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構建協作的同伴關系,可為教師專業成長助力。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實驗小學教師在團隊建設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師徒”“教研”“學習”等多種形式的同伴關系。在這樣一些不同形式、不同層次的伙伴關系中,教師自身的專業發展與團隊的整體發展形成和諧共振的效果。
【關鍵詞】同伴協作;專業成長;教師團隊建設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1)57-0109-03
【作者簡介】李春霞,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實驗小學(江蘇淮安,223300)教科室主任,高級教師,淮安市學科帶頭人。
大雁在遷徙的時候呈“V”字形列隊,這樣可以減少飛行阻力,按這種隊形飛翔的雁能比單獨飛行的雁多飛12%的距離,這就是團隊協作的力量。在現代社會中,協作更是高效完成復雜工作的基礎。為了提升教師專業素養,提高團隊工作效率,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實驗小學在團隊建設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師徒”“教研”“學習”等同伴協作機制,不斷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一、“開放周”——師徒同伴的幫扶式成長
(一)師徒結對共成長
近幾年,學校辦學規模擴大,逐步形成了由東區、西區、本部三個校區構成的,擁有158個教學班、近7000名學生、300多名教師的集團校。如今,由于一大批“60后”老教師陸續面臨退休、不在編教師相繼考編離崗等諸多原因,引進新教師成為學校每年暑期的常規工作之一。新進校的青年教師逐年增多,這些青年教師因從教時間短、經驗不足、教研能力薄弱,對新環境還不太適應,工作中很容易感到困惑無助。這個時候,他們非常需要一位成熟溫暖的老教師引導他們走出困惑,適時地給予指導,幫助他們解決問題。為了充分利用學校老教師的經驗與資源,淮陰實驗小學每年9月底會舉行一次“青藍工程表彰大會暨拜師儀式”,表彰往屆優秀師徒,同時為新一屆師徒舉行隆重的拜師儀式。
我們會在9月初開始進行“師徒結對意向”的調查工作,堅持雙向選擇的原則,讓新老教師自主結對形成師徒同伴。有了老教師的引路,年輕教師很快在新環境中找到了歸屬感,也找到了前行的方向。有了年輕徒弟不時在身旁討教,老教師也重新煥發了教學的熱情,一種被需要的感覺也讓他們產生了更強的責任心。
(二)同課異構深研討
學校在拜師結對并簽訂協議書之后,開始了每月一次的“青藍工程開放周”活動。“開放周”定在每月10日所在的那一周,要求師徒在這一周進行“同課異構”活動,具體時間和地點由師徒共同協商確定。學校教科室通常提前一周發布活動通知,教科室匯總方案后在微信群中公布所有師徒的活動日期、地點和上課內容,向全校開放師徒課堂。有時候,一位優秀老教師的課堂會吸引許多年輕教師結伴一起去聽課,充分發揮了老教師的傳幫帶作用。
有的年輕教師還創造性地把“青藍工程”師徒“傳幫帶”的發展模式應用到了所帶的班級,讓優秀學生與“學困生”結對,“學困生”遇到問題時請教“小師傅”,“小師傅”定期檢查“徒弟”的作業。“青藍工程開放周”活動有效提高了青年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也為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大教研”——學科同伴的研討式成長
(一)讓同行走到一起來
每一天,教室里都有可能發生不同的情況,教師要面對種種新出現的事情,這對教師來說是巨大的挑戰。教研活動讓教師打破了物理空間上的隔閡,走到一起、坐在一起面對面地交流各自遇到的問題。
學校每個星期都安排了教研組的研課活動,為了不影響正常的上課秩序,我們按學科安排教研日程,周二開展數學教研、周三開展語文教研、周四開展常識和英語教研,要求所有教師都參與,在觀摩他人的教學中反思自己的教學,提升教學能力。
(二)讓同伴范圍最大化
學校每個學期會舉行幾次“大教研”活動。“大教研”活動不再局限于一個校區、一個教研組的教師,而是包括整個集團校乃至整個地區的教師,有我們結對幫扶的鄉鎮聯盟校教師代表,還有與我們友好合作的市直學校的優秀教師代表,現場有上百名教師一起參與聽課研討。
為了讓更多的教師有鍛煉的機會,“大教研”活動和平時的教研活動一樣,每天的活動按年級分多個場地同時進行,上午3節課為聽課時間,下午為研討時間。一周之內,會有幾十位教師展示研討課。
“大教研”活動讓更多的教師成為教研同伴,讓不同的教學觀念、教學思想在同一個場域發生碰撞,產生新思想的火花;“大教研”活動讓教師得以觀摩異校同行的課,聆聽異校同行對課程內容和教學設計的闡釋;“大教研”活動也讓更多的教師有機會提出自己對課堂教學的疑惑,和同行分享自己對教學的深度思考。
(三)讓課堂研討更深入
為了深入開展“大教研”活動,學校教務處在每一次活動前都提前做好計劃、方案,定好主題。從2020年開始,學校的“大教研”活動還和教育部提出的“三個課堂”應用有機結合了起來。學校每周利用網絡平臺與鄉鎮薄弱地區共享優質課堂,通過在線直播進行實時互動。目前,淮安市淮陰區多所鄉鎮學校的學生通過網絡平臺獲得和我校學生一起上課的機會。“大教研”活動突破了物理空間的限制,讓農村學生和城市學生共享優質課,也讓整個地區的教師通過這節課走到一起,成為教研伙伴。
國家督學成尚榮老師說:“公開課表達了一種開放的心態,表達了一種研究的需求,表達了一種交流的姿態。名師就是在公開課的洗禮中成熟起來、成長起來。”對于教師同伴來說,不僅用心上課的教師會在公開課中成長起來,用心聽課的教師也會在觀摩研討活動中迅速成長起來。
三、“學習坊”——學習同伴的分享式成長
(一)以讀書促成長
教師是教學生學習的人,更應該率先垂范,成為一名終身學習者。然而,現實中很多教師會感到工作繁忙,沒有時間學習。我們深知,專業成長能夠讓教師能力增強,從而提高教學工作的實際效率。因此,教師越是感到忙碌,越是需要專業學習。淮陰實驗小學的領導團隊在這個問題上達成了一致,把讀書學習作為學校的一項重要工作來做。
學校多年來一直致力于通過各種激勵措施促進教師讀書,要求教師堅持每月讀一本書,每月在學校釘釘讀書群分享一篇讀書心得,每學期安排一次讀書筆記評比活動,還成立了以“讀書分享、共同成長”為宗旨的學習者團隊——“學習坊”。目前本部校區已經有4個“學習坊”,大致以學科分類,分別由學科主任和教科室主任領銜,成員主要由好學上進的青年教師構成,學習內容是教育教學理論和學科知識。成員每日讀書打卡,“坊主”每學期對學習者的學習打卡情況進行考核,促進教師閱讀成長。
(二)以分享促閱讀
每個“學習坊”都是一個學習者團隊,教師在“學習坊”成為學習同伴,每日分享讀書筆記和讀書心得,相互切磋交流。“學習坊”通過持續不斷的讀書活動,讓教師感受到一種從未有過的充實。同時,“學習坊”成員分享充滿正能量的讀書筆記更像陽光一樣照亮了同伴的心靈。
每學期一次的讀書分享會也由“學習坊”的教師作為首選嘉賓。在讀書分享會上,“學習坊”成員結合自己平時閱讀的心得體會與全校教師進行分享。在讀書分享會中,隨機選擇臺下的教師參與交流,讓臺下的聽眾教師也有機會與“學習坊”成員就閱讀心得進行交流。
過去,人們將教師比喻為“紅燭”“園丁”或“人梯”。新時代,有人把教師重新定義為文化的“擺渡人”,這是終身學習時代對教師群體提出的更高要求,教師光有紅燭的奉獻精神和園丁的勤勉品質是不夠的,教師一定還要有不斷學習成長的需求和能力。只有當讀書學習成為教師群體的價值認同和精神自覺時,教師作為“文化擺渡人”的身份才能得以確立。“學習坊”成員正在日復一日的閱讀中,感悟教學規律,明確新時代的使命。
教師因工作而結成各種伙伴關系,這種關系建立在共同愿景的基礎上,這個共同愿景就是想要發現最好的教育教學方法、做最好的教育者。在這樣一些不同形式、不同層次的伙伴關系當中,教師自身的專業發展會與團隊的整體發展產生共振效果,形成一段交響樂般的美妙旋律,使個體發展與團隊發展和諧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