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蓮
摘要:地理學科是兼具文理特性的一門學科,其中不僅包含大量的理論知識需要學生識記,同時還包括很多具有規律性、邏輯性的知識點,主要表現在各種地圖的理解與應用中。在新課改的環境下,初中地理教學相比于以往的傳統教學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由于受應試教育的長期影響,還是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初中地理應該更多地倡導互動式教學,教師在保持良好精神狀態的基礎上要理解、尊重及寬容學生,進而加強師生間的互動。并通過開展激烈的課堂討論和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等方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參與和探究意識,進而提高課堂效率。
關鍵詞:初中地理教學;互動式教學;高效課堂;
實現初中地理教學的互動,不僅需要教師掌握互動課堂的概念和方法,更需要根據教學的內容和學生的情況,將互動教學的內容有機地運用到實際的教學中。并且,教師還要選擇合適的途徑,構建平等的師生關系,以營造開放、民主且和諧的初中地理教學氛圍。
一、初中地理教學互動性課堂的現狀
事實上,在素質教育改革和新課程標準實施之初,互動性課堂的構建就被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手段被一些初中地理教師運用。但是,這種方法的使用效果卻差強人意。究其原因,不僅是由于部分教師對“互動性”的理解以偏概全,簡單地把課堂氛圍的高低作為“互動”的唯一標準,并且由于缺乏相應的技術和理論指導,而對關于課堂互動的形式和內容缺乏把握。
正是這樣的原因,初中地理教學的互動效果在很長時間里表現不佳。這不僅包括教師為了互動而互動,生硬地設計和實施互動內容進行教學,也包括教師忽略了自己的引導作用,僅僅將問題拋出,讓學生憑空思考、閉門造車,甚至有的教師認為在課堂上“一問一答”就是互動目標的完成,造成的結果往往是學生看上去群情激奮、氛圍濃烈,但是實際上并沒有絲毫獨立思考的時間,得不到任何實質性的學習和收獲。
另外,在互動性課堂中,由于教師對學生的互動原則與評價缺乏評判依據,也使學生在傳統的“互動”學習中無法獲得激勵、認可,加上紀律的松散與討論的束縛,進而使教師無法從所謂的“互動”學習中看到成效,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二、初中地理教學互動性課堂的構建
1.根據學生實際學習能力組織互動學習
在設計和實施互動性課堂教學時,教師不僅要考慮教材內容和教學大綱對于知識點的要求,還要充分照顧學生的基礎知識儲備和個人生活經歷。對于初中生而言,很多關于地理的內容并非首次接觸,也許他們在很早之前就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知識和生活經驗。結合這個現狀,此時教師在互動課堂中有側重地進行教學也許會收到更好的效果。如,在教授《大洲和大洋》時,教師可以側重學生自學為主進行互動。通過諸如“世界上有幾個大洲”“世界上的大洋分別叫什么名字”等問題讓學生自主探究課程內容。而對于《地球的自轉與公轉》內容,教師可以通過實踐性互動進行教學。
2.結合學生實際生活進行互動
初中生由于有了一定的人生經驗,因此對于生活也有了一定的知識和閱歷積累。因此,在進行聯系生活的教學時,學生可以利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更好地運用到自己的互動課程之中。舉例而言,在教學《西半球的國家》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聯系自己已有的生活常識與經驗,說出自己對于西半球國家的認識,這不僅包括課本中的美國、巴西,也可以包括加拿大、墨西哥、阿根廷等其他西半球國家。討論和分享的內容可以包括當地的風土人情、人文風俗,也可以包括經濟政治、文化體育、娛樂音樂、語言文字等多個方面,讓學生在相互的知識和經驗分享中獲得更多的積累,在學習到課本知識的同時,還能獲得更多的地理知識,從而增加了閱歷,開闊了思維。
3.不斷創新互動模式
地理作為一門和生活有著密切聯系的課程,在進行教學時教師需要將知識有機地與生活進行結合。互動性課堂的教學也是如此。教師需要通過側重生活中的地理,讓學生感悟到不同區域內的自然氣候與風俗文化的巧妙融合。所以,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進行創新型教學互動的設計和實施,可以讓學生在自主創新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鞏固地理知識。
比如,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互動要求:設計一條貫穿中國東西的暑期游玩線路,該線路從上海出發,一路西行分別至長沙、貴陽、拉薩,并最終抵達烏魯木齊。可以提問學生在游覽的過程中,自然景色、氣候特征、人文風俗、衣食住行有哪些變化,變化的原因是什么?到各個地區游覽時又需要注意怎樣的吃穿、習俗等問題。這樣的互動設計可以讓學生充分體會中國東西人文和自然地理的差異,進而思考差異背后的原因。不僅學習并鞏固了地理知識,也開拓了學生的思維,提高了創造和創新能力,對于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有著重要的作用。
4.選擇開放性的教學內容組織教學
選擇開放性的內容組織教學,實現教與學的有效互動是地理學學科特點和人本主義教學理論決定的。地理環境是由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兩大系統組成,兩大系統內部及子系統之間不斷進行著物質和能量的傳遞和交換,這就導致了地理事物的千變萬化。教師要結合學校實際和學生的需要,充分開發利用校內外的地理課程資源和師生自身的經歷和體驗。羅杰斯在《學習的自由》一書中提到:教材有意義且符合學生目的者才會產生學習。教材是否有意義,不在教材本身,而在學生對教材的知覺(看法)。所學教材能滿足他的好奇心,或者教材符合學生的生活經驗、有助于實現他的生活目的,他自然就樂于學習。另外,學生對來源于身邊的熟悉的教學材料會有安全感,不會有太大的壓力。在沒有陌生的威脅和壓力下,哪怕他們事物的本質不能完全理解,學生普遍樂于參與問題的討論。只要教師再給予適當的引導,他們就可以“跳一跳,便摘得果實”,“生成”新的知識和技能,實現知識的意義建構。總之,充分開發利用開放的教學資源,有利于激發興趣,發展學生的能力,促進教學互動。
總之,課堂互動需要師生雙方通過各種溝通和交流,進行相互之間的多方面交往而實現互動的目的。這需要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性,為學生營造自由、寬松、平等的學習氛圍。通過營造寬松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參與到互動之中,再通過師生之間或學生之間的群策群力、通力合作,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地理水平,提升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童衛.初中地理課堂互動性的構建[J].學園(學者的精神家園),2013(26).
[2]廖炳財.淺談初中地理教學的互動性[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