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桂生 鄭麗
[摘 要]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如何才能培養有創新思維和創業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已成為應用型大學教育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而緊迫的研究課題。很多高校和學者在理論層面對此進行了深入和有意義的探索。結合具體實踐,以北京聯合大學商務學院為例,從教學設計方案調整和教育實踐育人模式的立體化改革、創新思維與批判性思維的辯證關系及“五位一體,全程聯動”構建創新創業生態圈的角度,對商科創新創業人才的創新思維教學實踐與培養路徑的有效性進行了探討,期望為其他同類高校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提供借鑒。
[關鍵詞] 創新創業人才;創新思維;商科;培養;應用型大學
[基金項目] 2018年度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產教合作協同育人項目“創新創業孵化基地服務平臺及案例庫建設”(201801166024);2020年度北京聯合大學教學創新課程建設項目“批判性思維”
[作者簡介] 孫桂生(1969—),男,北京人,碩士,北京聯合大學后勤保障中心副研究員,主要從事創新創業教育、勞動教育研究;
鄭 麗(1966—),女,河北滄州人,碩士,北京聯合大學后勤保障中心教授,主要從事教育信息化、高教管理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1)31-0052-04? ?[收稿日期] 2021-06-16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面對多種多樣的不確定性,如何培養隨時代變化能解決實際問題的“有創新能力的應用型人才”,高等學校需要做出哪些改變、用什么具體舉措,日漸成為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的教育教學改革的關鍵點和入手點在哪兒?北京聯合大學商務學院近八年來進行了持續探索與實踐,通過教育教學改革,從教學設計方案調整和教育實踐育人模式的立體化改革方面營造創新創業與人生態圈,產生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一、新時代應用型大學商科創新創業人才對創新思維的要求
新時代商業環境的變化和商業模式的創新對商科人才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為了提高商科人才的競爭力和對區域、國家的影響力,批判性思維教育和創新教育應該納入商科院校的培養方案,成為商科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同時將其置于學校教育教學研究、改革和實踐的重要位置。
從業界來看,用人單位對雇員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非常看重。成立于1915年的美國學院與大學協會(Association of American Colleges & Universities,AAC&U)在2018年的一份調查中指出,84%的企業高管、78%的人事經理認為批判性思維是大學畢業生最重要的學習成果之一。21世紀技能合作組織(簡稱P21)認為,21世紀成功的學生應該掌握的技能包括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問題解決能力、信息素養等,其中創新思維和批判性思維為知識經濟時代最迫切需求的核心能力。
在學術領域,來自蘭州大學管理學院的屠興勇、王澤英等人在《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期刊登載了題為“批判性反思、創新性過程投入與創新行為”[1]的研究論文,發表了來自科技型企業員工的實證研究成果。他們通過對28家科技型企業的347名員工開展調查研究,結果顯示:(1)批判性反思與員工創新行為呈顯著正相關;(2)創新性過程投入在二者關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3)自我效能感在批判性反思與創新性過程投入之間起調節作用;(4)自我效能感調節了創新性過程投入對批判性反思——員工創新行為的中介作用。屠興勇、王澤英等的研究成果反映出在時下創新日益成為組織和員工賴以生存與發展的土壤的情況下,企業應該深化對批判性反思的內涵、作用的認識,提高對批判性反思的高度重視,適當地鼓勵員工進行批判性反思,從而更好地適應組織及環境的變化,提升他們的創新行為。
在高等教育領域,教育部高等學校文化素質教育指導委員會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教育分指導委員會(籌)主任委員董毓博士在2012年提出:作為大學生通用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批判性思維被認為是和讀寫一樣重要的基本學習和學術技能,是創造知識和合理決策所必需的能力。這是新時代對商科人才創新思維的基本要求,它與讀寫等基本技能同等重要,并且可以促進學生辯證地讀書、深入地思考、嚴謹地論證、合理地評估、清晰地表達。但是當前的現實情況是,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教育依然是稀缺元素,這個稀缺極大地制約了中國的自主、全面發展。因此,無論從學生自身發展還是從實現我國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方面,我國高等商科院校都應努力推進創新思維課程建設,提升大學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和創新意識。
二、明晰批判性思維與創新思維的關系
(一)批判性思維的起源、內涵及特征
20世紀中后期,美國教育界逐漸達成共識:在當代社會,在信息爆炸和知識快速更新的今天,教育的重點不應該放在傳授離散和陳舊的知識和信息上,而應該放在探究、學習和思考的過程本身上。它的首要目標不是培養知道很多的“知道分子”,而是培養能夠批判性思考、理性地判斷和決策、有責任心、充滿活力和創造力的公民[2]。20 世紀70年代,英國、加拿大等國教育領域也興起一場轟轟烈烈的“批判性思維運動”。強調在對問題的探究過程中,要學習分析、推理,要對自己的主張提供充分的證據進行支撐并清晰地進行表達。2011年5月29日,全國首屆關于批判性思維教育的會議在華中科技大學召開。教育部高等學校文化素質教育指導委員會主任楊叔子院士致辭,指出批判性思維對學生素質的培養和提升至關重要:“批判性思維強調的不只是思維,更是知識、思維、方法、原則和精神的統一。”由此,吹響了中國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教育的全國性運動的號角。
1990年,美國哲學學會發布了由彼得·范西昂博士撰寫的《德爾菲報告》,其中給出了具有專家共識意義的定義:批判性思維是有目的的反思判斷過程。通過對證據、背景、方法、標準和概念的合理運用和考查,從而決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具體來說,包含有闡明、分析、推論、評價、解析和自我管理的技能。批判性思維的主要特征有二:第一,批判性思維是善于對通常被接受的結論提出疑問和挑戰。無條件地接受專家和權威的意見不是批判性思維。第二,批判性思維又是用分析性、創造性、建設性的方式對疑問和挑戰提出新解釋、做出新判斷。所以,批判性思維不是對一切命題都持否定態度。我國學者谷振詣、劉壯虎指出,批判性思維是面對相信什么或做什么而做出合理決定的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