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蕊
摘 要:以數學思想方法的定義為切入點展開論述,接著從數學思想方法在教學設計、教學過程、教學活動中的應用三個角度詳細論述數學思想方法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數學思想方法;數學教材;小學生;思考
在素質教育的大力推進下,教師群體紛紛探尋數學課堂的創新發展可能,以此為數學課堂注入新鮮活力和新鮮資源。創新不僅是社會的時代主題,也成為數學課堂的變革力量。數學思想方法以其策略性、針對性和實效性而頗得師生的集體喜愛和普遍踐行,從而使數學課堂發生了巨大變化。
一、數學思想方法的定義
數學思想方法是指教師在小學數學課堂上以教材內容為出發點和立足點,為小學生的數學認知而量身定做的認知策略,以有效降低小學生的學習難度,提升認知興趣。數學思想方法主要有以字母代替數字進行運算的代數思想、圖形與數字密切關聯的數形思想、抽象復雜體系運算的方程思想、分類處理區別對待的類比思想、有設計有安排的轉化思想等,是小學生開展數學認知的行動指南。
二、數學思想方法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數學思想方法是小學生進行知識學習的“錦囊妙計”,也是教師全面考量數學教材內容以及課堂教學活動的“行動綱領”,更是師生互助成長的策略牽引。
(一)數學思想方法在教學設計中的應用
教學設計是數學教學的實施規劃,也是教師精心備課的“書面成果”和智慧結晶。因此,教學設計往往是教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應用數學思想方法的“文字證明”。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教師并不是把數學教材的具體內容一次性地輸送給小學生。教師往往以“類比思想”和“轉化思想”為指導,在教學設計中為小學生設計出有目的、有步驟、有層次的認知過程和探究內容,輔助小學生認知。
以“千克、克、噸”為例,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教師要利用“轉化思想”為小學生設定一個慢慢探究、逐漸遞升的認知軌跡。如,教師可以在教學設計中選擇“體重計”,讓小學生通過“稱重”對自身的重量有所了解,能夠在以后以自己為參照物去主觀猜測其他物體的重量。教師將“體重計”納入教學設計以后,還要為小學生提供小計量的“電子秤”,還要為小學生準備好硬幣、藥片、鑰匙、銀行卡、圓珠筆等小物件,讓小學生在親自動手稱量上述小物件以后,對“克”有全面而直觀的認識,可以將“克”理解為“約是一個藥片的重量”。
(二)數學思想方法在教學過程中的應用
教師不僅可以將數學思想方法應用于教學設計之中,還可以直接應用于教學過程,有效優化小學生的認知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代數思想”和“轉化思想”去設計教學過程。因此,教師能夠為小學生設計出有條不紊、按部就班、循序漸進的數學認知過程。另外,教師還可以借此實現小學生的深度學習、合作探究、快樂交流,實現小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健康成長。
以“路程、時間與速度”為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轉化思想”為小學生設定認知梯度。教師可以先讓小學生認識“什么是路程”,讓小學生明白“路程”就是一個長度數值。然后,教師再讓小學生明白“路程”與“時間”之間的關聯性和對應性,“時間”就是完成這段“路程”所消耗的“具體時間數值”。最后,教師立足小學生對“路程”與“時間”的認知基礎而引出“速度”這一新定義,并讓小學生一起探究“路程”“時間”與“速度”三者之間的關系。這樣,教師就為小學生的數學認知設定了一條循序漸進的科學途徑。
(三)數學思想方法在教學活動中的應用
教師不僅可以在課前應用數學思想方法,還可以在教學過程中應用數學思想方法,更可以在教學活動中應用數學思想方法。教學活動是小學生的具體認知過程、群體合作探究和快樂交流溝通的實踐區域,是師生集體智慧的共同著力點。因此,教師能夠借助“類比思想”和“轉化思想”為小學生的數學認知設定一個個探究單元,在循序漸進中真正達到教師預設的探究目標。
以“生活中的負數”為例,“負數”是一個特殊的數學區域和知識范疇,因此,教師在“正負數”的教學過程中要“刻意”為小學生強調“零”的標尺作用。為此,教師不僅要讓小學生親自觀察溫度計,看明白“零刻度線”的具體位置,還要讓小學生體驗“坐電梯”,讓小學生明白“地面就是零刻度線”,以地面為起點,向上則加,就為正;向下則減,就為負,以此讓小學生慢慢熟悉“正與負”。
三、結語
數學課堂不僅是教師展示教學智慧、教學能力和教育藝術的才藝展臺,還是小學生積極認知、主動探究、快樂交流和自覺成長的生命樂園,更是數學思想方法的應用基地。因此,教師積極探究數學思想方法在教學設計、教學過程和教學活動中的科學應用,切實為小學生的數學認知、知識積累、合作探究、快樂交流和全面發展創建最優化的發展環境,加速小學生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劉濤.數學思想方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滲透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中旬),2017(2):52-53.
[2]許禮云.探討數學思想方法在小學數學活動教學中的滲透[J].科教文匯,2018(20):114-115.
[3]陳華忠.數學思想方法在小學數學中的基本應用[J].云南教育(小學教師),2013(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