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春月
摘要:在當今注重提升國民文化精神的“全民閱讀”時代,美術作為一門視覺藝術,課程以對視覺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創造為特征,因此,美術欣賞是美術學科獨特的“閱讀”方式。
關鍵詞:美術欣賞;核心素養;深度學習
伴隨著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出,美術學科方面,也提出了五個學科核心素養。分別為圖像識讀、美術表現、審美態度、創想能力和文化理解。在當今注重提升國民文化精神的“全民閱讀”時代,美術作為一門視覺藝術,課程以對視覺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創造為特征,因此,美術欣賞是美術學科獨特的“閱讀”方式。如何借用美術學科的獨特性,使用有效的欣賞方法,提高學生的美術學科“核心素養”呢?
作為一線的教師,在日常的美術欣賞教學中,如何實施學科的核心素養呢?我在欣賞評述課中嘗試了以下做法:
一、“明”——清晰,可操作性的教學目標制定
教學目標是一堂課的靈魂,是課堂教學的方向,是判斷教學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據。因此我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對目標的確立必須深思熟慮。在日常教學中,我們經常會發現一些教學目標的設定存在問題。比如,教學目標定得太大。把教育目的與教學目標混為一談。如:“通過……培養學生熱愛生活,關心他人的品質”、“通過教學提高學生的欣賞評述能力、審美能力、素養”等,好高騖遠, 無法達成;或是缺乏可操作性和可測性。用“了解”“ 知道”“ 理解”“ 掌握” 等描述心理過程的術語來描述目標,削弱了教學目標的導向和評價功能;還有的教學目標“放之四海而皆準”。沒有針對一個課時找準一個具體的目標,學生難以“學有所成、學有所獲”,不利于舉一反三、融會貫通。
國內深度學習提出者崔成林老師認為:設計學習目標的三大原則:可操作、可測評、突出成果性。以小學美術四年級《畫家梵高》一課為例:
原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初步了解梵高生平、繪畫風格及藝術成就。
(2)能力目標:能用簡單的語言對梵高的作品進行欣賞評述,提高審美素養與能力。
(3)情感目標:感悟梵高的藝術精神,提升對藝術的熱愛。
修改后:
(1)能復述梵高的生平,界定并列舉出梵高的繪畫風格。
(2)能用語言描述梵高作品,舉例說明梵高的藝術風格。
(3)選擇喜歡的作品,運用200字以內的文字進行描述。
(4)例舉梵高的故事,發現梵高的藝術精神,提升對藝術的熱愛。
修改后的目標設計1,2,4條是可操作可測評的,第3條體現了成果性。
二、“漁”——信息整合能力的培養
美術欣賞中的藝術大師,有些表現方式,離學生很遠,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如五年級的欣賞評述課《20世紀藝術大師——馬蒂斯》一課,由于學生對于馬蒂斯的不了解,初次接觸時肯定接受不了他的這種藝術風格,甚至有的覺得他的作品“亂七八糟”。于是我在課前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預習,并制作好學習任務單,引導學生收集與欣賞內容相關的資料。讓學生有備而賞,縮短學生與欣賞內容的距離,產生欣賞的直接興趣。學生以新知識為中心,借助多種資源進行調查、研究、合作、設計等自主探究活動,最終通過信息的整合,形成自己的觀點。這樣的學習才更有效,有意義,屬于深度學習。這樣的方法,學生掌握之后就能在相似情境下“舉一反三”,并將原則思路遷移運用。
我們的學生像是一棵棵茁壯成長的小苗,藝術大師像是一棵棵枝繁葉茂的大樹。小苗與大樹之間有大大的差距。作為園丁的我們如何養育我們的小苗苗,引導他們尋找正確的方式成長為茂盛的大樹,這是作為園丁的我們,需要一直思考的問題……
三、“比”——欣賞教學中的“比較”
沒有比較就沒有鑒別,比較是欣賞美術作品的一個直觀、有效的方法,也是美術欣賞的重要手段。比如,在《畫家梵高》一課的講授中欣賞《向日葵》作品時,思考如何讓學生感受到畫面線條的動感和強烈的色彩呢?我讓學生比較梵高的作品“向日葵”和另一幅較寫實的向日葵作品,學生開始時都認為寫實的作品很美,接下來我讓學生想象:如果這些向日葵都是有生命力的,它們在舞蹈,那么你認為哪幅向日葵跳得更歡快呢?通過比較,學生很容易就能說出:梵高畫的向日葵線條富有變化,動感十足,而另一幅作品中的向日葵線條變化較少。我接著再引導學生感悟梵高《向日葵》的色彩運用。同樣運用比較的方法,學生體驗到了紅、橙、黃三色的強烈情感。通過比較、解讀作品,學生能比較容易的賞析感受梵高作品:原來梵高是用富有動感的線條和強烈的色彩來表現自己心中富有生命力的向日葵,從而激勵學生學習向日葵熱愛生命,積極向上的精神。
在美術欣賞中,運用這樣的比較方法,學生獲得鮮活的欣賞體驗,審美感受,更容易理解大師的作品表現方式。
在課堂中,確定清晰的教學目標,讓學生學習有正確的方向;以正確的方法加以引導,讓學生的學習有科學的途徑。這樣優化了的課堂教學,便能促進學生深度學習,就是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主要途徑。
參考文獻:
[1]尹少淳,尹少淳談美術教育,2016-6
[2]鐘啟泉,崔允漷 ,核心素養與教學改革,2018-7
大連市沙河口區劉家橋小學 116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