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李子

摘要:混合式教學融合了傳統教學模式和線上教學模式的優勢,為了更好地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應用型技術人才,必須大力推進混合式教學模式。本文以中等職業學校《基礎會計》課程為例,設計和探討與之相適應的混合教學模式,解決當前的教學需求。
關鍵詞:混合式教學;中職會計;基礎會計
一、 混合式教學模式概述
混合學習這個概念最初是由企業在員工培訓過程中提出的,其基本含義是企業員工能夠在不同的工作環境中進行有效的學習,從而提高工作效率,創造更多的個人價值。在信息技術水平飛速發展的今天,這一觀念已經逐步被職業學校所接受,并得到進一步推廣和應用。當下的混合式教學是一種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利用現代計算機技術和資源,優化傳統教學方法,建立多元化評價體系的教學模式。隨著教育信息化改革的逐步推進,混合式教學在現代教學過程中的意義越來越大。
二、中職《基礎會計》課程教學現狀分析
(一) 教學手段比較落后
許多職業學校的會計基礎課程仍以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為基礎,但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逐漸暴露出自身的缺陷。傳統教學法不能滿足當代學生學習的需要,直接影響到學生對知識的吸收以及教師教學的效果。在課堂教學中,有些教師仍然照本宣科,不會過濾課件資源,而是直接使用官方課件。投影儀等多媒體教學設備成為很多教室里的擺設,教師偶爾為了讓學生抄寫筆記和閱讀,便將課件上的內容投影到屏幕。因此,中職《基礎會計》課程中的實操內容會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制約,不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如:開具增值稅發票、登記現金日記賬和編制利潤表等。
(二) 學生缺乏學習的主動性
在中職會計專業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擁有一定的權威性,學生往往缺乏學習的主動性。許多中職會計專業教師缺乏相關的工作經驗,學校也很少有機會對教師進行企業化培訓。隨著教齡的增長,教師的學習能力逐漸下降,接觸到的專業前沿信息也會變少。此外,由于長期受傳統教學法的影響,一些教師不能有效地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師只會根據書本內容講解知識要點,而學生則忙著畫要點、記筆記。因為課堂內容對學生失去了吸引力,所以傳統教學模式很難培養他們獨立學習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 師生之間交流互動少
在中職院校中,由于教師平時對學生要求嚴格,學生見到老師喜歡躲避,導致教師和學生的關系猶如“貓和老鼠”。而且,各學科的任課老師一般需要負責多個班級的教學,工作任務比較多,不可能在課下對每一位學生都進行溝通指導。再者,中職學生往往缺乏自信,性格比較靦腆,平時不好意思與老師交流;有些學生怕被老師批評,所以不敢提問;有些學生基礎較差,不知道從哪兒開始問,于是破罐子破摔。在中職學校的會計專業中,學生不積極主動找老師溝通,這不利于教師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教學工作的開展。
三、中職《基礎會計》課程混合式教學模式流程設計
伴隨著教育部2018年發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我國的教育信息化建設也進入了一個新階段——“教育信息化2.0”,大數據和云計算技術的迅速發展,將對教育整體變革起到重要作用[1]。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中職學生的需要,中職院校發展混合式教學將成為一種不可抵擋的趨勢。《基礎會計》課程是會計學專業中所有課程的入門和基礎,學生對于這門課程的掌握程度直接決定著他們后續的學習情況。基于此點,本文以中等職業學校“基礎會計”課程為例,探討與本課程相適應的混合教學模式,解決當前的教學需求。具體模型如圖1所示。
(一) 課前預習環節設計
在整個教學系統中,課前預習是奠基之石,能為學生后續課程的學習做鋪墊。老師要精心篩選教學內容,科學地根據學生的水平設計教學任務,利用現代化手段進行信息的收集與整合,及時上傳教學資源。例如:錄制錯賬更正三種方法的具體操作視頻,讓學生提前預習并討論,從而更好地提高課堂效率。老師要根據班級整體水平設計相應的練習題,事先了解學生的預習情況,并靈活調整教學內容。例如:考查學生是否明白“收入”與“利得”之間的區別,如果大部分學生能夠分清概念則一帶而過,若大部分學生不明白則在課堂中集中講解。最后,教師可以利用碎片化時間,根據學生在預習過程中產生的問題進行在線交流和解答。在準備階段,學生可以進行自主學習和思考,并對學習內容提出疑問。
(二)課堂教學環節設計
在整個教學系統中,課堂教學是中心環節,決定著教學的質量。教師在利用混合教學模式講解中等職業學校“基礎會計”課程時,需要突出重點和難點,這樣才能提高課堂效率。教師在正式授課前先進行導入,讓學生進行知識點回顧,針對預習環節產生的問題進行集中解答。教師可以通過小組討論和頭腦風暴等方式,組織學生進行分析案例,從而提高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舉例而言,在講授“會計要素”時,可以提前把學習內容上傳到平臺上,讓學生做好相關預習準備。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通過例題的講解,讓學生根據課前所學的內容進行要素分類。最后,教師可以發布課堂測驗習題,讓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以檢測學生的薄弱環節。
(三)課后鞏固環節設計
在整個教學系統中,課后鞏固是整理和回顧所學知識要點的過程。在中職會計教學中,學生作業的相似性較高,課后復習過程的效果也不太理想。所以,我們需要借助現代化教學手段,對復習環節的設計進行改善。通過在線教學平臺,教師可以讓學生在題庫中隨機抽取題目,為每項作業設定時間限制,并鼓勵學生盡快完成作業,避免抄襲現象發生。課堂結束后,教師可將課程重點、難點及課堂總結發布到教學平臺,引導學生分析辯論與思考。教師還可以發布與專業領域相關的拓展資料,這有利于拓寬學生的專業化視野。在復習過程中,學生可以隨時提出疑問,教師在線及時做出回應,提供必要的幫助和指導。
(四)教學評價設計
1、診斷性評價。診斷性評價主要是指教師在學期開始或正式講課前,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的評價。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通常不會對學生進行評估,直接根據自己的教學安排進行授課。但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教師可以通過在線教育平臺對學生預習的數據進行統計和分析,了解學生的總體水平。這樣不但能使學生更加重視預習過程,還能使教師更好地了解班級水平,及時調整課程進度和難度。
2、過程性評價。過程性評價可以劃分為在線評價和線下評價這兩個部分,能有效地反映學生學習的全過程。在傳統的會計課堂教學中,學校一般不會將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的結果納入到學生的評價體系中,所以學生往往不會重視這兩個環節的學習。但在混合教學模式下,學生的預習過程、鞏固過程、課堂表現和單元測試都將被詳細記錄在教學信息系統中,教師可將一定比例轉換為學生的平時成績。這種評價方法強調對學生的綜合評價,既注重學習效果,又注重學習過程。
3、總結性評價。總結性評價是課程結束后對學生是否掌握所學知識的綜合評價。國家教育部頒發的《中等職業學校專業教學標準(試行)財經商貿類》中,關于中職會計專業的教學標準,明確指出教學評價要以“形成日常學業評價為主、期末考試成績為輔的學業評價體系”[2]。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學生最終的成績由三部分所組成:平時表現、線上考試成績和筆試成績。老師可根據實際情況決定其所占比重,利用學生的學習數據和考核成績進行分析,計算出課程總評成績,這有利于進一步完善中職會計專業學業評價體系。
四、混合式教學模式在《基礎會計》課程應用中的優化措施
(一) 提升信息化教學水平,促進教師多元化發展
良好的網絡環境和學習平臺是實施混合教學模式的有力保障。中職教育要建立良好的無線網絡環境,為學生隨時隨地進行學習提供機會。為滿足混合教學現場互動的需要,營造良好的師生互動環境,中職院校需要加大多媒體網絡教室的建設力度。教育信息化需要教師具備多種技能,在深入理解專業基礎知識和行業最新動態的同時,還應具備開發學習資源、操作計算機設備和現代教學設計等能力。新的教學模式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們必須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適應信息化社會的發展。
(二)突出學生主體性地位,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實施混合式教學時,教師必須從課堂的講授者轉變為組織者,學生應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各類教育活動是吸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重要“法寶”,教師可根據教學知識點設計各類教學活動。比如,通過在線平臺設計會計科目分類的游戲。如果能把屏幕中出現的科目歸于所屬的正確會計要素中,便可以獲得相應的分值。全班同學在進行系統學習后一起參與該游戲環節,直觀的設計更容易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混合式教學的游戲環節,不僅能讓學生獲得更多自主學習的空間,還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增強混合式教學互動,促進師生溝通交流
開啟彈幕互動,助力實時反饋。盡管滿屏的彈幕評論會干擾觀眾對內容的注意力,但是彈幕發言功能的操作簡單方便,可以讓學生及時參與課堂,加強師生間的高效互動。教師開展混合式教學時,可以取長補短:根據課程內容和授課進度,靈活設置彈幕窗口開啟的時間,要求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拉近師生間的距離。對于課堂上積極發言的學生可以給予相應的積分獎勵,對于在彈幕中發布與本課程無關內容的學生應給予相應的懲罰措施,這樣才有利于為師生構建一個良好的課堂氛圍。
五、結語
混合式教學模式突破了時空的界限,這也是以后職業教育進行改革和發展方向。中職院校應該加強學校信息化設備的建設,為教師和學生開展混合式教學提供良好環境。“教學有法,教無定法”這句話對混合式教學也是適用的,這意味著沒有一個現成的、放之四海皆準的混合式教學方法可以套用[3]。因此,中職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混合式教學”的重要性,不斷提高自身的信息化素養和教育教學水平,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手段設計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模式,滿足現代化企業對于人才的需求。
參考文獻
[1] 馮曉英, 曹潔婷, 黃洛穎. "互聯網+"時代混合式學習設計的方法策略[J]. 中國遠程教育, 2020(8).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辦公廳.中等職業學校專業教學標準(試行)財經商貿類(第二輯)[Z].204-12-22
[3] 于歆杰. 論混合式教學的六大關系[J]. 中國大學教學, 2019(5):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