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校文化建設是學校品質提升、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同樣的,教育文化的全面優化對教育教學改革意義深遠。針對當前出現的不良教育文化現象,亟須從“統一性”與“差異性”問題、學校改革與發展的主體問題,以及實踐與理念的一致性問題三方面展開思考與探索,以便深度推進素質教育,更好地促進教育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學校文化;素質教育;高品質發展
【中圖分類號】G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1)53-0149-04
【作者簡介】沈茂德,江蘇省無錫南外國王國際學校(江蘇無錫,214135)中方校長,正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
一所學校的精神和文化境界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它對學校的運行品質和辦學質量卻有著極為深刻的影響。可以這樣說,學校文化是學校發展的真正力量,它是學校的靈魂和生命。
學校文化是學校系統的內核與支撐。在校園常態生活中,當大多數人了解、認同學校的理念和愿景,并呈現出為之共同努力的行動與面貌時,學校文化就真實存在了。國學大師錢穆說過:“一切問題,由文化問題產生,一切問題,由文化問題解決。”當下,教育改革與探索走向深水區,認真討論幾個具有普遍意義的教育文化問題顯得十分重要。一是“統一性”與“差異性”的問題,二是學校改革與發展的主體是彰顯“校長力量”還是相信“群眾力量”的問題,三是先進理念與真實行動存在巨大差異的問題。在這些問題方向上,進行一些有關教育文化的討論,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一、教育,究竟是工業還是農業?
1.工業化教育的弊端。
信息化社會的技術進步,致使人們崇尚功能效用而輕視主體價值,崇尚手段而輕視目的,崇尚結果而輕視過程。實用主義、技術至上的價值取向催生了人文精神和教育情感的價值跌落。在這種背景下,現代教育面臨的挑戰不言而喻。
工業社會的生產模式和企業管理的諸多理念正在深刻地影響著教育的運作模式和具體的教育行為。其帶來的顯著影響是教育對象的生命性和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復雜性被漠視。
這種標準化的教育范式與刻板的評價機制忽視了個體差異性。在理論研討中,專家的教育研究缺失對學生個性差異的研究。在教學實踐中,教師的教育過程缺乏針對性的幫助和個性化的輔導。因而,在學生的學習和成長中既缺少了興趣的發現與支持,也缺少了個性充分發展的空間和時間。在這樣的“工廠型”生產中,有了過多、過早、過于苛刻的“管理性規范”和嚴酷的學科“總分”要求。個體生命的能動性、豐富性、潛在性被禁錮在“服從規范”和“統一訓練”的枷鎖之中。原本十分復雜、因人而異的教育,演變成了一種簡單、機械式的程式化操作。當我們意識到上述種種情況時,有一個關于教育文化的嚴肅話題,必須認真地加以討論,即教育究竟是農業還是工業?教育應強調“統一性”還是“差異性”?
2.教育應當是“農業”。
工業生產過程是一個原料加工、產品復制的過程。這種生產過程可以設計好模式,制定好標準化的流程,能夠按照設計者的意志毫厘不差地批量生產出一批又一批標準化產品。工業生產過程追求整齊劃一、操作簡單,追求效率與效益。每一次技術進步都力圖使生產過程更加簡單,使產品更加精準。而農業生產則洋溢著生命的基因色彩、自然的季節特征和大自然對萬物的包容與生命的豐富。農作物的栽培是種子的發育與成長過程,需要循序漸進地遵循生長規律。農業生產受自然條件的制約和影響,農作物也有自身的基因意志和個性化的生長過程,農民不能簡單地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農作物,也不可能徹底改變農作物的基因意志。因此,農民只能尊重農作物的基因要求和生長規律,在一定范圍內采取一些措施去促進它的生長與發展。農業技術革命的目的是產品的個性化和品種的優良化。
所以說,工業生產的對象、過程和標準與農業生產完全不一樣。葉圣陶先生認為,教育是農業。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這種價值取向的教育文化被越來越多人認可。
認同教育是農業,就應該認同每一個孩子同等重要。認同教育是農業,家長和教育工作者就應該像農民呵護莊稼一樣,喜愛每一個孩子,接納每個孩子的個性與缺點,“童心母愛”應該成為教育工作者的職業共性與教育行為的基本特征。
認同教育是農業,就要承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差異,堅信適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每一個學生都擁有獨特的個性,教育工作者應該不斷熟悉并適應每個學生的個性差異,給予他們適性的賞識和個性化的幫助。由此,教育工作者應該達成一種內心認同,即“因材施教”是最重要的教育原則,尊重“每顆種子的成長地圖”應該是職業行為中最基本的教育準則。
認同教育是農業,就要形成共同的、健康的教育合力。農作物的生長需要溫度、水分和土壤等自然環境的綜合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也同樣如此。只有家庭、學校和教師形成統一的教育合力,才會使學生走得更遠、飛得更高。教育的本質是支持成長、激發潛力,教育的過程應該是文化熏陶的過程,這應該成為所有教育工作者必須認同的教育行為與文化取向。
認同教育是農業,就要科學地把握不同學段學生的成長規律。農業生產非常講究節氣,學生的成長也要經歷相應的階段。不同的生長與發展階段,學生具有不同的心理與行為特點,教育者需要根據學生的階段性特點,把握教育教學的時機、方法和環境等因素,提高學生發展的適應性和積極性,讓學生適性生長、全面發展。科學把握學生的成長規律,堅持適合的教育是一條重要的教育原則。
認同教育是農業,就要提高教育工作者勞作的程度和耕耘的水平。教育過程猶如一個耕作的過程,教育工作者勞作的程度和耕耘的水平決定著收獲的數量和質量。對教育工作者來說,承擔教書育人的神圣職責就必須堅守寧靜與崇高。這也是一條重要的教育原則。
認同教育是農業,教育工作者還必須具備決心和耐心。無論是知識學習,還是道德引領,乃至行為培養,教育絕對是一種復雜的、智慧性的工作,它不可能按一種模式化的、固定的程序操作,個性化、成長性應該是教育過程的顯著特點。因此,在學生動態發展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有足夠的耐心與智慧。
二、學校,究竟因誰而美麗?
1.學校發展:主體失落,文化偏失。
學校高品質發展,需要各種內部因素與外部因素共同發力。首先,學校發展需要專家的理論指導和名師的實踐指引。因此,專家與名師的標準和方向決定了教育教學的質量和風氣。真正的專家和名師應當在理論與實踐工作中堅持不懈地勤奮鉆研、積累經驗,為促進師生發展,推進課程改革,提升教學效率等關乎學校質量發展的核心內容貢獻自己的智慧與力量,為教育教學的發展提供理論參照或實踐模式。其次,學校發展需要依靠群體力。教師群體是學校發展真正的生產力,教師的專業素養、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等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文化和學校的教育教學文化。最后,學校的發展需要一定時間的積累。不論是豐富課程建設,還是優化課堂教學,都是一個漫長、曲折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學校管理者必須秉持一種理念,即人與學校的發展都是螺旋式、過程性的,教育是一種“慢”的藝術。
但當前教育發展存在的普遍情況是,專家和名師的標準被具象化為眾多頭銜和光環,學校建設與發展更多地依靠校長的個人意志,名校的誕生很大程度上需要借助新聞媒體的宣傳與經營。在教育改革與探索中,很大一部分學校追求發展的速度,被眾多質量參差不齊的培養工程和項目活動,裹挾著走上“創新”發展的道路。這些問題如果不被重視與改善,就會逐漸形成一種不良文化現象,對教育生態產生不利影響。
2.教育改革:凸顯主體,回歸本質。
當今世界需要創新人才的不斷涌現,相應地,教育政策、教育環境與文化等都應該有所改變。在教育現代化進程中,高品質學校不僅需要有巨資投入,有氣派的現代校園和高薪引進的高端人才,更重要的是營造一種寧靜的管理文化和治學環境,使得學校的每一個人,尤其是校長,具有寧心靜氣的品質、發現問題的能力、研究與探索的學術堅持和“天天進步”的恒久耐心。
當下的中國教育改革亟須回歸,回到學校本來的面貌,即學校應該是學生的世界,教學應該是教師的主要任務;回到教育的本質,即教育應該尊重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學校的管理者,應該秉持這樣一種觀念,即教師才是學校發展的真正生產力。由此,校長應該表現出真誠的治校態度,體現出引領課程建設、優化課堂教學的治校品質。
當下的許多校園因為有巨大的投入而呈現出美好的風貌,但我們一定要有這樣的文化警醒:如果校園內沒有一群群飛舞的“蝴蝶”,那校園不過就是一片土地。倘若校園內沒有瑯瑯的書聲,沒有學生的歡歌笑語,沒有教師關于課程和課堂的研討,那樹、那花不過就是沒有思想的草木。衡量一所優秀學校的標準是,校園內的教師和學生具有蓬勃向上的生長力,絕大多數學生能夠具有責任心、自信心和進取心等關鍵素養,并最終獲得自身的成功。
三、實踐,走在理念的道路上了嗎?
1.推進素質教育的實踐現狀。
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我國在國家層面上號召并推進素質教育。從上至下,有許多文件引導教育研討,各種層面建立了許多實驗區,專家、學者乃至許多學校,申報了各種項目課題。傳統教育既受到了專家的批判,也被歷史的車輪推動著變革。但在許多學校里,常態的校園生活、課堂教學、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似乎并沒有多大的變化。
教育教學實踐層面,盡管有許多課題成果,但學校的常態教育過程尚未進入“核心素養”培育的層面,許多學校的德育工作仍然有漂浮、運動式的特征。如何形成生活性、體驗性、沁入學生心田的德育方式仍然任重道遠。在一些區域性的評課活動和一些樣板學校的課堂展示中,呈現出以“學生為中心”的新型課堂模式,但在許多教師的日常課堂中遠未達到“展示課“的水平;社會層面,錯誤的教育文化仍在繼續彌散,“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文化謬誤,仍在誤導學生的早期教育。從學段上看,“應試”傾向還在不斷下延;改革層面,還是有以應試的思想推動評價改革的嫌疑,如增加體育中考和藝術考試。在這些真實的教育現象和社會現象中,理念與實踐的一致性是一個不可忽視的教育文化問題。在教育教學改革與發展的過程中,只有理念和行動合一,才能實現真正的素質教育。
2.推進素質教育的實踐策略。
一要提升對“素質教育”內涵的認識。素質是個體在學習與實踐后自然而然養成的習慣。簡單地說,素質教育就應該是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通過家庭生活、學校生活和社會生活的文化熏陶,奠定學生良好的習慣,激發學生成長的內驅力,形成一種民族性的言行風格。
二要強化關于“豐富課程”建設的力度。建設豐富課程是為了讓學生具有更多的選擇性。倘若今天校園內的學生有了豐富的個性,那明天的社會創新一定會呈現“群星燦爛”的美景。校長應該有這樣的文化自覺和科學理性:當下的課程改革與課程建設,不是為了樣本展示,也不是為了項目獲獎,而是為了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有更多的選擇,為了學生能擁有更豐富的校園生活,為了奠定學生的終身習慣。
三要著力“關鍵能力”的過程性培育。素質培育一定是伴隨著學生成長的漫長過程,關鍵能力的培育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共同努力。在這種浸潤式的文化場中,學校教育要通過熏陶、引導等潛移默化的方式,讓學生的理性、責任心和視野等關鍵品質得到生長。教育過程的整體優化是育人方式變革的關鍵所在。
基礎教育的使命是確立學生對生活和人生的熱愛,滋長并強化其仁愛、向上之本性。學校教育應該在校園生活中持久培養學生對科學和人文的興趣,進而發展為對某學科、某領域的愛好與向往。在全球化的時代,學校教育更要重視不斷地拓展學生的視野,培育分享世界多元文化的能力。
教育發展、學校管理都是非常宏大的概念范疇,但從本質上說,對教育內涵的理解決定了教育實施的方式和教育的文化生態,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教育質量。因此,教育管理者和實踐者需要不斷加強自身理論素養和實踐能力,深化對教育的本質理解,優化教育文化生態,促進教育高品質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