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東
摘要: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對于課堂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在初中數學教學中,老師要時刻關注學生個性差異與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學策略,以提高數學課堂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關鍵詞:初中數學;學生個性差異;教學策略
數學學科有其鮮明的學科特征,以抽象性、邏輯性、系統性為主,這對于初中學生而言,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因為初中生的認知能力有限,如果不注意教學策略,勢必導致學生無法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教學效率低下,學生的成績得不到提升。在新課程理念背景下,教師要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轉變自己的課堂教學方式,充分關注到每個學生的個性差異,根據學生的不同需求設計相應的教學方案,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學興趣,提升數學思維,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設計好差異性教學目標
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由于受到種種條件的限制,教師不注意學生的個性差異特征,以一成不變的教學策略實施課堂教學,導致教學效率低下,學生的數學思維得不到發展。在新課改理念下,教師一定要立足于課改前沿,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以指導自己的課堂教學。教師一定要認識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是一種客觀存在,因為每個人的閱歷、成長環境不相同,必然存在一定的差異,這就要求在教學中承認這一差異,并依據學生的實際,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教師首先要做到充分了解學情,通過作業、考試成績、日常表現對于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做到心中有數。然后結合所掌握的學情實施教學,根據學生的實際能力,將學生分為上、中、下三種情況,一般來說接受能力好強學生思維敏捷,基礎的,學習時能夠保持濃厚的興趣;中等學生基礎較好,可是高階思維發展不足;下層學生的數學基礎比較差,理解能力不足。在充分掌握了班級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之后,教師可以有的放矢,制訂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進行針對性教學。
比如學習“勾股定理”這一節內容,目標設定時,對于基礎層學生只要求他們掌握相關公式,理解并能簡單運用;而對中間層學生來說,要提升一個層級,要求他們充分掌握教材中的內容,并能運用勾股定理去完成課后的練習;對于提高層的學生,讓他們在掌握教材內容后,能夠運用這一定理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
二、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提高學生的個性化思維能力
新課改要求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突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轉變理念,構建新型師生關系,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這就要求教師在數學課堂中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發展學生的個性化思維。
一是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陪伴者,給學生搭建起交流的平臺,通過師生間、生生間的互動,讓學生有表達的自由,通過討論提高能力。二是教師要培養學生的自信,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樹立起學習的信心,激發他們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從而促進學生個性化能力的提升。
比如在學習“軸對稱”一節內容時,教師可先借助多媒體展示生活中常見的事物(楓樹葉片、蝴蝶標本等),然后引導學生去觀察這些圖形的特點,自然引出圖形對稱,過渡到本節要學習的內容“圖形的軸對稱”,學生通過直觀圖形到概念的理解,充分掌握了本節課的重點內容,這時教師要繼續拓展教學內容,發展學生的個性化思維,具體操作時提供給學生圓、線段、正方形、三角形等元素,讓他們分別設計出自己的組徽。通過動手環節,不同學生的思維都得到了激活,大大提升了教學的效率。
三、以小組合作方式,促升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個性化教學非常重視小組合作討論的模式,這是因為通過參與小組合作與討論,全部學生都參與了學習活動,在小組互動交流的狀態下,學習的氛圍非常輕松、愉快。同時,因為學生的思維和認知水平是不相同的,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每個人都可以表達自己的觀點,產生了思維的碰撞,開闊了學生的思維,促進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比如在學習“一元一次方程”時,教師可在充分掌握學情的基礎之上,給學生設計一些探究活動:60千克的鹽水中含鹽率是30%,經過一段時間的蒸發之后,發生了變化,剩下鹽水中的含鹽率由30%增長到40%,請計算一下現在還剩余多少鹽水。這是一個關于數量變化的問題,可運用一元一次方程去解決,學生在參與討論中尋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思路不同,結果相同,學生的個性思維都得到了發展。
綜上所述,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因為學生的實際情形不同,所以存在著個性差異,教師要認識到這種差異性,要充分尊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的教學目標,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得到提升,從而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提高層學生向高階思維發展;中間層學生在理解鞏固的基礎上得到提升;基礎層學生掌握教材知識,鞏固基礎,提升能力。
參考文獻:
[1]羅新兵,徐慧玉,恩斯特姆.數學教學目標制定的問題及改進:以初中三維數學教學目標為例[J].數學教育學報,2014(5):23-26.
[2]蔣夢霞,馬文杰.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的研究[J].臺州學院學報,2017(3):71-75.
[3]曹文營.試論“導學互動”教學模式對初中數學教學的作用[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4(10):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