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冰
摘 要:拓展小學英語的學用渠道,要營造良好的校園學習氛圍,要構建輕松、和諧、有趣的英語課堂,要注重營造家庭學習環境,與日常生活緊密結合,要注重英語競賽類活動的開展,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也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潛能,告別英語學習的“干澀時代”。結合教育經驗,進行了相關探究。
關鍵詞:學習氛圍;優質課堂;聯系生活;學習潛能
何為學用渠道?在我理解應分為兩部分:一是學習的渠道,二是應用的渠道,兩者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實現了學以致用,才是真正實現了我們英語教學的總目標,使學生能綜合運用英語這門語言。
目前,我們發現不少學生有這樣的現狀: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不高,課堂枯燥無味,課下聽不到學生說一句英語,哪怕是一句問候語,其作為一門語言的特性完全沒有體現出來。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呢?布魯納的一句話是最為經典的:“使學生對一門學科有興趣的最好辦法是勢必使之知道這門學科是值得學習的。”
由此看來,面對如此枯燥的語言學習現狀,拓展英語的學用渠道就顯得尤為重要。學生要知道這門語言的使用價值才會有興趣去嘗試學習和接受它。正如愛因斯坦所言:“如果把學生的熱情激發出來,那么學校所規定的功課就會被當作一種禮物來領受。”
一、營造校園英語文化的大氛圍
古有“孟母三遷”,說的就是環境、氛圍對學習、對人的發展的重要影響。在校園文化當中注重英語文化的建設,如可在學校的電子流動板上顯示每日一句英語;在學校的一些顯性文化里都應有中英文對照版;辦好英語墻報;成立英語廣播站,每天誦讀小故事,播放英文小歌曲;鼓勵學生用英語向老師打招呼,可先從值日學生做起,以點帶面;有條件的學校還可請外教到校上課,給學生創造機會真實面對面。如果能堅持不懈,耳濡目染,進步自然就大。正如目前流行的“瑞思學科英語”,它就是這種“浸入式”的學習理念,讓學生多看、多聽、多說,像學母語一樣地學習英語,使英語學習不再是一件難事。
二、構建輕松、和諧、有趣的英語課堂
先消除學生為了應試而學習英語的這一心理負擔,讓學生真正地把它當成一門語言來學習,突顯它的趣味性、思想性、科學性和靈活性,真正體驗不同語言的美,體味不同的外國文化。利用一切多媒體設備、實物、圖片,在游戲、歌曲、歌謠里滲透,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體驗到英語作為語言的實用性,一定要以學生為主體,盡量讓學生多聽、多說、多用。注重對學生學法的指導,指導學生用英語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如其他學科有些涉及英語的,可拿來當素材,讓學生去探究,體驗學習成功的喜悅,實現跨學科的整合,也從中讓學生領悟到英語學習的重要性。
三、指導營造家庭英語學習氛圍
這是為了突破學生只在學校才學英語的局限與不足。我們應清楚地使學生和家長都意識到:英語的學習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要不斷地積累、不斷地運用,才能學得更深刻、更熟練。家里有條件的,應為學生提供一個英語學習的視聽環境,訂閱英文小報,也可讓學生當小老師,外出到商場等各種場所,讓孩子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給自己當翻譯,增加孩子運用英語的機會,增強孩子的自信心,但注意不能強迫孩子,要謙虛地向孩子請教,這樣孩子才會欣然幫你解決問題,即使未能解決,也能促使其知不足而更勤奮學習。
四、注重英語競賽類活動的開展
競賽會促進學生良性的競爭意識,激發其學習的潛能,是促使其自主學習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徑。而我們英語教學的目的也應如郭沫若先生所說的:“教學目的就是要培養學生自己學習,自己研究,用自己的頭腦來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來做這種精神。”如可舉行一些朗讀比賽、英文書法比賽、新聞小記者報道比賽、英文板報評比以及英文演講比賽。這些比賽可以是班內的、校內的,也可以和外校聯誼;可以是個人的,也可以是團隊形式,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意識,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
在當今這個科技發達、人才薈萃的年代,再關起門來學干巴巴的英語是行不通的。我們要適應祖國改革開放的大潮流,讓我們的英語學習也來個“改革開放”,大刀闊斧地營造一個開放式的英語學習氛圍,用“浸入式”的學習理念去引導學生的學習,積極拓展英語的學用渠道,真正做到讓我們的孩子學以致用,體會到英語學習的價值,激發孩子們的學習熱情,讓孩子們樂學,告別英語學習的“干澀時代”。
參考文獻:
[1]龔亞夫.新課程理念下的創新教學設計[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魯子問.任務型教學的課堂教學程序探討[J].中小學外語教學,2002(2).
[3]龔亞夫,羅少莤.任務型語言教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