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玢
【內容摘要】
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學科核心素養是態度素養、語言素養、人文素養。語言課型要更加重視訓練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通過融學理念下的大量的語言實踐活動來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關鍵詞】 小學語文 ? 融學 ? 語言課型
一、概念理解:融學理念與語言課型
融學課堂分為三種形式:一種是跨學科融合,一種是自學科融合。跨學科融合課堂中會同時涉及到多學科的知識和教學,從而達成學習目標。而自學科融合課堂中雖然只涉及一門學科的教學,但卻融合各種學習方法、學習理念,或與生活相融合,從而使教學過程更加靈動、有趣,從而更好地達成學習目標。
語文課根據教學重點可以分為語言課型、習慣課型、文化課型、思維課型等。講語文課堂進行課型分類進行細化研究,可以更好地突出課堂特點,并為同等類型的課堂提供教學范本。所謂語言課型,教學重點定是學習語言。
葉圣陶在《小學國文教授的諸問題》一文中說:“學童所以需要學國文,和我們所以教學童國文,一方面在磨練情思,進于豐妙;他方面又在練習表現出情思的方法,不至有把捉不住之苦。”其中的“磨練情思”其實就是學生對文本進行理解、感受、賞析,而“練習表現出情思的方法”即是學生學習語言表達的方法并進行語言運用。欣賞語言、運用語言,這也是語言課型課堂上需要達成的最重要的兩點目標。
“融學”可以讓語言學習更加高效。下面筆者以二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祖先的搖籃》一課為例,來闡述。
二、實踐探尋:融學背景下小學語文語言課型的實踐與研究
(一)融合優秀理念,激趣語言
1. 讓學,化被動為主動
教師一定要有讓學的理念,多讓學生發現、質疑,而不要總是老師的引導。如本課在導入課題時讓學生質疑:祖先的搖籃是什么?祖先在搖籃里干什么?發現動賓短語的語言特點時,讓學生通過反復的趣味朗讀,自主發現,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成就感;體會動詞運用的準確生動時,讓學生通過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借助圖片或做做動作演一演,從而自主體驗。在仿說動賓短語的環節,可以給學生更多自主的空間,在看圖仿說、板貼之后,小組再合作互說互學,然后進行成果匯報。
2. 鼓勵,激發孩子語言潛能
課堂上多創造一些展示的機會,展示時要充滿儀式感,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成就感。本節課將學生的2、3小節仿寫加上第1、4小節,變成了一首完整的詩歌,全班齊讀開頭和結尾,兩名學生讀自己的作品,感受到了做小詩人的自豪。另外,對于學生的作品要夸大表揚,表揚語要充滿激情,比如說:“你們都是老師心中的詩人,像李白杜甫一樣!”這樣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創作激情。
仿寫作業單加上星級評價,讓學生仿寫后自己給自己評價打星。可以實現差異化教學,給能干的孩子更多空間和成就感,激發學生挑戰欲,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語言學習的積極性。
3. “一課一得”,語言學習內容更聚焦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一課一得"的理念:在一堂課的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或理解一個問題,或明白一個道理,或掌握一種方法。語言課型的課堂上,語言學習的內容要聚焦,選取一種關鍵的語言形式進行深入學習,才能避免繁瑣的課堂、一把抓的課堂,從而實現語言學習的“一課一得”。
根據單元目標、本課課后習題,我確定了本課的學習重點是動賓短語。在學習動賓短語的過程中隨文識字,通過展開想象:祖先還會在原始森林做哪些事情,讓學生仿說動賓短語,然后再讓學生放照2、3小節說一說、寫一寫。學生在課文學習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學會了動賓短語的運用。
4.統一,語言學習的語境要一致
在同一個語境下學習語言可以讓學生的思維更專注,達到語言訓練是為了更好地理解課文,理解課文是為語言訓練做鋪墊的良性循環。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小學語文教學建議30條》中也建議:“要注意課文內容的內在聯系,防止直接課文或離開課文搞孤立的語言訓練。”本節課上的語言學習都是在祖先在原始森林里自由自在地生活這個語境下展開的。學習“摘野果”、“掏鵲蛋”等詞語時讓學生體會祖先們做這些事情時的動作和感受;訓練“動賓短語”時,讓學生想象祖先還會在原始森林里做什么?從而仿說動賓短語……
(二)融合多樣學習方法,學習語言
1.讀一讀,內化語言
朗讀是學習語言的重要形式,語感的培養很大程度上要在大量、長期的朗讀中實現。在朗讀中發現語言表達的特點,在朗讀中感受語言表達的魅力,在朗讀中內化語言表達的規律。朗讀讓語言學習自然發生。詩歌富有節奏和韻律,尤其要注重朗讀。在課堂上,可以開展多種形式的朗讀:師生合作讀動賓短語,學生發現構詞規律;用自己喜歡的節奏讀動賓短語;拍手齊讀動賓短語;男女生比賽讀好猜測的語氣……學生在一次次朗讀中體會到了學習語言的快樂。
2.演一演,感受語言
低段學生抽象思維發展還不夠完善,喜歡借助形象思維來學習。學習過程中,將抽象難懂的知識融入到形象的學習活動中,學生更容易接受。生動直觀的動作表演會讓孩子更加容易理解所學內容,同時也能最大限度地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習生字 “逮綠蟈蟈”時,讓一名學生表演蟈蟈,一名學生表演逮蟈蟈,逮的人撲,綠蟈蟈逃,逮的人追過去,再撲……歡聲笑語中,學生就理解“逮”的意思是追著捉,要走路,所以是偏旁是走之兒。同時也體會到了作者用動詞能做到不重復,而且非常準確。
3.比一比,賞析語言
對比是一種非常形象直觀的學習方法,通過對比兩種不同的語言,能讓學生更清晰地感受到關鍵詞語、標點的作用。比如為了讓學生發現二、三小節推想式語言的表達特點,我先讓學生先讀二三小節,然后去掉“可曾”等詞語和問號后再讓學生讀。通過比較學生自己就能發現去掉“可曾”等詞語和問號后,語言的意思就發生了改變,從而體會到這些動賓短語的事情是作者的猜想,并不是事實,同時也知道了推想式語言的表達特點,學會了這種表達方法。
(三)融合生活經驗,感知語言
聯系生活,可以拉近語言和學生的距離,讓學生更形象、具體地“觸摸”到語言。“生活中你逗過小松鼠或者看到過逗小松鼠的情景嗎?”學生會馬上聯系到自己的生活經驗,往事歷歷在目,在描述自己的經歷的過程中就記住了“逗”這個生字,明白了“逗”這個動作,體會到了“逗”包含的祖先對小松鼠的喜愛。學習“看蘑菇打傘”這個短語時,借助蘑菇的圖片,聯想到生活中看到的蘑菇,就能夠很容易讓學生體會到語言的形象生動,感受到蘑菇的可愛。
(四)融合課堂練習,實踐語言
部編版教材中,每篇課文后面的課后習題其實就在指引我們找到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設定教學目標的重要而明確的參考,課堂教學中要將課后習題完美地融合期中。為了實現高效課堂,改善學生課業壓力,課堂作業本盡量在課堂上完成,提倡將課堂作業本融入課堂教學,從而達成學練融合的良好狀態。實施過程中,根據課堂需要,將課后習題、課作本練習題進行二次設計,更是錦上添花。
例如本課教學過程中融合了課后練習第三題,并進行了適當的設計。課堂上讓學生充分朗讀、發現特點,然后融入課作本第三題,并進行改善,讓學生進行知識鞏固與拓展。
本課還融入了課作本第六題,并將其改良為一張仿說、仿寫單,讓學生在練習實踐的過程中真正習得語言。
三、反思暢想:融學背景下小學語文學習的后續思考
漢語字典中說,“融”的意思是固體受熱變軟或化為流體,是和諧,是流通,是長遠;是融化、融洽、其樂融融。“紙上得來終覺淺,覺知此事要躬行。”一番實踐后,筆者體會到了融學遠遠不是形式上的跨學科融合、與練習題融合,融學課堂是融合各種教學材料,融合各種教學方式,融合以生為本的理念,讓死的東西活起來,讓生硬的知識靈動起來,讓學生的學習更加主動積極,讓學習和課堂變得自然、鮮活而和諧。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Z].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陶行知·中國教育改造[J]·商務印書館,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