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忠俊
摘要:自我國小學思想品德課程開設至今,國家教育部門分別在數十個省份對課程教學工作的實施與應用,展開了調查與反饋信息的獲取工作。并采用義務教育聽課、開設教學論壇、分發市場調查問卷等方式,對此門課程教學工作在實施,與教材使用情況展開市場調研。在相關調查中發現,超過九成的教師認為此課程所覆蓋的思想道德教育內容較為廣泛;超過八成的學生在調查中表示較為滿意此門課程。本文立足于小學教育教學角度,分析了提高小學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希望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關鍵詞:小學教育;思想品德;課堂教學
引言:
在小學開設思想品德課程教學工作是十分有意義的。盡管此門課程的相關教材構建已相對完善,但針對思想品德課程教學工作實施仍存在問題。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課堂教學越發重要,因此,對于提高小學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研究有著鮮明現實意義。
一、學校思想品德教學現狀
1.基礎學校的課程的落實現狀
一方面,在師資緊缺的情況下,部分學校由班主任或者主科老師兼教此課程,精力無法集中;一些教師,在思想品德課程教學中,把思想品德課上成了語文課、綜合課的現象;由于缺乏課程的專業性,有些教師,上課內容拘泥于教材,采用簡單說教看圖說話的授課形式,沒有補充相關課程資源,也缺乏課堂生成性資源的積累,總體德育效果不佳。另一方面,學生認為思想品德是副科,對課程不關心、不重視,課堂上也不配合,經常發生思想品德課上請求老師留時間做家庭作業的現象。
2.“缺乏兒童”的課程教學
“人民倫理”是課程的教育基礎,集體主義是思想品德教育原則,忽視兒童個人主動性和獨特性的培養,人不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終目的。
3.思想品德教學的烏托邦和教育灌輸
社會所擁有的道德烏托邦情懷,嘗試用思想品德教育實現社會道德的一致性,達成統一和諧。課堂教學的灌輸、控制就成為了教育的手段,強迫性的一元論,往往與人的個性自由發生沖突。此外,學校“主渠道”與校外影響之間存在著矛盾。
二、提高小學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1.創設表演情境,提高學習積極性
小學生在學習思想品德知識時,只靠自主學習教材內容很難達到深入理解的效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設計表演情境,在活躍課堂氛圍的同時,還能利用表演情境來吸引學生,讓學生積極參與表演,通過表演進行思考,深刻理解所學知識。
在表演環節,學生親身經歷了表演過程,把表演內容與所學知識融合到一起,增加了他們的認識,促進了思維的發展,達到深刻領悟知識的目的。借助表演情境促進了學生思維的深刻性,讓他們看待思想品德問題時不再趨于表面,而是能夠挖掘問題的本質,運用所學的思想品德知識進行分析,實現對知識的深入理解。
例如,在教學《走進我們的老師》時,教師可以設計表演情境,挑選一名學生扮演老師,其他幾名學生扮演不同性格的學生。教師可以結合實際生活中發生的問題設計不同的情境:教師備課的情境、鼓勵后進生學習的情境、處理學生打架的情境、教育學生遵守課堂紀律的情境等,讓學生在表演過程中靈活扮演教師和出現問題的學生。通過情境表演,學生能夠深刻體會到來自教師的愛,感受到教師的辛苦,拉近教師和學生的距離,使師生之間的對話交流順利進行,激發學生尊敬教師、愛戴教師的情感。
2.引入傳統文化,加深學習感悟
中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是博大精深的優良傳統文化,傳承傳統文化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小學思想品德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入傳統文化,讓學生通過學習傳統文化中的優良道德文化提升自我素養。借助傳統文化開展教學可以增加學生的知識面,使他們獲得豐富的學習體驗,增強學習思想品德知識的動力,在傳統文化的引導下探索思想品德知識。利用傳統文化進行教學,可以讓學生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建立傳統文化與思想品德知識的聯系,獲得深刻的學習感悟。
例如,在教學《父母多愛我》時,教師可以用生活中自己與父母的小矛盾作為導入,引導學生說出自己與父母的矛盾,讓他們回憶與父母相處的點滴來感受父母的愛。為了讓學生深刻理解父母,懂得換位思考,教師可以引入傳統文化,如孟郊的《游子吟》,讓學生通過分析詩句“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感悟詩句中蘊含的母親對孩子的愛。引入曹鄴的《北郭閑思》,讓學生感受詩句“每思骨肉在天畔,來看野翁憐子孫”,體會其中蘊含的父愛。結合傳統文化的學習,使學生對父母的愛體會得更加深刻。
3.設計主題講座,樹立法治觀念
在小學思想品德教學中,要讓學生掌握教材中的法治知識,樹立正確的法治觀念,教師可以設計主題講座,邀請遵守法紀的學生向同學介紹如何在學習和生活中規范自己的行為。同時,教師還要邀請法律專家給學生講述如何養成文明、守法的行為,培養學生在外出時遵守交通規則,在買東西時自覺排隊等良好的行為。在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時,教師還要注重對學生心理的指導,邀請心理學家進行“防止校園欺凌”的主題講座,讓學生知道哪些行為屬于校園欺凌,在受到校園欺凌時如何保護自己。
針對思想品德教材中的內容設計的主題講座,使學生對法治知識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學生的法治觀念得到了增強,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中能用學到的法治知識來約束自己,做到遵紀守法,樹立正確的法治觀念,養成良好的守法行為。同時,在遇到校園欺凌時,學生也能運用所學的法治知識來保護自己,使他們健康快樂的學習和成長。
結論:
如果思想品德教育能植根于真實的社會生活情境,真正走進了學生的生活,學生的內心世界,引導學生用道德的眼光去觀察生活,用理性的思維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生活的真切感受,那么,“我們選擇一種什么樣的教育,就為孩子選擇了一種什么樣的生活”。
參考文獻:
[1]李英.小學思想品德教學中對學生民族團結意識培養方式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20(11):60+62.
[2]孫立廷.探究小學思想品德教科書插圖傳遞的社會性別問題[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0(04):92.
[3]吳銳波.小學思想品德教學中培養學生感恩與責任意識的路徑研究[J].新課程,2020(09):210.
云南省昭通市鎮雄縣杉樹鄉中心小學 657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