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鈺
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語文教學中的閱讀教學和寫作訓練逐漸受到廣泛的關注。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時不僅要教授學生課本上的知識,還要加強培養學生的閱讀以及寫作能力。為更好地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推動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對新課程語文教學中如何處理好閱讀教學和寫作訓練間的關系展開研究和探討。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語文閱讀;寫作訓練;關系
閱讀和寫作占據語文考試的大部分分值,其中閱讀分數占比還要更大一些。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流傳著一句話“得閱讀者得天下”,意為想要語文考得好就得將注意力集中到閱讀中去,強調語文閱讀的重要性。除語文閱讀外,第二分值占比就是寫作。以下將對新課程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和寫作訓練的關系及問題展開分析和討論。
一、現階段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與寫作訓練的情況
1.教師對于閱讀教學和寫作訓練的認識不正確
在現階段的語文教育中,教師應該結合現代信息教育資源為學生營造更加優質的學習環境,并結合新課程改革實施的實際情況轉變以往傳統的、陳舊的教學理念和方式,以學生為主體展開教學。但如今,仍有一些教師固守原有的教學模式,為了應付考試,將注意力集中于學生語文的字詞和背誦上,從而忽視了學生的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雖然強調學習字詞以及古詩詞和課文重點句的背誦并沒有錯,但是過于看重這些,必將會忽視掉其他部分。教師應該學會如何使學生全面發展,要將字詞學習與語文閱讀和寫作結合起來,讓閱讀和寫作帶動學生對字詞以及詩句的記憶,讓字詞和詩句的背誦應用于閱讀和寫作中,使其相輔相成。
2.學生對于閱讀和寫作的日常積累較少
因教師更注重于如何應付考試,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更多的是讓學生投身于做題中,這樣失去了原本語文教學的意義和目的,培養出來的是一個個做題和考試的機器,而不是有思想、有個性的人。再加上現如今社會競爭和就業壓力過大,導致學生的學習壓力也隨之增加,學生缺少更多自由學習時間。也就是說,學生沒有時間去看自己喜歡的書籍,從而也沒有時間和能力去進行寫作,只是一味地為了考試而去做題。這樣的教學方式將會大大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1]。
3.學生缺乏動手實踐的能力
現如今,學生為了學習而學習,根本無法從語文課堂教學中體會到閱讀和寫作的魅力,只能夠感受到枯燥乏味。這樣的教學方式簡直就是南轅北轍,為了提高成績而去做專項訓練,忽略了最重要的是學生的興趣和實踐。學生沒有實踐的機會,就不會產生興趣,沒有興趣,學生根本無法用心去學習。因此,教師應該在平時的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鼓勵學生動手實踐,練習閱讀和寫作,便于抒發學生的情感,也有助于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既提高了學習成績又減輕了學習壓力,讓學生的綜合素質全面提高。
二、如何使閱讀教學和寫作訓練相互促進
1.在閱讀中寫作
閱讀是語文學習的核心內容。教師可以通過閱讀的訓練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和對字詞句的積累,為以后的寫作訓練做好鋪墊和準備。因此,平時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就應當將一些優美的詩句和詞匯融入閱讀的教學中,讓學生去記憶,在學生提升閱讀的過程中寫作也不能落下,使二者共同進步。以小學語文教材為例,其中包含許多好的文章和詩詞,如《飲湖上初晴后雨》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用來形容西湖之美猶如西施一般,無論是淡妝也好,還是濃妝也罷,總是那么的光彩奪目。再如《秋思》中寄深沉于淺淡的“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表達了詩人對家鄉的思念之情。這些名句都可應用到平時的寫作中去。
2.在寫作中閱讀
在教師的引導和幫助下,學生在閱讀積累的過程中對寫作有了一定的認識和基礎,教師就可以鼓勵學生自行創作。同時,教師也可以帶領學生去閱讀一些名家名作,看看那些有名的作家都是如何借物喻事,如何借景抒情的。正所謂“無閱讀不寫作”,在寫作中去體會閱讀的魅力何嘗不是一件好事[2]。
三、閱讀教學和寫作訓練相結合的意義
新課程改革之后,教師應當將閱讀教學和寫作訓練有意識地結合起來。這樣有利于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整體情況。教師還要多多給予學生實踐的機會,如舉辦寫作大賽、閱讀技能展示大賽等,讓學生更好地提高語文學習的興趣,并且在寫作中能夠提高學生對閱讀的理解,幫助學生從根本上提高閱讀能力,從而促進學生的成績的提升。
四、總結
綜上所述,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與寫作訓練二者的關系密不可分、相輔相成。想要學好語文,語文閱讀和寫作是必不可少的。在當下的教育環境中,教師應當摒棄傳統陳舊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為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而努力奮斗。
參考文獻:
[1]繆文連,鹿文萍,陳選超,等.新課程語文教學中處理好閱讀教學與寫作訓練關系的研究[A].教師教育能力建設研究科研成果匯編(第八卷)[C],2018.
[2]李培培,王慶華.新課程語文教學中處理好閱讀教學與寫作訓練關系[A].新課改背景下課堂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有效性研究科研成果集[C],2017.
基金項目:隴南市2019年度教育科學研究課題“新課程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與寫作訓練融合的實踐研究”(LN[2019]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