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洋
摘要: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普及,家長和學校逐漸意識到對學生開展素質教育的重要性,逐漸提高了體育教育的重視度,對學生開展體育教學有利于對學生進行全面素質教育,學生通過體育鍛煉不僅能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同時還能通過各種各樣的體育活動來滿足學生的日常身心需求,游戲教學法以其獨特的優勢進入了體育課堂,本文從體育游戲在初中體育教學中運用的重要意義出發,提出了相應的具有可行性的運用措施,希望促進體育游戲與體育游戲的完美融合。
關鍵詞:體育游戲;初中體育;應用
隨著新課改的大力實行,眾多的體育教師逐漸開始對體育教學進行創新,體育游戲教學成為了最常見的教學手段之一,在課堂中融入體育游戲對體育教學中有著重要的作用,不僅可以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讓更多的學生都參與到體育鍛煉中來,同時還可以豐富初中體育課堂的內容,活躍課堂氛圍,有利于在充滿趣味的體育課堂中增強自身的身體素質,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將體育游戲引入到體育教學中的重要性
對教學進行創新已成為當代教育工作者的教學重點,對教學方式進行創新才能提高課堂教育的質量,從而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在體育課堂中加入體育游戲,有利于增強學生對體育鍛煉的興趣,讓學生通過大量的體育鍛煉來增強自身的身體素質,促進學生的生長發育;體育游戲的多樣化能促進學生大腦的發育,有利于開發學生的智力,使學生變得更加聰明機智;體育游戲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全班學生都參與到體育課堂中來,在融洽的環境中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質,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
二、體育游戲在初中體育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一)加入生活化的體育游戲
利用體育游戲順利開啟初中體育課堂的關鍵就是加入學生感興趣的體育游戲,只有學生對體育游戲感興趣,學生才能積極的參與到體育課堂中來,從而使體育課堂變得活躍,學生才能在體育課堂中提升自身的身體素質,但是由于初中生處在身心發展的特殊階段,因此體育教師需要從學生身心發展的特征出發,在課堂中加入生活化的體育游戲,從生活出發,這樣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在體育課堂中得到一定的鍛煉,這樣才能提升學生的體育素養。
例如,為了更好的讓學生提高身體各方面的素質,可以對學生進行跑、跳、投……這些體育訓練,體育教師可以在體育課堂中加入丟手絹、丟沙包這些耳熟能詳的生活化的體育游戲,這些簡單的小游戲不僅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也能讓學生在游戲中提高身體的協調性,在游戲中得到體育鍛煉,也能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健康的身體是好好學習的基礎,所以在體育課堂中加入生活化的體育游戲有利于加強體育游戲在體育教學中的應用。
(二)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高效的課堂應該是以學生為主體的,這樣才能讓學生通過課堂的學習收獲到更多的知識,從而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將體育游戲引入到體育教學中,體育教師應該以教材為基礎,在體育課堂上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調動學生的運動激情,這樣才能使課堂氛圍變得活躍,從而提升體育教學的教育質量。在開展體育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分組活動,在每個小組內挑選一名小組長,由小組長帶領學生共同運動,這樣才能打造以學生為主的體育課堂,從而提升學生的體育素養。
例如,教師在講解體操的相關知識的時候,可以從班級中挑選幾名有體操基礎的學生作為小組長,然后讓學生進行分組練習,這樣能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體操訓練中,同時由小組長帶領共同訓練能增加學生對體操的學習熱情,通過合作能培養學生的團體意識和合作意識,從而有利于學生的積極成長。
(三)實施差異性教學
每個學生都是不同的個體,因此體育教師在開展體育活動的時候,需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對學生實施差異性教學,這樣才能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讓學生通過不同的體育活動來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為了進一步促進體育游戲與體育課堂的融合,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喜好,讓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體育運動,然后體育教師可以針對不同的學生群體舉辦小型的比賽,這種比賽型的體育游戲能豐富學生的課堂內容,擴大學生的愛好,從而讓學生擁有全新的課堂體驗。
例如,體育教師在對學生開展球類運動的教學的時候,可以先讓學生自行選擇自己喜歡的球類進行分組活動,然后教師在各個不同的小組內舉辦小型的比賽,最后對取得第一名的小組的成員進行獎勵,通過這種競賽性的體育游戲讓學生領略到體育的魅力,學生也能在比賽中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掌握球類運動的基本動作和要領,這樣才會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結論
體育游戲在初中階段的體育教學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體育游戲與體育課堂的完美結合有助于提高初中生對學習體育的熱情,同時在課堂中加入體育游戲有利于豐富課堂內容,讓學生在不同的體育鍛煉中增強自身的身體素質,在體育鍛煉中能強化學生的體育能力,從而為學生后期的體育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張維增. 淺談體育游戲在初中體育教學中的運用[J]. 田徑,2020(05):14-15.
[2]蔡巧娟. 體育游戲在初中體育教學中的應用[J]. 西部素質教育,2020,6(09):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