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燕
摘 要:在教學的過程中,文本是幫助學生進行知識學習與掌握的重要工具,學生對文本進行有效理解與分析,能夠增強學習能力,提升教學效率。小學階段正是學生的思維認知發展強化的重要時期,進行文本解讀能力的培養,能夠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由于多種方面的原因,農村地區的英語教師對于文本解讀的重視程度不夠,為了改變這種情況,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以及發展需求進行教學活動的設計,幫助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文本解讀能力的鍛煉與提升,以促進學生英語素養的發展。文章以閩教版五年級英語為例,對農村小學英語教學中,提升學生文本解讀能力的措施進行分析與探究。
關鍵詞:農村小學;英語課程;文本解讀;教學措施
一、 注重教材內容講解,夯實學生知識基礎
扎實牢固的知識基礎是幫助學生進一步對教學內容進行學習與理解的重要前提,同時也是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重點關注的部分。加強基礎知識的講解需要教師對教材的內容進行分析,讓學生借助教材中的內容形成正確積極的學習態度和習慣,為學生認知與能力的進一步提升做好鋪墊。小學階段正是學生夯實知識基礎的關鍵時期,因此,在英語課程的教學過程中,為了使學生獲得素養的提升與發展,教師在進行文本解讀教學時,要將教材內容的分析作為一項重要內容,幫助學生夯實知識基礎,并使學生通過閱讀教材中的內容,得到文本解讀能力的鍛煉,最終為實現教學活動的目的、促進學生英語素養的培養提供堅實的基礎。
在進行英語教學的過程中,為了有效對學生進行文本解讀能力的培養與訓練,筆者會通過講解教材中的內容,引導其打下扎實的知識基礎,以保障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以及學生英語能力的增強。比如,單詞是幫助學生學習語言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地區的學生基礎知識較為薄弱,進行詞匯教學能夠為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提供支持。因此,在教學“Meeting New Friends”這一單元時,筆者會先對基礎的詞匯進行分類,如描述人外表特征的形容詞有“tall,short,long”等,表示方位的介詞有“beside,behind”等,表示國家的詞匯有“Australia,America,China”等,以此幫助學生理解與記憶。然后,再組織學生進行閱讀練習,筆者會引導學生循序漸進進行句子和對話等語段的閱讀練習,如介紹用的“He is from Australia.”和“He's a new pupil.”等,以便于學生理解文本的意思,進而獲得文本解讀能力。
二、 豐富課堂活動內容,引導學生情感觀念
正確積極的學習態度與學習觀念能夠為學生自主學習知識提供動力,并起到實現其能力發展以及提升教學效率的作用。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對知識進行講解,使學生獲得知識面的擴充延伸,同時更要對其進行思想觀念的引導,通過豐富課堂教學活動的內容,引導其更加積極地進行知識的學習,不斷端正自身的態度,從而得到能力的發展。在傳統的農村小學英語課程教學實踐中,教師的教學內容和形式較為單一,忽視了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給教學活動的進一步開展造成影響。因此,在進行文本解讀能力的培養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豐富課堂活動的內容,幫助學生正確認識文本解讀能力訓練在提升英語水平上發揮的積極作用,為實現教學效率的提升以及學生的發展奠定基礎。
在對小學生進行英語教學的過程中,為了適應教學內容這一階段學生的認知發展特點,筆者會將學生感興趣的內容與教學知識相結合,對課堂的教學內容進行豐富,以保障學生能夠進行英語學習態度的轉變。比如,在對“Making Phone Calls”這一單元進行教學時,筆者會為學生展示中英不同文化背景下,在接打電話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對話,例如,在英語對話中通常是打電話的人先進行自我介紹,并且會用到“that”或者“this”等指示代詞,如“This is Mike,is that Lily?”等。通過向學生展示示范資料,幫助其了解相關的文化,同時也能夠使學生在聽說訓練中得到文本解讀能力的鍛煉,最終使學生實現英語學習態度的轉變以及綜合素養的發展。
又如,在教學“Weekend Activities”這一單元時,筆者在教材文本基礎上教完文本中Robot的四種功能:It can cook. It can clean. It can play football. It can play chess. 讓學生理解教材文本的重點句型“It can...”后,進行追問:What else can the robot do in our life? 讓學生運用所學句型進行大膽猜測。隨后,筆者播放一個精心剪輯的“機器人的能力”的視頻,向學生展示當今時代,隨著科技進步,機器人已經能在各行各業取代人的工作,拓展學生的眼界??赐暌曨l,筆者與學生一起總結機器人的其他能力,用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對教材進行補充,既豐富了教學內容,又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態度,有效助力學生提升文本解讀的能力。
三、 轉變課堂教學形式,調動學生參與熱情
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是影響教學活動開展以及學生個人素養發展的重要因素。隨著教育思想的進步以及教學實踐手段的發展,以教師為主導的課堂教學形式已經無法滿足現在學生發展的需求,轉變課堂的形式成為教師教學設計中應當重點注意的問題。受生活環境和思想觀念的影響,部分農村地區的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單一死板的教學形式使得教師忽視了對學生進行文本解讀能力的培養。因此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在小學英語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對課堂教學形式的改進與調整,使之更加貼合學生的成長以及英語素養發展的教學要求,引導學生對英語學習產生興趣,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的活動中,從而實現學生文本解讀能力的有效提升。
例如,在教學“Planning a Trip”這一單元的過程中,為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并使其在課堂中獲得英語能力的有效提升,筆者對傳統的教學形式進行調整與改進,以滿足學生的認知需求。比如,通過三個問題作為支架——“Where will you go?”“How will you go?”“What will you do?”引導學生通過skimming和scanning等閱讀策略對教材中的文本進行理解,學生帶著問題對文本內容進行有目的地檢索,使其能夠將注意力更加集中于課堂的教學內容上;通過設計“小調查”活動,教師先根據課本內容提問學生:“National Day is coming. I'll go for a holiday. How about you?”然后,請每位同學采訪三位同學,再向全班同學匯報如下:...will go to... He will go by...此環節讓學生對文本重點句型進行練習以及學會在真實語境中進行運用;最后,抽選學生進行對話表演和講解,使他們對文本中的重點知識產生深刻的認知與理解,并在這個過程中獲得自主學習能力的鍛煉和學習熱情的激發,不斷增強學生對于文本解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