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銘添 吳蔚
關鍵詞:新媒體;藝術類大學生;信息獲取;信息困境
摘 要:文章分析了藝術類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和信息獲取方式,通過文獻調研以及總結歸納等方式指出了藝術類大學生遇到的6種信息獲取困境并著重分析了其影響因素,旨在為藝術類大學生信息素養提升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中圖分類號:G25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88(2021)07-0050-03
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展,科研信息的搜尋、獲取及共享等行為逐漸轉向新媒體平臺[1]。網絡直播類即時共享平臺因具有門檻低、傳播廣、內容豐富、互動性強等特點,正在成為最受歡迎的新媒體。自媒體的侵入式發展引發了新一輪的社會審美大討論,藝術人才培養和藝術品生產、輸出等問題受到普遍關注,新媒體正以不可逆的姿態席卷信息領域,深入影響人們的工作和生活。藝術類大學生是新媒體環境下觸覺最靈敏的一個群體,他們的信息獲取能力不僅是學校教育水平的體現,也關乎未來藝術文明的發展走向。
1 藝術類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和信息獲取方式
1.1 思維方式
思維方式是指思考問題的根本方法,是人在頭腦中進行信息分析時的路徑選擇。藝術類大學生是浪漫感性且具有明顯思維和行為特征的群體。相較理科生,他們缺乏條理性和邏輯性;相對文科生而言,他們則缺乏整體性和信息分析能力,習慣從情感角度分析問題,思維的發散性和跳躍性較強,信息獲取行為隨機性強。
1.2 信息獲取方式
信息獲取行為受思維方式影響。邵潔通過調查發現:藝術類大學生最喜歡的信息獲取方式分別是百度搜索、向同專業同學請教和紙質資源檢索[2],而普通高校學生常用的數據庫檢索則排到了第七位。藝術類大學生對需要深度思考和講究檢索策略的信息獲取方式較為抵觸,不愿意花費精力在完整知識鏈和知識模塊獲取方面。在信息獲取過程中,向同專業同學咨詢是最受藝術類大學生歡迎的信息獲取方式之一,但由于缺乏考證意識且同學之間的知識儲備相差不大,容易出現信息傳播偏差或錯誤信息反復傳播的現象。筆者認為,藝術類高校圖書館應在了解高等藝術教育要求以及藝術類大學生實際需求的基礎上,針對性地制訂信息獲取方案和信息素養教育方案。
2 信息獲取環境分析
2.1 藝術類大學生信息素養普遍偏低
薄弱的文化課基礎是橫在藝術類大學生面前的一道鴻溝[3],藝術類大學生的文化基礎和知識結構普遍不合理,信息意識、信息素養都偏低,對信息本身的關注大于對新媒體環境下信息獲取技能的關注。他們的時間和精力大幅度向藝術實踐方面傾斜,導致信息素養偏低。
2.2 藝術類高校圖書館服務質量參差不齊
藝術類高校圖書館人員結構復雜,圖情專業人才普遍緊缺。圖書館的信息組織從源頭上缺乏專業指導和規范化整理,信息的使用和后續加工也缺乏條理性和嚴謹性,同時,信息標志系統制作追求個性化,缺乏整體規劃,忽視規范性和合理性。黃霓斐認為形象思維的簡潔性、創造性更符合藝術類大學生的學習認知規律[4]。新媒體環境下,作為高校的主要信息服務部門,圖書館深層次的學科服務和針對藝術類大學生需求的個性化服務目前仍停留在口號層面,其核心工作依然以紙質文獻借閱為主,部分藝術類高校開展了相互調研和工作交流,只有少部分藝術高校能跳出圈子向更專業的高校圖書館借鑒經驗、學習業務知識。
2.3 藝術類高校館藏資源質量偏低
藝術類高校圖書館的讀者需求和文獻資源建設長期處于不平衡狀態,究其原因,主要分為以下三個方面:首先,藝術類優質出版資源不足,部分藝術類專業資源出現空缺;其次,各類資源價格長期居高不下,在藝術高校資源采購經費有限的情況下,難以達到生均冊數要求;再次,受重點學科建設要求、階段性發展目標要求、領導偏好和采編流程僵化等因素影響,資源采購容易出現結構性失衡現象。為了避免出現上述問題,圖書館可以在讀者調查的基礎上強化資源采購和特色資源庫構建。
2.4 藝術類高校對信息素養教育的關注度較低
圖情專業人才緊缺是藝術類高校開展信息素養教育的瓶頸,很多藝術類高校的圖情專業人員占比不足一成。信息素養教育是高校圖書館的職責和使命,也是圖書館服務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很多藝術類專業畢業的管理人員對圖書館信息素養教育工作內容的理解不夠深入,對圖情專業理論研究和科研發展的關注也不夠,一旦出現問題會出現互相推諉現象。
3 藝術類大學生信息獲取困境分析
多媒體環境像一把雙刃劍,既為藝術類大學生提供了更多選擇信息的路徑,也提高了信息獲取的門檻和要求。
3.1 需求理解偏差
藝術類大學生因需求模糊、信息干擾等原因,在信息獲取過程中容易出現理解偏差現象,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一是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二是不能準確表述自己的需求。
3.2 信息靶向失準
新媒體環境下,信息總量呈指數級上漲,而大部分藝術類學生對信息資源的內容、形式和分布規律不了解,導致信息定位失準以及方式、路徑選擇錯誤,導致其無法最終確定信息存儲位置,從而產生信息迷航現象。
3.3 檢索技能缺乏
缺乏信息檢索技能是藝術類高校信息素養教育不夠深入的連鎖反應,會降低信息資源的查全率和查準率,使資源匹配出現偏差。新媒體環境下,海量信息繁雜無序,需要消耗大量的時間辨別篩選。傳統資源獲取過程相對繁瑣且耗時過長,會降低大學生獲取信息資源的意愿。
3.4 信息獲取過程中斷
新媒體環境下,信息組織混亂、資源分布不科學、網絡不穩定、圖書館借還規則不統一、路徑規劃復雜、指示標識不明確等原因都容易導致信息獲取行為中斷,藝術類大學生往往習慣性地將信息獲取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歸責于圖書館。
3.5 重視獲取信息的可用度
藝術類大學生重視獲取信息與個人需求的匹配度和可用度,對傳統實物型資源的獲取意愿低于其他普通高校大學生,他們更希望通過咨詢的方式獲取“足額”“完美”的信息。
3.6 違約失信問題
在新媒體網絡信息資源的沖擊下,藝術類大學生對圖書館的黏度有所降低。受資源共享和資源緊缺影響,圖書館對館藏資源都設置了使用權限和時限,藝術類大學生失信行為發生相對頻繁,歸責的恐慌、超期的懲罰、資源破壞或丟失的賠償處理都成為不好的體驗,這些體驗將進一步成為其獲取圖書館信息資源尤其是紙質文獻資源的障礙。
4 影響因素分析
4.1 文化基礎和知識結構
從中學階段開始,藝術類大學生接受的基礎教育就與其他專業學生不同,因此,他們的文化基礎相對其他專業學生更薄弱。過度向藝術專業傾斜的教育歷程、環境的包容和學習偏好的累積導致了他們知識結構的失衡。信息獲取是一個多學科協調的信息分析、處理、選擇和檢索的復雜過程,而藝術類大學生因知識結構存在較多漏洞,會在信息獲取過程中受到知識短板的制約。在繼續教育和自我成長過程中,藝術類大學生應重視跨學科的交流和學習,把握課外學習機會,持續補給知識。
4.2 性格、偏好和信息行為習慣
李越陽認為,藝術生表現出外
向特征,神經系統傾向于不穩定,有追求自我獨特性的特質[5],這些性格特征和行為偏好會持續影響信息獲取的效率和效果。在信息獲取過程中,藝術類大學生的“省力”心理特征明顯,潛在信息需求占比較大[6],這些信息行為習慣容易激發藝術類大學生的懈怠心理,導致需求模糊化或者信息行為中斷。
4.3 信息素養教育
朱為群認為,信息素養是一種快速收集、準確鑒別和有效利用信息的技能[7]。別雪君認為,新媒體環境下,信息素養對創新人才信息行為的影響最大[8]。信息素養教育理念缺失以及師資匱乏是造成藝術類大學生信息素養偏低和信息獲取困難的重要原因。因此,藝術類高校圖書館應打破傳統認知,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藝術資源優勢開展信息素養教育。
4.4 信息服務水平
圖書館員的信息服務水平是影響藝術類大學生獲取信息的重要因素。除圖情專業人才緊缺以外,藝術類高校圖書館還要面對館員信息服務水平參差不齊的問題,占比較大的藝術專業背景館員使藝術類高校圖書館形成了獨特的信息溝通和服務模式。藝術類高校圖書館有必要走出圈子,利用自身優勢提高館員的服務意識和服務水平。
5 結語
人文素質的培養和藝術修養的提高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新媒體環境下,藝術類大學生面臨的信息獲取環境更加復雜,藝術類高校應與時俱進,適時調整信息素養教育模式,為藝術類大學生走向社會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楊剛,袁功名,徐韻影.新媒體環境下科研信息行為與特征分析[J].圖書情報工作,2018(3):78-85.
[2] 邵潔.基于信息域理論的大學生信息獲取行為研究[D].保定:河北大學,2014.
[3] 劉秉賢.論如何營造適合藝術類大學生特質的思政課堂氛圍[J].文教資料,2011(22):200-202.
[4] 黃霓斐.利用藝術生的思維特性 讓數學走近藝術生[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0(9):101-102.
[5] 李越陽.藝術生價值觀傳播策略研究[J].長江大學學報(社科版),2018(1):108-110.
[6] 覃銘添,蔡晨.公民信息行為初探[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2(16):86-89.
[7] 朱為群.新時代高校圖書館的學術功能定位探析[J].圖書館雜志,2020(6):50-55.
[8] 別雪君,李祖超,汪孟旋.新媒體環境下拔尖創新人才信息素養構成與培養[J].現代大學教育,2016(6):103-108.
(編校:周雪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