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靜
摘要:在國家新課程改革不斷進入深水區(qū),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逐漸變得繁重,為此,教師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方法上一直改進,希望能有更好的效果,努力讓學生有更高的學習成績。都知道,小學數學是一門邏輯性較高的科目,如果教學方法和學生吸收知識不夠,就會導致知識斷層的現象,即聽不懂也不想學,越聽不懂越不想學。所以,我們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時要積極轉變教育教學方法,運用趣味性教學開展教學,促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得到進一步的提高。本文就小學低年級數學趣味性教學的策略進行探析。
關鍵詞:小學;低年級;趣味性教學;數學;策略;探討
要想培育出優(yōu)秀的數學學生,只是單純的教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注重學生的學,學生怎么學,學生想不想學。所說的趣味性教學,就是要教師利用各種教學方式方法促使學生想學、能學會。
一、分析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的現狀
今天的孩子逐漸不再喜歡數學課,數學課上氣氛壓抑,教師在講臺上滔滔不絕,學生在教師里懵懵懂懂,一堂課下來,教師感覺身心俱疲,學生也會有一些打瞌睡、走思等現象,影響教學質量,阻礙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課后學生在完成課后的作業(yè)質量也是參差不齊。
二、在小學低年級數學中運用趣味性教學的具體措施
2.1積極利用趣味性教學調動學生興趣,激發(fā)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心理學研究表明:由學生的需求所決定的認識和興趣,對學生的推力是持久和強烈的,所以,喚醒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望,引發(fā)學生的驚訝感,就能出現學生心理對知識的渴求,喜歡上數學,想上數學。
例如在進行小學數學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表內除法》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說:“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新的知識內容——《表內除法》,請大家認真聽講,努力練習,最后還會有獎勵哦。”然后教師就今天所學的內容進行講解,講解完成后,教師可以說:“接下來,我們來進行一個趣味性的競賽,請大家踴躍報名,積極練習。”然后,教師可以把學生分為一個一個的競賽小組,教師出題,讓學生進行競賽。這樣,利用趣味性的知識競賽就會使學生的積極性進一步的得到提高。
2.2利用多媒體教學增加課堂趣味性
在當下,世界發(fā)生著深刻的變化,利用互聯網技術可以讓學生更快更好的掌握知識,在小學低年級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把互聯網線上線下結合,不但能提升小學數學教學的速度和效果,也是使課堂變得情趣化的重要手段,相比于課本上干枯的文字,利用多媒體可以讓課堂變得有聲音、有色彩、有畫面。再加上,在2020年突然出現的新型冠狀病毒肆虐全球時,給習慣以傳統教學方式教學的小學數學教師帶來的巨大沖擊,這讓人不得不關注互聯網教學的起到的積極作用和帶來的便利。教師可以利用手機軟件進行課下作業(yè)的布置,完成情況的檢查等任務,同時也可以在課堂上利用多媒體教室進行教學,進一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課堂變得趣味性。
例如在進行小學數學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第一單元《認識圖形》的教學中時,由于小學一年級階段的學生正是活潑好動的年齡,讓學生面對枯燥的課本是無法取得好的效果的,這樣,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所學的圖形使學生更能關注到所學知識內容。
2.3利用趣味性教學的導入內容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導入教學內容之一環(huán)節(jié)非常重要。這一環(huán)節(jié)做的好,就會激發(fā)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反之則使學生對于這堂課程失去了學習的積極性。所以,小學數學教師在這一環(huán)節(jié)要認真做功課,引起重視,積極引入趣味性教學。同時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剛進入課堂,還比較興奮,讓學生馬上沉下心來進行學習是具有一定困難的,這就需要通過趣味性教學導入所學的內容,既不會使學生失去學習的積極性,也在使學生自然而然的進入今天所學的內容。通過趣味性教學,喚醒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望,引發(fā)學生的驚訝感,就能出現學生心理對知識的渴求。同時,教師還要注意在導入環(huán)節(jié)注意方式方法,不能太隨意,使學生出現破壞課堂紀律的行為。
2.4聯系實際生活
數學來源于生活,也應用于生活。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時,應該增強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的結合,在課堂上多用實際生活中的問題舉例,這樣就會讓學生有一種學有所用,學以致用的感覺,從而學生學習數學的勁頭也會加強,數學教師課堂上的教學效果也會得到顯著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也得到進一步拓展。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運用情趣教學的方法進行教學是非常重要并且切實可行的。這也是實現新課改要求的重要方法之一。因此,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努力,積極運用情趣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學生積極參與,雙方同向發(fā)力,才會使小學學生的數學水平和成績進一步得到提高,促使學生成為新時代優(yōu)秀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姚佳.談小學低年級數學趣味性教學策略[J].考試周刊,2013(73):73-74.
[2]童兆康.小學低年級數學趣味性教學的策略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1(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