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光余
【摘要】在互聯網時代,多媒體已經“無孔不入”,滲透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在教學領域,多媒體更是發揮了“輕騎兵”的作用,讓學生感到耳目一新。但分析發現,多媒體在初中歷史教學應用過程中,仍有一些問題需要解決。本文就此進行簡要的梳理,并提出一些建設性的看法,以供教育人士參考。
【關鍵詞】多媒體教學;初中歷史;教學問題;應對方法
1.多媒體教學的基本概況
多媒體教學立足于課堂教學,是結合學生的特點及教學要求的一種“高科技”手段。合理使用多媒體技術,能夠創設出相應的教學氛圍,與傳統教學相輔相成,可以更好地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借助電腦、幻燈片和投影儀等技術設備,可以完成多媒體教學。教師需要做好“功課”,準備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素材。多媒體運用得當可以有效調節課堂氛圍,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記憶相關知識,從而達到預期使用效果。
2.初中歷史教學應用多媒體的價值分析
2.1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多媒體引入初中歷史教學后,能形象生動地表現出知識點。從而更容易被學生接受,更好地把握相關歷史知識。相比以往的一本教材、一支粉筆的傳統教學模式,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能在瞬間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若課件內容豐富,更能讓學生興趣盎然地跟著教師的節奏學習,從而大幅提升學習效率。
2.2創造出有利的學習條件
傳統模式下,歷史教師侃侃而談,在黑板上奮筆疾書,學生埋頭記錄。一旦節奏控制不當,授課內容就無法按時完成,一旦出現拖堂情況,學生就會產生抵觸情緒。引入多媒體教學手段后,上述問題就不復存在了,該方式節約了大量的教學時間,且呈現出的知識點也更為豐富。很多教學重點和難點被幾張圖片或一個視頻迎刃而解。較為生澀或容易混淆的概念,也能通過多媒體技術有效地加以解決。
3.多媒體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3.1教師使用多媒體的態度
在多媒體使用問題上,部分教師片面地認為多媒體作用不大。還有一部分教師則過于夸大多媒體的作用,認為只要合理設計多媒體課件,必然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兩種觀點都較為偏激,我們還需采取辯證的思想去對待。
實際情況應該是這樣的,當教學中出現枯燥無味的知識,我們可以發揮多媒體的補充作用,不僅能吸引初中生的注意力,還能讓晦澀的知識更形象、更直觀。以原始社會知識點為例,無論是山頂洞人,還是河姆渡人,對我們來說都是遙不可及的。若借助多媒體設備,則能最大化地恢復當時的社會風貌,借助一些好的文案,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相關知識點。
3.2課件制作帶有“敷衍”的成分
部分教師制作課件只注重形式,從而忽略了內容的重要性,如:制作課件時強調藝術效果的渲染作用,雖然眼花繚亂,但缺乏層次感和內涵,從而拉低了多媒體的使用價值。
部分歷史教師為了創新,秉承“求變求新”的理念,借助網絡另辟蹊徑。但所選的內容與教學內容有一定的距離,甚至與知識點相向而行。在這種情況下,多媒體反而產生了較大的負面作用。
3.3過度依賴多媒體教學方法
部分教師喜歡制作課件,一旦制作出一套系統的教學課件,就容易過度依賴。個別教師喜歡引入流行影視劇中的部分橋段,以此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殊不知,戲劇作品有杜撰的成分,與史實之間有較大的差距。若教師未能科學甄別,合理誘導,反而容易引導學生產生歧義。因此,過度依賴多媒體教學方法,或者選擇素材過于隨意,都會產生誤導作用。
4.解決問題的對策建議
4.1端正教學態度
歷史教師要明確教學目標,端正教學態度。明確多媒體的輔助作用,在制作課件時要考慮如何更好的服務于教學,更容易為學生所接受。歷史教師要能熟練駕馭多媒體制作技術,同時還不能過度依賴。在確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合理有效地使用多媒體教學方法,同時兼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制作多媒體課件時,一定要做好師生間的交流工作,真正掌握學生的需求點。針對抽象的知識,或者難以理解的內容,可以引入多媒體教學手段。借助圖片、視頻幫助學生打開探索知識的“大門”。以西方工業革命(第一次、第二次)為例,很多學生容易混淆相關知識。此時引入多媒體教學,可以借助圖片和視頻串聯相關知識點,展示不同工業革命的主要內容和相關成果,從而降低理解和記憶的難度。
完成多媒體教學后需及時進行歸納總結,針對工業革命,明確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核心是“蒸汽機”、“紡織機”,從此人類跨入蒸汽時代。第二次工業革命則以電磁感應、電氣技術為代表,人類從此進入電氣時代。通過上述的講解、展示、總結,可以很好地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4.2立足教學內容優化多媒體課件
歷史教學離不開教材,我們應立足于教學內容,篩選出高質量的素材,制作出優質的多媒體課件。我們應該優選具有歸納性和邏輯性的多媒體課件,如,引用歷史年代圖和歷史圖表,從而提升學生的歸納能力與推理能力,如:第一次和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根源是什么?借助于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我們明確了西方工業經濟背景下,必將外擴。殖民地成為工業革命后最常見的對外擴張場所,中國當時是農耕經濟,兩種經濟形勢的對決,其結果可想而知。借助大的歷史時代背景,我們能按照“因果關系”推出很多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
4.3借助多種手段開展靈活教學
課堂教學的手段多種多樣,不一定局限于某一種模式。以近代史教學為例,有關鴉片戰爭、洋務運動之間也是相互依存的,即:在鴉片戰爭中被動挨打,讓“大清帝國”痛定思痛,決定學習西方先進技術——“師夷長技以制夷”。使用多媒體教學,學生能快速理順歷史事件。此時,為他們提出開放性的問題,“清朝由盛轉衰的原因是什么?”、“為什么開展洋務運動?”,“洋務運動為什么失敗?”,學生們可獨立思考,也可以分組討論,并以寫論文的形式結束該階段的教學。整體教學效果會遠超過預期。
結論
總之,多媒體設備本身具有很強的“可塑性”,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選擇使用,相關素材、課件也千變萬化。但歷史教師應掌握如下原則,多媒體教學應該出現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節點。所選內容要具有針對性、可讀性、通俗性,以此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價值,更好的服務于歷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