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安雯
摘? 要: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西藏自治區始終把打贏脫貧攻堅戰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始終堅持精準扶貧基本方略。本文通過訪問方式調研,根據拉薩市尼木縣的貧困現狀,分析了拉薩市尼木縣貧困原因,提出了優化拉薩市尼木縣精準扶貧政策途徑。通過健全扶貧機制,提高扶貧政策實施的針對性;加強扶貧工作中多元主體的建設;提高農戶對扶貧的滿意度等優化扶貧途徑。以此,達到改善人民生活、提高群眾認可度、提升貧困群眾脫貧主觀能動性等目的。
關鍵詞:西藏;精準扶貧;小康社會
中圖分類號:F32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1)08-00-02
治理貧困是全世界面臨的共同難題,對發展中的中國而言,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尤為重要[1]。西藏作為全國唯一的省級集中連片貧困區,貧困發生率高達25.32%,位于全國第一,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拉薩市尼木縣隸屬于西藏自治區,是西藏貧困的一個縮影。自2014年精準扶貧以來,西藏地區貧困發生率從2015年的25.32%到2019年12月23日實現西藏自治區全域脫貧摘帽,這在西藏發展進程中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精準扶貧的界定及拉薩市尼木縣扶貧現狀分析
(一)精準扶貧的界定
西藏在扶貧初期應堅持因地制宜原則,根據不同貧困農戶的狀況,劃分出農區牧區,找出相對應的貧困原因,依據各地方的貧困程度制定不同的貧困政策。達到對貧困人員的精準確定,精確幫扶、精確管理。通過這些措施,增加人民的認同感,使貧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不斷完善貧困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社會醫療體系。從而不斷增強人民的幸福感,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
(二)拉薩市尼木縣貧困狀況分析
第一,歷史遺留問題的主觀原因。舊西藏的封建奴隸制是影響西藏農村相對貧困的重要原因之一,對于尼木縣也是如此。在調查中發現貧困戶的前輩大多數都是舊西藏的貧苦農奴,舊制度的統治對農奴不斷進行剝削,使廣大農奴沒有基本的生產生活資料。從而導致許多農戶得到土地后不會耕種,不能利用土地進行生產生活。雖然黨和政府給予廣大農奴很多幫助,但這上百年遺留的歷史問題并不能一下就得到根治,貧困人口還是大面積存在。此外,宗教及其一些意識對貧困也有著重要影響。
第二,生態環境惡劣的客觀原因。尼木縣屬高原溫帶半干旱季風氣候區,輻射強,年日照數2947.8小時,年均溫6.7℃,1月均溫-40℃,7月均溫15.0℃,年降水量295.3毫米,無霜期為100天。自然災害主要有干旱、山洪、泥石流、蟲災、霜凍和冰雹。5~7月農區降水少,氣溫高蒸發量大,易造成糧食減產。牧區由于干旱,使得牧草缺水,緩慢生長,從而導致牧民所養的牲畜飼料儲備不足,造成牲畜死亡率高。
第三,公共設施不完善的客觀原因。尼木縣發展緩慢和人民貧困的主要原因有:尼木縣的貧困人口分布在偏遠鄉鎮、居住分散、住房條件差、交通不便、教育落后、醫療衛生水平差以及生活服務等基礎設施發展滯后。
二、優化拉薩市尼木縣精準扶貧政策途徑
(一)健全識別機制,提高扶貧政策實施的針對性
第一,加強對貧困戶的準確識別。精準扶貧政策要準確識別真正的貧困戶,而不是一些憑靠關系、騙取貧困扶持的“貧困戶”。精準扶貧的本意是讓群眾共享改革的紅利,為那些真正的貧困戶雪中送炭。在精準扶貧過程中還存在關于如何界定貧困戶、界定貧困程度、怎樣治貧、怎樣幫扶、幫扶效果如何等一系列問題。政府要加強對貧困戶和貧困成因的了解,以便于更有針對性地進行扶貧。針對農區牧區環境的不同和不同農戶的家庭狀況,以統計系統的總體數據為基礎,對貧困人口進行科學有效的識別,準確掌握貧困人口的詳細情況。進行精準識別的工作人員,要進入農牧民的家中,與其家庭成員進行交流溝通,了解家中是否有未上學的適齡兒童、了解家庭成員健康情況以及家庭成員勞動能力等方面情況,要了解他們的真實生活狀況。觀察農戶的住房、家電、勞動工具、交通工具、水電路等基礎公共設施,切實解決農戶的真正困難。通過比較本村農牧民的住房條件、收入多少、家庭資產狀況找出真的貧困戶。在建立卡過程中,要積極調動村民的參與度,發揚民主,做到公開透明,把各村貧困對象的識別工作交給同村百姓,讓群眾根據他們的認知識別誰是真正的貧困對象[2]。
第二,加強精準管理,全力部署實施。尼木縣政府要始終把脫貧攻堅工作作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認真貫徹落實上級對于脫貧攻堅的決策部署。因地制宜,根據本村的實際情況不斷調整完善相關的扶貧政策,在各村成立脫貧攻堅指揮處,在區與鄉,鄉與村之間做好工作交接,做到責任到人,專人負責。區級領導要起到帶頭表率作用,各鄉鎮各村之間的領導干部要全力配合,始終保持作戰態勢,做好脫貧攻堅工作。各村委員會要嚴格做到民主評議、摸清事實、公告公示、進行備案一系列流程。對各村貧困農戶負責,嚴格規范脫貧驗收辦法,使各農戶真正做到脫貧致富,杜絕“假脫貧”現象的發生。
(二)加強扶貧工作中多元主體建設
第一,加強對扶貧干部的人文關懷,落實干部駐村政策。要不斷擴大對扶貧工作中專業型人才的招收,提高扶貧人員的工資待遇,加大對扶貧人員的關懷力度,了解扶貧干部在扶貧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增加晉升渠道,使其愿意長時間扎根在貧困地區。要培養出一支有能力,素質過硬的扶貧隊伍,不斷提升扶貧隊伍的執行能力和思想覺悟。駐村的第一書記一定要有擔當、靠得住,這對改變貧困地區的面貌,帶領農戶走上富裕道路十分重要,駐村人選可以是優秀的年輕干部、優秀大學生村干部以及創業致富能手等。也可在當地對年輕人進行培訓,培養一批具有專業技術、能力突出的致富帶頭人,使其發揮示范作用,積極帶動貧困戶致富。駐村干部在深入貧困地區時,要注重“心理”和“身份”的轉變,要改變之前的做派,不斷向農民靠攏,把自己從一個扶貧工作的幫扶者變成一個扶貧過程中的參與者,站在農戶的角度考慮問題,了解農戶的真正需求。
第二,加強對貧困戶的素質培養,提高脫貧主動性。習近平同志強調指出,貧困群眾既是脫貧攻堅的對象,更是脫貧致富的主體。在扶貧工程中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充分調動貧困群眾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貧困群眾樹立主體意識,發揚自力更生精神,激發改變貧困面貌的干勁和決心,靠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3]。貧困戶對未來的生活是否有信心,以及貧困群眾是否過于依賴政府長期幫扶是影響貧困群眾未來能否根本脫貧的重要因素。扶貧工作人員首先要給貧困戶予希望,讓他們明白在國家和政府的幫助下能夠脫離貧困,同時扶貧干部可對貧困戶進行心理疏導咨詢,鼓勵他們真正從心理上脫貧,使他們對未來的生活越來越有信心,越來越有干勁。要讓貧困群眾靠自己的努力過上更好的生活,而不是單純等靠要。精準扶貧政策是為沒有條件脫離貧困的群眾搭建了一個梯子,讓他們可以在政府的幫扶和自己的努力下脫離貧困,而不單單只是依靠政府。貧困群眾是否從內心認為要憑借自己的努力脫離貧困是我國精準扶貧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之一。因此,要不斷發掘貧困村落所具有的優秀傳統文化,建設具有鄉土特色的新農村,不斷豐富精神世界,在物質脫貧的同時達到精神脫貧。貧困治理要善于運用創新機制,不斷激活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自我發展的內在動力,建立良性循環的長效機制。
(三)提高農戶對扶貧的滿意度
第一,提高群眾對于扶貧政策、扶貧干部認可度。群眾對扶貧干部是否滿意是扶貧干部責任心和工作實效的體現,群眾對于扶貧政策的認可度、滿意度是評價扶貧政策是否真正落到實處的重要指標。扶貧干部要真正切實解決村民的貧困問題,找到群眾貧困問題的癥結并予以有效解決是精準扶貧政策的重中之重,也是貧困群眾對扶貧干部是否認可的考量重點。扶貧干部要做到對待貧困群眾親如一家,使貧困群眾內心擁有歸屬感。扶貧干部對貧困群眾的態度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貧困群眾的心理,對貧困群眾是否有信心解決貧困問題有很大影響。扶貧干部在制定扶貧政策時,要盡可能多的照顧到貧困戶的方方面面,真正解決他們的需求,幫助他們擺脫貧困,提高生活質量。
第二,推進基礎設施建設。要辦好民生實事,改善貧困群眾的住房條件,幫助他們建造一個溫馨的家。在道路建設方面,要解決貧困人口通路難的問題,加強對貧困村通村組路建設。在網絡建設方面,要加快各村網絡信號覆蓋建設,做到村村都能聽廣播、看電視。要不斷提升公共服務水平,改善貧困地區子女受教育問題,幫助孩子解決在學校的學費、住宿費、生活費等問題。在醫療衛生方面,完善醫療衛生機構點的設置規劃,完善鄉村兩級醫療體制。要對西藏的高原病、地方病、慢性疾病、傳染病加強防治。并且,要改善貧困戶找工作難的問題,組織貧困戶進行相應的技術培訓,確保貧困家庭至少有一人掌握致富技術,解決他們收入來源單一、收入低的難題。要從根本上解決貧困戶收入來源問題,不單是提供資金支持。
參考文獻:
[1]韓廣富,辛遠.后扶貧時代中國農村兜底保障扶貧:形勢、取向與路徑[J].蘭州學刊,2021(2):147-159.
[2]毛勇,等.大別山區精準扶貧的做法、問題與對策——以舒城縣開展精準扶貧為例[J].中共南寧市委黨校學報,2017,19(3):22-27.
[3]陳政.精準扶貧中貧困農民內生動力問題研究[D].太原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19.
(責任編輯:董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