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倩
摘 要:版畫是一種比較典型的美術門類,相比于普通的繪畫來說,其更大程度上考驗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動腦能力以及動筆能力,適用于小學生,可促進小學生的綜合發展。版畫教育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整體的教育發展趨勢逐漸繁榮,并且我國也出版了多部與兒童版畫有關的作品集,教育領域也開設了相關的課程。
關鍵詞:鄉鎮教育;小學教學;版畫教學
在美術教育工作中,涉及較多的門類,版畫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種。雖然版畫涉及較多的步驟,但整體的難度并不高,十分適用小學教育。借助版畫教學,教師可以有效加強學生的學習動力,促使學生核心素養的穩定發展。本文將立足鄉鎮小學版畫教學,對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簡單分析,并提出合理的優化策略。
一、鄉鎮小學版畫教學面臨的問題
首先,部分鄉鎮小學所招聘的美術教師并沒有經歷過專業的培訓,對于美術教學的認識還停留在繪畫方面,對于版畫教學并未形成正確的理解,整體應用率不高。其次,部分鄉鎮小學會囿于版畫教學材料缺失的限制。由于無法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版畫材料而大幅度削減版畫教學的比例。最后,教師所采取的方式比較落后。部分教師仍舊采取單一的知識傳授教學手段,限制學生的思路,導致無法發揮版畫教學的作用,也無法提升學生的興趣。
二、鄉鎮小學版畫教學的實施策略
(一)以體驗為基礎,以興趣為導向
相比于常規美術教學內容來說,版畫可以帶給學生更加豐富的課堂體驗,也可以給予學生更多的動手機會。所以,教師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以及創作的欲望,增強其自身的動手能力與核心素養。但是在版畫教學中,教師要進行教學創新,要多多引進一些與版畫教學有關的實踐因素,而不能一味地向學生傳遞版畫教學的理論知識,要重體驗、重興趣,而不能過多地重理論、重傳授。比如,教師可以準備一些版畫教學的優秀作品,直觀地為學生展示版畫的魅力,刺激學生的視覺體驗,使之在體驗中產生創作動機[1]。
(二)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多樣展現
在以往的鄉鎮美術課堂上,多數教師會把自己放在主體地位上,單方面地對學生實施教育管理,獨斷專行地決定繪畫的主題、繪畫的內容以及繪畫的方式。并且很多教師并不喜歡學生天馬行空的想法,會強行要求學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實施操作。但是隨著新課程教學改革任務的推進,這種現象逐漸有所緩解。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以及實踐能力。所以在版畫教學中,鄉鎮小學教師應緊跟時代的發展理念,抓住機遇,全面落實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不再限制學生所設計的線條,不再壓制學生的構圖思路。相比于常規美術學科來說,版畫的獨特之處在于具有較高的未知性、探索性,在沒有印制之前,無論是誰都無法預知最終呈現出的效果。所以在繪制版畫時,學生會有較高的參與熱情,也會投入更大的精力,展現出更加多樣化的想法,有助于自身能力及素養的全面發展。
(三)循序漸進教學,注重材料使用
在版畫制作的過程中,學生會接觸比較豐富的材料。如紙板、木板、石膏板等。除此之外,部分經濟實力較高的學校還會為學生提供KD版、苯板等材料,但這些對于鄉鎮小學來說并不容易實現[2]。基于這一前提,鄉鎮小學可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盡量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版畫材料。除此之外,教師也可貫徹循序漸進的原則。例如,在版畫教學中最基礎的材料便是紙板,而且小學生并不具有較高的學習能力和探索能力,當其剛剛接觸版畫時,完全可以由紙板繪畫為出發點。在這一前提下,教師也可以有效創新繪制的內容,先帶領學生了解一些比較基礎的版畫繪制方式,如先從學生比較熟悉的人物生活環境出發,帶領學生制作樹葉版畫、水果版畫,而后逐步提高難度。如此一來,學生的注意力也會集中在制作的內容方面,而不會過多地關注工具和材料。
(四)貼近學生生活,發揮版畫文化
藝術可以讓人重組生活體驗。在藝術創造的過程中,學生的生活體驗會被重新組合,其自身也會產生新的感受,并融入自己的情感與認知,加強整個作品的真實性、生動性。因此,在版畫教學中,教師需要全面落實生活化教育思想,貼合學生的實際生活以及認知發展規律,鼓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表達,利用版畫發揮自己的真實想法。當然,教師也要落實因地制宜的原則,鄉鎮小學雖沒有先進的教育資源,但大多具備豐富的鄉土文化、地域文化。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基于這些信息,創新版畫教學內容,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環境下,產生更加深刻的感悟,強化教學價值,促進學生文化態度的穩步發展。
綜上所述,作為美術教育中的典型代表,版畫的創造性、包容性相對較強。在制作版畫的過程中,學生的想象力可以得到大幅度的開拓,其自身的動手能力也可以得到有效加強。所以,教師需要立足版畫教學,針對其中的問題合理地優化教學策略,增強學生的體驗興趣,全面落實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循序漸進,貼合學生的生活。
參考文獻:
[1]周靜娟.關于小學版畫教學中培養學生美術素養的嘗試探討[J].才智,2019(22):11.
[2]張宇.版畫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現狀與思考:版畫美術教學應用[J].才智,2019(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