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潔
摘要: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一個嶄新階段,強調人類與自然、社會的和諧發展。將生態文明融入高中素質教育中去,既符合我國國情,也有利于高中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生態文明意識的形成。生態文明建設需要樹立人地協調觀,其具體內涵是能夠正確看待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的相互影響,深入認識其相互影響的不同方式、強度和后果,認同人地協調對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形成尊重自然﹑和諧發展的理念。在高中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學生實際情況,合理滲透生態文明理念,使高中生認識到生態文明的重要性,并成為構建生態文明社會的一分子。
關鍵詞:生態文明;高中教學;人地關系
引言
隨著“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提出,高中的教材內容也發生了改變,對于學生來說,不僅要深入的學習課本知識,對于學生來說也需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指導日常的生活和行為。高中教師應當以學科核心素養中的“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和實踐能力等維度為導向,優化和創新教學,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也能形成良好的生態保護觀念,愛護我們的地球家園,畢竟金山銀山就是綠水青山。
一、在高中各學科教學中滲透生態文明的必要性
1.符合教育改革的要求
根據新課程改革的要求,高中階段的學生教育要充分融入生態文明的教育思想,貫徹落實新課程改革的教育理念,建立多元化教學體系,完善綜合性教育系統。高中課堂在基于學生的生活環境及學科的特點進行知識的整理與分類,恰當地引入生態文明的教育思想,創建富有特色的教學課堂。教師在引導學生深入學習學科知識的同時,要基于學生的興趣和愛好,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任務,從而更好地完成生態文明教育的工作,在未踏入社會中就能培養起對生態保護的正確觀念。
2.符合學生發展的要求
教學應注重學生未來發展的需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這種教學理念恰恰與我國創設的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相符合。在學科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現代化生態文明建設為基礎,總結以往的教學經驗,實現人地和諧的理念,在農林牧副漁等方面發展充分的尊重自然規律,讓學生學習中融入生態文明的思想,確保學生能緊隨時代步伐,通過學習掌握更深層次的生物知識。教師要適當滲透生態文明的知識,提高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保證學生以全新的面貌去挑戰自我、迎接未來。
二、如何在教學中實現生態文明教育的滲透
1.善于利用概念教學,培養學生人地協調觀念
“人地協調觀”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的核心觀念,也是最為核心的研究主題和基本思維視角,指的是對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關系所持的正確價值觀。高中教師應當善于利用概念教學,深入發掘概念中蘊涵的人地關系,培養學生正確的人地協調觀念,讓他們學會協調自身活動與環境的關系。在展開“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實踐”教學時,教師先講述“可持續發展”這一地理概念的內涵,指的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損害滿足后代人需要的發展。談話導入: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要不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為什么?如何走?學生結合個人認知自由討論,無法準確給出答案和說明理由,與他們的原有認知發生沖突,由此順利揭示新課主題。接著,教師提問:我國為什么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引領他們探討與總結: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當前正擔負著提高社會生產力、增強綜合國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歷史任務,但面臨著人均資源相對不足,生態環境基礎脆弱等問題,選擇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是中華民族徹底擺脫貧困。創建生態文明的明智選擇,從而幫助學生樹立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培養人地協調觀念。
2.關注概念學用結合,提高區域認知能力
教師需堅持學用結合的原則,引領學生結合學科特點分析社會問題,使學生認識區域特征與區域人地關系,形成因地制宜進行區域開發的觀念。例如在學習地理“城市化”過程中,教師先在多媒體課件中展示“民工潮”這一現象,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城市發展、上海市不同時期的地圖及人口增長圖等,結合問題:上海城市用地擴展圖與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發展圖反映什么現象?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的基本特征有哪些?學生結合多媒體資源分析、交流和互動,初步了解我國的城市化現象。例如在學習到“生態破壞產生的原因以及導致的后果”時,可以講解我國農林牧副漁和我國生態保護之間的練習等等。
3.設計課堂實踐活動,深化學生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
在核心素養培養視角下的高中教學中,教師應精心設計實地考察活動,帶領學生觀察當地的地理事物特征,了解本地的過程,歸納當地的生態問題和現狀,使其在實踐中得出結論,再加工成生態文明的理念。例如在學習地理的“農業的區位選擇”模塊時,教師詢問:什么是農業?引導學生結合教材內容與個人認知,知道農業是利用動植物的生長發育規律,通過人工培育來獲得產品的產業,使其結合考察經驗理解土地生產力,并懂得農業的分類。接著,教師提問:區位是什么意思?農業區位及農業區位因素呢?引導學生綜合考察實際情況與課本知識來學習。理解這些地理概念的含義,使其從自然與社會經濟兩個方面分析影響農業區位的因素,包括氣候、地形﹑水源、土壤;市場、交通、勞動力、政策﹑機械、科技等,且根據考察情況舉例說明,深化對生態環境的理解與生態文明意識的培養。
結語
在高中課堂中融入生態文明教育,教師可以從生活經驗、教材內容、社會實踐等方面入手,合理組織和設計教學內容,結合情境創設、生活化教學等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使學生主動學習和形成生態文明理念,在無形中建立生態文明意識,為人類與社會、自然的和諧發展提供助力。
參考文獻:
[1]蔣梅.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研究[D].湖南理工學院,2020.
[2]李興華. 高中生態文明素質教育的現實困境及對策研究[D].河南師范大學,2015.
信陽市第六職業高級中學 46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