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治強
摘要:日常教學中不難發現,學生會因各種原因的影響,在學習中存在很大的差異性,這就導致他們在學習中接受能力、理解能力,還有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同,自然也就影響到了學習成績。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學中采取針對式教學是非常必要的。采取針對性的教學方法,可以實現因材施教,讓學生學而有得,得而有用。
關鍵詞:初中物理;針對式;教學策略
無論多好學的學科,在教學中會發現差異性的存在。這是必然的,也是自然的,教師既要正確對待,又要考慮改變教學方法,一定不能用統一的方法,難易不分、節奏不控,給學生灌輸,這樣就會導致有些學生能聽懂、有收獲,有些學生聽得不明不白,課堂學習沒有效果。學生由于性格、興趣等方面的原因,在物理學習中存在差異是正常的。只要教師能在教學中不斷發現學生出現差異的原因,并在以后的教學中考慮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收獲,采取針對性的教學方法,實現因材施教的策略,就能使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上都能學而有得,得而有用。
在了解學生差異性原因的基礎上,嘗試針對式的教學,是提高學生成績和教學質量的前提。
一、精準備課,做好針對性的教學準備
由于教學理念的缺陷,初中物理教學中慣用統一的模式,在備課環節中,教師也大都采用統一的設計,如統一的教學目標、統一的問題設計、統一的重難點講解方法等,這從開始就給課堂教學固定了基調,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差異性,結果是學生能力、成績和興趣分化不斷擴大,教學工作開展日益艱難。所以,教師要想兼顧各層次學生,保證全班成績呈現良性正態分布,課前研究學生的差異性,有針對性地做好教學設計就勢在必行。在備課環節,要努力保證整節課的框架簡潔明了,知識點逐步遞進,問題分層設計,實驗由簡到難,講解深入淺出,提問立足學生最近發展區,小組劃分均衡,適時恰當的激勵評價等,這樣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充分調動學生對物理學習的情感和興趣,引導每個學生在課堂上主動獲取知識,逐步縮小不同層次學生的差距,從而實現更好的教學效果。
二、差異對待,在教學過程中靈活施教
在課堂教學中,只有教師充分認識和正確看待學生之間的基礎和能力差異,在教學中才會有意識地去“針對”。對基礎比較差的學生,從基礎上幫他們加強;而對于能力比較強的學生,就側重在能力上提高他們。這樣在教學中做到兼顧差異,不僅會使課堂氣氛顯得融洽,還能在一定程度上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增強學生信心。比如,在“串并聯電路”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各自拿開關、燈泡、導線、電池,嘗試連接,觀察燈泡會不會變亮。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巡視觀察學生的操作,發現大多數學生都能基本上完成。但是有些理論基礎差的學生,會連接錯誤,導致燈泡不亮。教師要不露痕跡地對這類學生進行點撥,并在點撥的過程中融入理論,增強學生對理論的理解。這樣既不會讓學生覺得他比別的同學差很多,又能在教師不著痕跡的幫助下完成任務,增長知識。這對學生積極性的調動是非常有效的,同時也能增強學生的信心,讓學生相信自己能學好物理,形成“物理沒有想象中那么難學”的認識。學生的這些細微變化能激發他們的原動力,無論是對課堂教學,還是學生的物理學習來說都有非常積極的作用。
三、針對性評價,激發學生的原動力
在課堂上進行即時性評價,對于學生來說能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以便調整學習態度和方法,緊跟教師的教學節奏和思路,抓住重點,捕捉關鍵信息,保證更高效的課堂學習。筆者經過調查研究發現,如果教師對于學生的評價缺少針對性,采用諸如“你真棒”“你做得很好”之類籠統、模糊的語言進行評價,會導致學生對于評價的感受性不強,學習行為上沒改變。所以,為了發揮評價在教學中的真正作用,教師的課堂即時評價要有針對性,即教師的評價越是具體明確,越是正面積極,越能使學生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的長處和不足,越能激發他有針對性和目的性地進行改進的動力。恰當的評價往往能使學生進入主動學習提高的良性循環中,教學效果也將事半功倍。比如,在平時公式概念不清的學生偶爾做對題時,對他說“你今天的題目完成得快而準確,原因就是你公式非常熟練,希望你今后背公式更及時點”;對實驗操作笨手笨腳的學生,要說“你的實驗可以再細致一點,先想好程序再動手,下次肯定能干凈利落”;對能力好需要提升的學生,可以說“我覺得你答題思路清晰,書寫整潔準確,那能不能總結一下這類題的解題步驟”等。肯定學生的同時,讓教師的評價成為學生努力和改進的明確方向和具體方法,以此推動學生學習進入主動積極的良好狀態。
總之,在教學中學生出現差異性,是很正常的一種現象,教師既要了解學生,又要進行分層式,針對式教學,同時結合教學藝術,才能讓不同的學生不斷感受到教師的關注與肯定,逐漸找到學習方法、技巧,持續增強學習信心,穩步提高物理學習成績。
參考文獻:
[1]張建良,劉洪新,王坤,等.淺析多媒體技術在大學物理教學中的應用[J].科技創新導報,2018,22(14):194-195.
[2]張建忠.如何創建高效的初中物理課堂[J].新課程(下旬),2013,17(9):118-119.
[3]王浩.初中物理實驗探究的教學策略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