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望得更高,走得更遠。那么,臨摹就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一種方式。謝赫在《畫品》的六法論中提出品評美術作品的標準和重要美學原則之一是“傳移模寫”。然而,現在許多年輕人已經不喜歡去臨摹,認為臨摹是枯燥的,是在模仿別人的東西,很難展現自己的個性。他們喜歡另辟蹊徑,注重自身風格,結果導致平庸的作品大量出現。原因是他們不注重文化歷史的傳承,不會取其精華,作品看不到作者的知識厚度、認知結構和正確的世界觀,這必然會被社會淘汰。這更加說明,臨摹恰恰是自身風格形成,完善自身繪畫水平,提高審美意識的重要手段。
關鍵詞:臨摹;方法;審美;創作
一、臨摹的含義
臨摹是一種學習繪畫的重要方法,通過復制或模仿原作,解決自身在繪畫方面的問題。最好是去美術館看大師原作臨摹或者把學習對象的畫作放在一旁臨摹,這種方法可以看得更直觀,接受畫面傳達出的更多信息。假如沒有這種機會,學習者就要尋找最高清的圖片來學習。
二、臨摹的步驟
第一步是忠于原作。練習時要注意大師創作這幅畫時的年代背景和畫家自身的背景,因為藝術作品情感的傳遞與創作年代和畫家的人生經歷息息相關,了解背景可以更容易地走近畫家,走進他的時代,和畫家在情感上形成共鳴,深刻地體會畫家對這一主題的表達方式。努力臨摹得越像原作越好,如果原畫尺幅太大或者太小,那么,學習者就要嚴格地等比例放大或縮小。最好選擇與大師一致的繪畫工具和材料,如果工具和材料很難找到或制作,初學者就不需要在這方面難為自己,當然,臨摹的同時還要研究大師繪畫工具材料的不在此范圍。臨摹與原作如果能達到真假難辨,說明學習者已經擁有較堅實的基礎。臨摹時要仔仔細細地觀察畫家在這個地方是怎么處理的,這樣用筆用色的原因是什么。多給自己設障礙,多提問,可以避免機械臨摹,提高效率。忠于原作的臨摹可以提高初學者繪畫技巧的熟練程度,增加方法,豐富經驗,加深對藝術作品構圖、色彩、用筆的辨別和鑒賞能力。
第二步,臨摹時不拘泥于原作的形似。第二步必須是經過忠于原作后才可以進行的,不然臨不到精髓,變成了“大概”,就沒有達到查漏補缺的作用。學習時既可以整體臨,也可以選擇臨原作的某一局部。比如人物畫中,臨摹的對象既可以是衣褶,也可以是皮膚質感;風景畫中,既可以是一片天空,也可以是冬日里的雪景,目的是掌握作者此處的處理方法,應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初學者在學習過程中,對某一形體概念模糊不清或寫生創作到一定程度后遭遇瓶頸、水平停滯不前時,這都是可以運用的方法。比如人物半身像練習時,五官的刻畫較為復雜,這就需要初學者尋找資料,研究頭部的骨骼、肌肉及五官比例關系,并進行多次的單幅臨摹才能掌握其規律和技法。
第三步是默寫。整體臨摹或局部臨摹結束后,需要通過默寫的方式對學習者進行水平檢驗。其目的是鍛煉記憶力,檢驗學習效果,鞏固臨摹,培養主動造型能力。默寫可以避免被動地照抄對象,防止長期寫生和臨摹造成的不動腦子或單純地抄調子、抄顏色,要讓藝術的最高標準融于自己的血液中。
三、臨摹的意義
前期可以通過臨摹培養自己在畫畫上的興趣愛好,也就是繪畫臨摹的啟蒙階段。后期則是通過寫生和創作發現問題,找到類似的優秀作品,臨摹幾次,就可以產生質的飛躍,也就是提高和研究階段。臨摹猶如學習者漂泊在大海上的指明燈,不能代替航行,但可以一直引領著舵手朝著光明彼岸前進。“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唐代詩人杜甫這句詩與繪畫臨摹學習有異曲同工之妙。他闡述的是學習要博覽群書,把書讀透,運用時才會得心應手。那么,學習繪畫就可以通過臨摹學到純熟的繪畫技法和變通的轉換能力,研習古今中外優秀的繪畫作品,可以吸收前人豐富的繪畫經驗,找到自己創作上的突破口。臨摹的學習,可以把平時學習的理論概念,人體解剖具體應用于臨摹實踐中,學習優秀作品是怎樣表現這些基本知識的,達到熟能生巧、融會貫通,從而提高繪畫的變通能力。不只在技法層次上可以得到提升,在審美上也可以進步,可以開闊眼界,陶冶情操。馬克思說:“社會的進步,是人類追求美的結晶。”感受優秀美術作品的思想和情感,培養學習者的正確審美觀念,增強對生活的感受力,提升創造美的能力。
四、臨摹對自身創作的影響
(一)畫古典油畫時可以從揚·凡·艾克《拿石竹花的男人》學起,他是早期尼德蘭畫派最偉大的畫家之一,是油畫形成時期的關鍵性人物。雖然他的《根特祭壇畫》具有里程碑意義,但尺幅太大,細節太多,對于初學不好把控。相反,《拿石竹花的男人》是人物半身像,從此幅畫可以學習到古典油畫有嚴格的作畫步驟,比如皮毛質感的表達方式,手指拿捏花朵時小心的狀態,每一個指甲都有不同的形狀,像玻璃珠一樣的眼睛,細微的皺紋,金屬項鏈的質感,這些是如何通過油彩表現出來的。
(二)畫扭曲躺著的男人體,研究人體正面可以臨摹米開朗琪羅的《創造亞當》,這是整個天頂畫中最戲劇性的一幕,這一幕沒有直接畫上帝塑造亞當,而是畫火花即將觸碰到亞當的那一瞬間。亞當疲倦地斜臥在一個山坡下,他的身材完美健壯,具有強烈的意志與力量,左腿自然地彎曲著,與向下的力形成對立。他的表情悲哀中透露著一絲渴望,左手緩緩地伸向上帝,生命之火即將跳到亞當的指尖。在他的畫中,可以學到利用解剖學的知識怎樣展現人體之美和透過亞當形象表達米開朗琪羅激蕩渾雄的內心力量。
(三)畫人物動態,研究人體背部可以臨摹米開朗琪羅《創世紀》局部中的巨幅人物形象《利比亞女先知》。這幅畫可以看出米開朗琪羅年少時訓練和培養自己的藝術技法和視野,從小就領悟到古人的藝術成就,學習并觀摩大量的藝術品,與當時最有名望的人文主義學者、詩人交往。不在意世俗眼光勇敢地解剖人體結構,這也使他對人體的認識達到高度熟知的程度。女先知頸部向左后方扭曲時帶動整個頭部、頸部、背部還有手臂的肌肉體塊擠壓膨脹。夸張的肌肉與有力的動態,大臂與小臂還有手掌依次向空間遞進的細節都有非常詳細的素描研究。寥寥數筆就可以畫出膨脹飽滿、令人驚嘆的大腳趾。
(四)針對描繪城市生活中人們最平凡的日常這一選題,可以臨摹門采爾的作品,他將那個時代背景下人民生存的狀態真實地表達了出來。大到上層富足安逸的皇家貴族,小到工業繁榮景象下勞苦悲慘的工廠工人。并且門采爾的繪畫手法豐富多樣,表現形式豐富,沒有困于常規,不斷嘗試與探索新材料和技法,為了更好地為自己的藝術表達服務,他通過洞察世事看復雜多變的人性,運用擦、涂、畫等技法,自由隨性地在作品上還原了真實化的情感。門采爾對待同一個題材,往往需要長期的速寫實踐,深入研究,絕無半點含糊。在實踐中總結和提煉出來多種多樣的表現技法為年輕的初學者指明了方向,他在繪畫的精神追求方面也成為藝術家學習的楷模。
(五)畫彩色素描,理解油畫中的冷暖關系可以學習魯本斯《畫家之子尼古拉斯肖像》,它是畫家魯本斯描繪自己的兒子尼古拉斯的一張肖像素描精品,是魯本斯素描作品中的杰出典范。他也是學習并掌握了米開朗琪羅和提香的全部精華。畫家先在頭腦中形成一個正方體和球體,疏密變化的線條給人節奏感的同時,魯本斯只用了古典油畫的底層畫面三種顏色,分別是土紅色、灰色和黑色。灰色是造型初級根基,柔和的交叉線表現了皮膚的光澤,土紅色畫孩子臉頰上的紅臉蛋,帶血色的眼皮和精巧的小鼻子,少量重色恰如其分地畫在了小男孩頭部的轉折點和點睛之處。光線從左上方和正面過來,額頭、鼻尖、臉蛋和項鏈都是當作球體來處理的。明暗交界線和投影畫得很有節制。眼睛雖然向下看,但我們同樣也能感覺到孩子的眼睛炯炯有神,色彩濃淡的變化,脈絡分明,飽滿鼓脹富有立體感,充分顯示了畫家對人物精神面貌的捕捉能力和精巧的技藝。
(六)塑造關系和裝飾性的線條可以向丟勒學習。例如《哀悼基督》,我們可以觀察到作者好似在運用觸摸的方式把線條畫得十分精美,一絲絲連綿不斷,彎彎曲曲富有彈性,注重體積感。盡可能地表達畫面可以出現的細節,基督臉上每一條皺紋,頭上每一根發絲都有變化,但也沒有因為這些細節破壞整體氛圍。用點、線、面的形式通過刀刻力度的輕重變化和長短不一的變化進行區分和組合,先是長曲線,后是短線,它們交叉平行,最后變成疏密不同的點,依照形體有規律地排列組合。第一遍不同的調子不交疊,有方向地平鋪去畫;第二遍與第一遍需要畫暗部的地方交叉,逐步向亮部過渡時就變成了點。通過相關透視原理將物體和物象之間的準確關系穩定地表達出來,比如衣褶在簡潔概括中體面關系和交叉關系連接得非常清晰,各種搭配組合之間銜接十分融洽。他的調子每筆都非常準確,很穩,很簡潔,臨摹他的作品極其鍛煉學習者的耐心和毅力。
在筆者的創作實踐中,之前因為忽視臨摹的重要性走了很多彎路,比如人物死板無生氣,人物膚色如干柴,畫面構圖無章法,細節刻畫不深入等,用了很多工夫卻與大道漸行漸遠,直到筆者開始臨摹揚·凡·艾克,開始對作畫步驟有了概念,雖然初次摸索古典油畫,效果并不理想,卻也是收獲滿滿,實際操練讓筆者記住了畫面所有的細節。臨摹丟勒讓筆者學會了控制細節與冷靜表現。平時的寫生創作,遇到不會處理的地方就會想起之前臨過的作品,再次證明臨摹好畫,虛心學習前人是快捷有效的方法。雖然臨摹好處多,但要像石濤畫山水一樣,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也要敢于大膽突破才能有所成就。在今后的繪畫中,筆者要繼續用心研究大師作品,把臨摹中學習到的知識進行分析,歸納,取長補短。這種學習方法加上長期刻苦學習實踐,就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習者的技能,審美情趣和繪畫語言也會在實踐中逐漸形成。
(作者簡介:姚東禹,女,碩士研究生在讀,吉林藝術學院,研究方向:油畫語言本土化)
(責任編輯 王瑞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