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維潔
摘 要:無論在社會生活還是語文學科活動中,閱讀的內涵與價值、意義與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萬丈高樓平地起,人生聰明閱讀始。”這一流傳甚廣的信條式論斷,其義在于強調閱讀啟蒙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創設以生活化為主的開放性氛圍,引領兒童開展豐富多元的閱讀活動,有利于把他們逐步引向善教樂學的良好悅讀道路。對此做一些策略性分析。
關鍵詞:啟蒙教育;小學語文;悅讀教學;內外多元互動
閱讀自古享有“教育之本”“學習之母”之譽,還是不容忽視且無可替代的“語文之根”。既然“語文與生活同在,兩者的外延是恒等現象”,那么校園悅讀應在“大語文教育”的觀照下,自覺主動地接受社會生活等各類元素的豐富涵養和有效滋潤,才能在厚積薄發中贏得令人期待的效益和效應。“閱讀”與“悅讀”雖一字之差,兩者之間卻相距甚遠。“蒙以養正,圣功也。”如何在小學語文活動中建構兒童悅讀教學模式呢?本文擬就如下幾個方面做出簡要性分析。
一、善于在課內與課外互動中引領兒童語文悅讀
基礎教材是學科活動的主要依據,課堂教學是無可置疑的重要陣地。然而在教育社會化特質不斷加劇的大背景下,教師應根據課程內容和學生發展需要,善于把教材與課堂內外相互滲透并有機結合起來,引領開展以生活化為主的內外互動閱讀,更好地促進學用結合和知行統一,不斷放大善教樂學的良好效應。以《大自然的聲音》教學為例,教師借助信息化技術手段把課文中涉及的各種現象和聲音直觀演繹出來,并引導兒童通過視聽盛宴下的“視文互動”進行學習、理解和體會,讓他們切實感知大自然聲音的神奇和美妙。在此基礎上,讓其在課外繼續“尋找與聆聽”更加豐富的大自然聲音,如知了在不同狀態下發出“吱吱吱吱吱”“知了—知了”的不同聲音、“咔嚓”“轟隆隆”等不同的雷聲等,這對于引領兒童語文悅讀大有裨益。
二、善于在堅守與創新互動中引領兒童語文悅讀
語文閱讀極具傳統性,又有時代性。如果說傳統語文在“單文本”閱讀下側重于“求深、求細、求精”的話,那么核心素養引領下的現代語文閱讀則更加傾向于“求寬、求深、求厚”。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把“單文本閱讀”與“多文本閱讀”“整本書閱讀”“跨學科整合”相結合,“堅守與創新”下的深度融通和相輔相成能夠為兒童語文悅讀打開別具生面的良好局勢。比如,在進行《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教學時,教師以“相同題材”為導向,把《陳太丘與友期行》《汗不敢出》《楊氏之子》等小古文引入課堂,引導兒童在“求同與求異”下進行多文本閱讀,讓他們從類比中進一步感知言簡意賅的小古文的特點和聰慧、睿智的幼童形象,由此激發小學生對《世說新語》的良好閱讀期待,并很快掀起對這一“整本書”閱讀的興趣和熱潮。
三、善于在閱讀與習作互動中引領兒童語文悅讀
閱讀與寫作的關系非常密切。它們不僅是語文活動中的“一體雙翼”,還像人所共知的“吸納與傾吐”那樣——“相輔相成、分損合榮”。就小學語文學科來說,教師要善于把閱讀與寫作互動起來,這樣既可從根本上切實解決“無米之炊”的老大難問題,又能不斷激發兒童善讀樂作的內在欲望,進而厚積薄發,攫取“一舉雙贏”的實質性效果。比如,在《獵人海力布》教學后,教師讓全班聯系實際認知和想象,在相互研討和交流基礎上,就其人其事寫一寫讀后感。有些兒童為了把讀后感寫得更好一些,還在課外自主閱讀了《田螺姑娘》《盤古開天辟地》以及“四大民間故事”等,從中汲取了“神的力量”,在自己筆下讓海力布由“石頭”又幻化為“人”,重新回到了快樂的獵人的生活狀態。這難道不是讀寫互動下的“1+1>2”嗎?
四、善于在工具與人文互動中引領兒童語文悅讀
漢語言文化內涵豐富、博大精深,融德、智、體、美、勞等各類元素為一體,是開展“工具性教學”與“人文性教育”的優質資源。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善于把工具性與人文性元素良性互動起來,既可切實體現語文課程活動的內涵、價值和意義,又能更好地引領兒童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充分發揮語文閱讀的“正強化”作用。比如,在教學《小英雄雨來》后,讓小學生通過各種途徑自行收集更多的小英雄故事,并且開展“紅色革命故事講述”“少兒英雄主題演講”等活動,讓他們在點點滴滴中自我汲取、相互啟發、共同促進。再如,在《將相和》課文教學后,引導小學生開展喜聞樂見的“課本劇”表演與評比活動,讓學生從中進一步體會以國家利益為重的大義精神和光明磊落的人際關系,所有這些都是兒童健康成長的必需品。
總之,以生活化為主的“開放式”閱讀是語文活動的應有之義,更是培養并提升兒童核心素養的實際需要。教師要善于通過上述基本路徑引領語文悅讀,為兒童啟蒙教育逐步打開一扇“通亮天窗”。
參考文獻:
[1]劉甲鳳,張曉娟,花小美.情感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校外教育,2020(23):89-92.
[2]林月蘭.有效閱讀 激情燃放:“教學做合一”讓小學語文閱讀煥發生機[J].學周刊,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