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利
摘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提高作文教學的有效性,是幫助學生掌握語文知識并學會運用的基礎。因此,教師需要結合作文教學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勇敢面對學生寫作中的難題,并主動探索科學的教學策略,從而為學生打造生動精彩的寫作課,助力學生寫作素質的提升。鑒于此,本文對小學中段約我呢作文教學的開展策略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小學語文;中段;作文教學;開展策略
一、小學語文中段個性化作文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教學方式注重形式,偏于應試
經過調查發現,有些小學中雖然已在中開設作文課程,卻忽視了作文的訓練方式。一些老師對于作文課不是很重視,在進行教學時也只是走個過程,只是為了完成教育部門下達的教學任務,讓作文教學僅僅停留在形式上;一些老師進行作文教學的目的僅僅是為了應付考試,所講內容皆是考試中的知識要點,而忽略了對于學生綜合寫作能力的培養和鍛煉,造成小學作文教學的重心向應試方向偏離,作文教學課堂枯燥乏味,學生缺乏對寫作的興趣;還有一些老師在進行作文教學時,忽略了學生參差不齊的基礎寫作水平,對待所有學生都是一樣的教學方式,忽略了因材施教對于作文教學的重要性。
2、作文教學模式過于單一化
作文寫作教學方式過于單一化,寫作題目和內容較為固定,缺乏趣味性,導致學生寫作的積極性極度缺乏。作文教學整體模式是教師針對寫人、寫事和寫物的題材教授一個模式化的寫作方式,學生運用該模式進行具體的寫作,不必要有太多的創新,學生沒有太多的發揮空間,僅需要簡單地按照教師提供的模式大綱進行寫作就可以了。比如說寫動物的,模式一般就是描寫動物的外形,然后敘述其行為特性,最后再歸納其特點即可收尾?,F在的寫作教育完全是一種程式化的寫作模式,沒有學生個性發揮的空間,極大地壓制了中學生的本性,致使學生失去寫作的興趣,進而導致寫作教育的教學成效較為低下。
3、學生寫作功底弱,自主學習能力不足
小學作文教學的教學對象是小學生,小學生的社會與生活閱歷比較少,對于書刊閱讀也十分有限,對于許多事物還沒有太多了解。在寫作過程中,由于詞句上與素材上的缺乏,導致許多小學生在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文時,借鑒與抄襲別人的文章,又害怕老師發現,經常對抄襲的內容進行東拼西湊,導致作文內容并不通順。
二、小學中段語文作文教學的開展策略
1、拓展知識,積累素材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因此,想要提高小學作文教學的有效性,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特點,在日常教學中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注意寫作素材的積累。通過這樣的方式,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幫助學生建立知識點與作文寫作之間的聯系,繼而讓學生在面對不同作文題目的時候,能夠有話可寫、有感可發。
例如,在講解“習作:這兒真美”的時候,學生要能從日常生活中的景物中選擇一些寫出來,并能結合景物的特點,真切地抒發對景物的喜愛之情。反之,如果學生日常積累不夠,則寫作效果會不太理想,甚至會出現無話可說、無感可發的情況。基于此,在本學期開始之初,教師就可以為本次習作教學做準備。結合隨筆寫作、摘抄、日記等作業形式,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積累寫作素材。另外,為保證教學的效果,布置作業的時候教師可以適當明確方向,讓學生的積累和寫作更具針對性。以摘抄為例: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將一些優美的描寫景色的句子摘抄下來,最好能進行記憶,使學生通過不斷的積累,日漸提升寫作水平。日后,當學生再遇到本次習作題目的時候,也能變得游刃有余,寫作效率也會因此得到顯著提升。
2、依托課本,讀寫結合
讀是理解、吸納,寫是表達、是傾吐,讀寫結合,以讀促寫,方能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中年級學生的寫作尚處于起步階段,他們對謀篇布局、語言錘煉等缺乏一定的認識,能從閱讀中吸納并有針對性地練筆,從而實現由讀到寫的自然過渡。學生可以先從句段結構模仿開始,教師再給予有針對性的引導與點評,讓他們理解結構的重要性。
例如,讓學生閱讀《白鵝》一文的第2自然段,說說這個自然段在文中起到怎樣的作用。學生通過交流,知道這段是文章的中心句,從叫聲、步態、吃相等三個方面介紹白鵝的。教師通過問題將總分的結構告訴學生,讓學生理解其中的連接性句子,從而學會在寫作中恰當地運用總分結構仿寫。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對文章擴寫,讓他們發揮想象力,補充省的部分擴寫文章。學生的模仿訓練要具有針對性,教師要針對細節加以點撥引導,讓他們的表達更流暢。
教師要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文體意識,讓學生改寫人稱、體裁,通過人稱的變換、句式的轉換,提升他們的語言感悟能力。中年級教材故事類文章多,這類文章的改寫符合學生的興趣點,教師要對文章補白,加深他們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促進他們寫作能力的提升。“補白”需因文而異,有的需續寫,有的需改寫,教師要依據目標提出要求,開展針對性的訓練。
3、多元評價,優化語言
對于中年級學生而言,作文修改能促進學生寫作水平的提升和良好習慣的培養。教師要構建科學的評價體系,提升他們寫作的主動性,學會評改作文。教師要對學生提出明確的評改標準,讓他們根據標準開展同桌互評。教師先示范,讓學生知道如何去評改,并依據這個標準去自我修改。評價的方式要多樣,要將自評、互評與師評有效結合起來,開展多角度的評價。在自評中學生自讀作文,形成自查自改的意識,改錯字、改不通順的句子;在互評中,教師要依據評價重點制定標準,針對文章結構、修辭手法的應用等提出評改的意見;在師評中,教師放大學生的閃光處,予以激勵性的評價,也可以對不足之處提出建議,對學生提出努力的方向。教師優化評價的語言,要通俗易懂,要親切、真誠,要做好學生的第一讀者,讓學生在真誠的贊美中產生寫作的動力。教師要明確修改方向,讓學生知道如何下手,通過修改前后的比較,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修改的益處。
三、結語
目前,學生的寫作能力整體偏低,很多學生談寫作色變。學生對寫作沒有興趣,在作文課上帶著厭煩情緒,這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也不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教師在寫作中要加大指導力度,保證教學方法更加豐富,增強學生的寫作自信心,讓學生主動積累寫作素材,并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潛移默化地培養小學中年級學生的寫作能力。
參考文獻:
[1] 蔣淑媛. 小學語文中如何有效落實作文教學[J]. 東西南北:教育,2017(2):171.
[2] 薛如軒. 淺談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J]. 神州,2017(24):214.
重慶市北碚區文星小學 400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