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瓊瓊


摘要:物理思維是物理最重要的一種思維形式,也是對初中學生來說較高層次的思維。物理抽象思維的活動主要經歷如下過程: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分類比較。本文首先闡述了抽象與概括的概念和統一性,然后分別在基礎知識教學和習題教學兩個方面闡述抽象概括能力的培養策略。
關鍵詞:物理抽象思維;抽象;概括;基礎知識;習題
科學思維作為物理核心素養結構的組成要素之一,也是今后物理教學的重點。對一線教師來說,如何使核心素養落地,成了教學研究的重點工作。物理抽象思維做為初中生物理能力提升的關鍵,自然就擔負起了培養核心素養的基礎。
一、物理基礎知識教學的訓練策略
抽象與概括能力的訓練首先要建立在創設好的物理情景的基礎上,要對物理情境進行多方面的詳細研究,先抽象出物理模型,再通過物理模型概括出結論。
(一)分析物理情境,建構物理模型
中學階段的物理模型有三種:物質模型、狀態模型和過程模型。基礎知識中的物理模型主要是指在將所研究的問題置于一定的物理條件下,突出所研究事物的本質特征。
構建物理模型就是要綜合分析研究對象的每一個物理特征,然后舍棄次要的,抓住主要的。如“牛頓第一定律教學中”,通過分析綜合創設了“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這一實驗情境。模型建構過程如下:
(二)概括模型,得出結論
上述模型,不但要對實驗結論進行概括,得出“運動物體不受力”時的運動特點,還有進一步總結,加上“靜止的物體”不受力是的狀態,最終得出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
(三)運用“基礎知識過關”使學生完全掌握基礎知識
學生要形成物理思維,首先要做到“能解釋”,能解釋現象、事實,能描述過程。基礎知識過關的執行過程是老師先將教學內容中的重點知識制作成“過關清單”,讓學生在課前五分鐘填寫,然后收齊批改發給學生,后再以小組為單位,各組組員在組長處講解各物理量過關,組長在老師處講解過關。
對學生來說,對某一知識是否掌握,就是根據他能否清晰地對同學講出來。也在同學之間形成了“兵教兵”學習模式。據調查,“兵教兵”教學方式的采用率僅有5%,但是學生對知識的記住率高達95%。采用這種方式在強化了課堂教學效果的同時,也鍛煉提升了學生的物理抽象思維的理性表達能力。
由此可見,抽象概括能力的形成是抽象思維訓練最重要的一環節,也是學生物理能力的體現。按照課上“分析物理情境——建構物理模型——概括物理模型”,課下“基礎知識過關”的模式進行訓練。
二、物理習題教學的訓練策略
習題教學抽象與概括能力直接關系著學生的中考、甚至三年后的高考成績,所以,在制作習題教學中抽象與概括能力的訓練模式時,考慮到了學生更長久的思維發展。
(一)概括“習題教學中的抽象概括能力訓練模式”
首先,在習題教學中訓練抽象概括能力時,老師首先要做到“心中有乾坤”,即自己應該整體把握習題中的思維訓練方式,所以,老師要先概括出適合習題的抽象與概括能力訓練模式。
此模式運用時,并非一定要把每一步都做到,但是無論如何,通過分析綜合明確研究對象及其物理特征都是必不可少的。
(二)“習題教學中的抽象概括能力訓練模式”滲透
該模式最難實現的通過抽象、概括建立物理模型或過程解題的過程。通過課堂強行灌輸記憶只對極少數學生適用。但是由于學生成績、教學安排等要求和條件限制,通過做題訓練是短期內能見效的方式,因為解題也是思維形成過程中的一種活動。這一環節需要結合題目,對物理研究對象的每一個物理屬性進行詳細的分析,如物理意義、單位、公式、運動狀態等,找出本質性的要素,再結合題目建立模型。
此模式看起來復雜,實際上運用比較簡單,但學生掌握并非一朝一夕。在形成過程中,學生會不斷在各個環節出現各種錯誤。學生犯錯的過程也是體驗思維抽象的方式之一,我們應該讓學生在“錯”中成長,在“錯”中反思,而不是反復強調要做什么,不應“替代”學生思考。
最后,物理抽象思維作為物理思維的一種重要方式,也作為學生物理核心素養的重要體現,培養過程是長期的,不會隨著學生的畢業停止,也不會隨著本論文撰寫的結束而停止,需要廣大物理教師堅持不懈的努力。我們也定會不忘初心,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