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涵



摘 要:居家學習期間,線上教學逐漸為大眾接受。普適性的線上課程怎樣才能更加滿足學生的需要?居家學習如何才能不流于形式?文章中探討了使用PDCA循環來對居家學習期間的學習質量進行管理,并關注線下教學后的教學銜接和調整。
關鍵詞:居家學習;PDCA循環;數學教學
居家學習期間,線上教育逐漸為大眾接受。至今,課程已經較為完善,線上教育已經成為一種頗為大眾接受的學習模式。然而去年居家學習發端于意外,無論是形式還是節奏都需要摸索,以往的教學模式顯然已無法完全適用,亟需探索新的、符合現狀的教學模式。結合國家政策、區發展中心指導意見、學校部署和組內探究,我們緊跟形勢,探索居家學習時期的數學教學。
一、 且觀且議,對線上課程的重新審視
2020年寒假前期,線上教育平臺組織全市骨干教師將新學期教材錄成線上課程,按照一周五課時的進度在平臺播出,至四月底線上課程結束,二年級下冊數學一共推出了六個單元,僅剩兩個單元沒有推出。
(一)線上課程極大解決了燃眉之急
站在教師的角度來看,線上課程的推出同樣是一件好事。首先,解決了學生學什么的問題;其次,線上課程充分考慮到了每一位學生,因此難度適中,學生易于接受,具有良好的普適性。再者,提高了教師的效率,如果沒有線上課程的推出,為了居家學習,教師只能自行錄制課程,反不如線上課程這么便捷。
(二)線上課程的質量參差不齊
前期線上課程頗為驚艷,盡管教師也初嘗線上課程錄制的滋味,但精心的設計、恰當的語態以及創新的形式對學生來說很有吸引力。由于講解質量高且不存在教學錯誤,學生理解良好,主觀上也不排斥。隨著假期的延長,線上課程數量的增加,難免有些微的偏差,也偶有不夠精良的設計甚至講解的錯誤。
(三)線上課程無法根據學生狀態作出調整
傳統教學中,課堂中學生的反饋,教師是能感知并及時作出教學調整的,這是線上課程做不到的。盡管錄制課程的教師都是很有經驗的,但是仍然不可能面面俱到,面對不同學習狀態、不同學習水平的孩子,教師無法相時作出調整。
二、 且備且訪,對教學起點的重新定位
(一)根據實際安排教學內容
2020年2月10日,蘇州線上教育二年級下冊數學課程正式上線,學生自一月中旬放寒假,至此已近一月。學生雖有適量寒假作業,但由于寒假延長,學生對前一學期的知識已略生疏,立即進入新學期學習內容,學生或有不適應。因此,我們安排了兩周的銜接內容,以對上學期內容進行一定回顧,同時加強新舊知之間的聯系。比如,二年級下學期數學第一單元學習《有余數的除法》,我們在銜接內容里安排了乘法口訣的復習和乘加乘減的練習,前者目的在于鞏固乘除計算,后者旨在為有余數除法中“被除數=商×除數+余數”作一點鋪墊。
(二)設身處地考慮家長的參與程度
二年級學生年齡較小,無論是設備的操作還是主觀的學習意愿、堅持程度都無法與高年級或中學生相提并論,如果居家學習,必須獲得家長的配合、支持和幫助。學校對學生和家長進行了居家學習問卷調查,調查顯示本年級學生無設備使用上的困難。整體而言,本年級家長對孩子的學習狀態比較關注,平時多數能配合學校,督促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家長也更有意愿陪伴孩子學習。從時間分配的角度看,“停課不停學”初期,家長多數居家,也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孩子,后期陸續復工,陪伴時間減少,這也是我們需要考慮的因素;二年級數學難度不大,但從輔導水平和溝通能力看,家庭之間略有差異。基于這幾個因素,我們認為在“停課不停學”期間,家長的陪伴至關重要,但從多方面因素考慮,不贊成教師將教學內容和教學建議傳達給家長。作為教師,知識的新授、重難點的解析、作業的批改仍是本職工作,依托網絡,家長可以為孩子做以下事情:設備和學具的準備、完成學習任務的督促、及時上傳作業和協助師生溝通。
三、 且磨且研,對居家學習的PDCA循環管理
線上課程的上線,不僅對學生是新的挑戰,對于教師也同樣是考驗。僅僅推薦學生參與線上學習而缺乏系統的指導和實時跟蹤,顯然是無法保證教學質量的。線上課程具有普適性,但同時也缺乏針對性。要讓居家學習不流于形式而有一定的質量保證,必須引入質量管理模式,我們想到了PDCA循環管理,并加以嘗試。
PDCA循環由美國質量管理專家休哈特博士提出,由學者戴明采納、宣傳,獲得普及,所以又稱戴明環。PDCA循環的含義是將質量管理分為四個階段,即Plan(計劃)、Do(執行)、Check(檢查)和Action(處理)。把各項工作作出計劃、計劃實施、檢查實施效果,然后將成功的納入標準,不成功的留待下一循環去解決,從而逐步改善。
我們設計了三輪循環,分別為線上課程、系統導研和回顧練習,以提高線上課程的效果。
(一)PDCA循環一:精磨精備,深度參與線上教育
機緣巧合,二月初,我校承擔部分蘇州線上教育“停課不停學”期間的二年級數學下冊線上課程,本年級教師正是主力,這恰為我們熟悉教學內容、鉆研教材提供了良好的契機。秉持認真負責的態度,通過深度研讀教師用書和教材,在個人主備的基礎上進行線上團體磨課,以保證每一個教學環節合理恰當、每一個知識點科學準確。同時,兼顧兒童心理,使每一課既深入淺出又童趣盎然,讓學生有“追劇”的主動性,從而提高學生參與度和投入度,讓學生學得更有興趣。線上課程提供了課前導學和課后檢測,且完成后有反饋顯示,學生對當日的學習內容、學習質量有所了解。
同時,我們也跟隨線上教育的進度,及時觀摩,一方面能把握學生的學習進度和學習內容,另一方面,出于個人專業成長的需要,我們也有必要博采眾長,取長補短。
但是我們也發現,具備普適性的線上課程,并不能完全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一些學生反饋線上課程過于簡單,一些學生反饋有些知識點講解過快,雖反復播放,仍覺得理解時好像缺點什么。對此,我們回顧課堂教學,反思后認為:課堂上,我們一旦發現學生某個知識點存在理解困難,可以立刻換一種思路解釋,發現學生掌握不佳,也會相時再多舉幾個例子,而線上課恰恰缺乏這樣的互動性,也就無法有針對性地釋疑解惑。這就令我們不得不進入第二循環:系統導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