,從長遠來看,生涯教育應淡化短期的功利因素,更多著眼于學生一生的發展,引導學生去探索、感受、體驗和認知職業精神、職業文化及職業倫理。這種價值傳遞,包括職業認同、專業價值觀、情感及態度準備等方面,以觸動學生的內心,從而喚起學生的職業興趣、職業理想。當前,中學生涯教育實踐過于聚焦“生涯規劃”,頗有些“重規劃決策”而“輕價值智慧”的味道。為改變這種情況,應充分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豐富生命智慧,發揮其重要作用,搭建起學生在職業知識、技能與職業認同、人生意義等深層智慧之間的橋梁。
3.理路探索:建構中國特色生涯教育體系的必由之路
2014年新高考改革啟動之前,中學生涯教育領域的理論和實踐探索多是零散的。之后,各地生涯教育如火如荼地發展起來。近些年,各地關于中學生涯教育的研究可謂突飛猛進,在實踐方面也積累了大量有地方特色的經驗,但總體來看,當前生涯教育的理論探索是滯后于實踐的。
發軔并盛行于西方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迄今已形成了較為完備的理論和操作系統,也對我國的職業生涯教育產生了很大影響,但其依然存在針對性和實效性不足等問題。而這些問題的根源就在于中西方社會在文化傳統上的差異性。大量研究表明,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是兩種差異性很大的文化體系,中國人和西方人無論在認知結構、心理習慣,還是行為模式、生活習性等方面都存在著顯著差異。生涯教育的價值內核是與中國社會文化緊密關聯的,因此照搬套用西方的理論和方法,往往會出現本土契合性不足或水土不服的情況。在2018年北京大學生涯教育論壇上,黃天中重點強調,中國人有自己的文化和習慣,生涯教育全部照抄照搬國外的方法行不通,“生涯教育本身就是圍繞人生觀、價值觀來進行的,必須有中國自己的理論體系”。
在當前新高考改革加速推進的倒逼之下,繼續深度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生涯教育理論及實踐體系是極為迫切的[4]。無疑,將依然富有時代新意的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生涯教育,是當前建構中國特色生涯教育體系的必由之路。
三、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中學生涯教育的途徑
1.隊伍建設:以優秀傳統文化提升教師素養
教師隊伍建設是生涯教育的關鍵環節,教師的傳統文化素養和人格魅力本身就是一種教育資源。學校應將優秀傳統文化積淀為教師的核心品質和學校的厚重底色,使他們對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生涯教育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引導教師自覺汲取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深入挖掘其時代新意,將優秀文化內化為道德修養,外化于教育教學的行動,打造中學生涯教育的核心競爭力。
對此,可從以下兩方面著手。一是著力構建中學教師優秀傳統文化培訓體系。充分利用各種資源,通過參觀進修、交流研討、課題資助等多種形式加大教師隊伍在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的培訓力度,為教師的成長進步提供更多機會和更廣闊的空間。二是加強教師優秀傳統文化素養督導。學校要加強中學教師傳統文化素養管理和監督,將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教學能力列為重要評估指標,促進教師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和創新者。
2.教學革新:將傳統文化融入學科設計及教學過程
中學生涯教育是全程教育,也是全員教育,各學科教師也是主力軍。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課堂教學中去,不僅是教學內容的融入,也是教學方式的融入,更是一種鮮明的教學革新[5]。教師積極探索靈活的教學模式,在課堂上不僅要教知識,還要把學科的價值系統和理念滲透到現有的學科課程當中去,并通過自身的言傳身教,激發學生對學問的向往和興趣。
具體而言,教師在學科知識的講授過程中,可以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靈活設計教學內容,讓學生了解當下的學科學習和未來生涯發展的關系,從而在學生心里播下職業和生涯的概念,進而激發其學習的積極性,強化其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加深對學科價值的理解和認同,在此過程中有意識地將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加以嵌入,進而實現學科教學、優秀傳統文化及生涯教育之間的完美融合。譬如,在物理課上,教師可以延伸物理定理背后的人物故事和發現歷程,從而引發學生對自身職業和生涯的思考。這樣的學科教學課,也同時是一堂生動有效的生涯教育課。
3.文化育人:構筑飽含傳統文化底蘊的特色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且“文化立校”已成為教育界的共識。有特色的校園文化,能夠激活教育的潛力,使教育教學充滿活力,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校園文化的本質是一種人文環境和文化氛圍,具有潤澤心靈、滋養精神的育人功能。因此,打造飽含傳統文化底蘊的特色校園文化,關鍵在于將融入傳統文化精髓的生涯教育與校園文化熔于一爐[6]。
全方位打造特色校園文化,需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學校環境創設,創造“時時育人、處處育人”的效果。譬如,可通過黑板報、電子屏、文化墻、校刊校報、廣播站等載體普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營造濃厚的育人氛圍,讓學生充分感受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鮮明的地域文化是生于斯、長于斯的人們引以為豪的精神文化家園,作為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往往是構筑特色校園文化的重要資源。因此,校園文化要植根于鄉土地域,要用歷史凝聚力量、突出地域特色,立足校情進行本土創生。
4.生涯體悟:在體驗式生涯教育活動中滲透傳統文化
新高考改革賦予了學生專業選擇權,但學生是否有能力做出合理選擇才是生涯教育的關建所在。無論是了解專業或職業,還是認識自我,都涉及學生不斷深化的自我探索與反思能力,而這些能力,單靠教師的知識傳授和指導顯然是不夠的。在生涯教育過程中,知識和技能的傳授只是起點,學生能否將其內化才是重點,否則學生的選擇決策能力就無從談起。
生涯教育的重點就是要觸動學生內心,激發其自主性和能動性,讓書本上的知識能夠幫助學生達成情感的體驗和理性的思考,并通過學生的親身實踐來增強其生涯意識和生涯適應力。就生涯教育而言,在知道和做到之間有一道天塹,需要學生在大量實踐中反復體悟。我國傳統文化歷來強調“知行合一”,其中所蘊含的生命智慧,恰恰給學生提供了某種獨特的感受性。事實上,“體驗”正是生涯教育最明顯的特征。體驗式活動就是讓學生“做中學、玩中學、錯中學”,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生涯教育的最好載體,它能將傳統文化的精髓帶入其中,以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并把興趣轉化為學科優勢、職業興趣和事業追求,進而構建起個人的意義來源和職業認同,為未來的職業生涯做好準備[7]。
四、結語
新高考改革推動以來,開展科學有效的生涯教育已成為教育界的共同追求。生涯教育作為一項系統性的全局工程,需要學校、家庭、社會三方攜起手來,通力合作。當前,不少地方已探索出了富有特色的生涯教育模式,但總體來看,現階段中學生涯教育的理論探索仍滯后于實踐需求,因此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涯教育理論及實踐體系仍是當前教育的迫切任務之一。
生涯教育要回歸教育本質,以“對人生命的成全”為根基,注重系統性和全程性,從人生歷程的高度來樹立“大生涯”視野,從而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融入到生涯教育的全過程;不斷提升生涯教育的層次,拓展生涯教育的內涵,建構富有中國特色的生涯教育體系,讓生涯教育真正成為學生終身發展的助推器,最終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使命。
參考文獻
[1]于春海,楊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主要內容與體系構建[J].重慶社會科學,2014(10):67-75.
[2]謝湘,堵力.北大清華再爭狀元就沒有希望[N].中國青年報,2012-05-03.
[3]吳敏,鄺樂.生涯教育課程對高中學生學習動機影響的實證研究[J].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2017(17):14-18.
[4]熊杰,劉麗霞.中國特色生涯教育體系亟待建立[N].中國教育報,2012-01-27.
[5]鮑麗倩,於以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觀課通用框架研究報告[J].上海課程教學研究,2019(9):49-53.
[6]張紅麗,韋冬余.新時代學校文化育人體系建構的內涵、價值與路徑[J].教學與管理(理論版),2019(11):36-38.
[7]孫洪亮,俞婷.普通高中體驗式生涯規劃教育的實踐與思考[J].教學月刊(中學版),2015(17):9-12.
(責任編輯? 姚力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