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化時代的來臨為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銜接提供了相當穩固的物質基礎,同時隨著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家校共育對于小學生個人發展的重要作用,使得信息化背景下的家校共育成為了當今教育界的熱門研究課題。語文這一學科有著非常鮮明的特色以及綜合性,語文學科的學習往往需要長期的實踐和積累,因而其學習的區域不僅僅局限于學校內,還需要家長的監督和引導。所以筆者將以信息化背景下小學語文家校共育為本文研究的重點,結合相應的實際情況對其進行分析,并制定相應有效的策略,以此來促進小學生對于語文學科的學習,同時也希望能夠為其他同行們的教學提供一些有用的借鑒。
關鍵詞:信息化;小學語文;家校共育
引言
互聯網的普及使得我們的社會逐漸網絡化、信息化,人們之間的距離更近了,交流也變得更加頻繁。而在互聯網未出現之前,學校與家長之間主要通過手機作為通訊工具與家長聯系,同時教師們只能利用家長會的形式來與家長們交流學生們的學習情況,因此多數家長往往對于自己孩子的學習情況處于一種模糊的認知狀態,而互聯網則打破了這種局限,但同時它也帶來了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如何通過互聯網完成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統一,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點問題。
一、家校共育的重要性
1.有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人們總是認為教育是學校的工作,而在學校畢業就是接受教育的終點,而筆者認為人們是要終生接受教育的熏陶的。同時人們也忽視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從而最終導致了部分問題學生的出現。在教育的過程中,無論是知識的灌輸,還是品德的培養都是必不可少的,而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結合不僅能夠促進學生們知識學習能力的提升,還能夠促進學生們人格的發展,最終成長為德才兼備的人才,有助于學生個人的全面發展。
2.有助于保證教育的連續性
人們總是將淺顯地將教育的區域歸結為學校,殊不知社會各處都是教育的區域。互聯網的出現使得人們之間的交流更加便利快捷,為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融合提供了基礎。而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融合有助于保證教育的連續性,不讓學生們因為回到家里就放松了對于自己的要求,導致其個人能力的不穩定或是性格的兩面性,從而最終保證了教育的有效性。
3.有助于形成全面的學生評價體系
家校共育的推行能夠促進學校和家長對于學生的了解。在信息傳遞不發達的時期,學校與學生家庭之間的聯系的紐帶僅僅只是家長會以及學生的成績,而這也就造成了學校對于學生評價的不全面,家長對于自己孩子多方面表現的不了解,進而導致了教育方向的錯誤。而家校共育則有利于學校與家長共同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形成更為客觀真實的評價體系,有利于實現學生的全面成長。
二、現階段小學語文家校共育實現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家校之間缺乏有效溝通
首先,家校共育建設面臨的最大的問題是家長與學校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于孩子的影響是終生的。同時學校對于學生的再教育則會修正家庭教育的部分偏差,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成長。但是目前家長與教師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其中一方面的原因在于家長的工作比較忙,無暇顧及孩子的教育問題,因此與教師的溝通次數比較少,另一方面在于學校對于家校共育溝通體系建設的不足,家長只能通過QQ或者微信與教師進行溝通交流,溝通平臺比較單一,導致家校之間的溝通不足,因此家長和學校都應當為了共育的義務而付出自己的努力,為學生的教育而做出改變。
2.家校共育意識不強烈
其次,家校之間的共育意識不夠強烈,部分家長認為學校的任務就是教育學生學習知識,同時修身養性,塑造良好的品格,于是將教育的責任全部推給學校。而學校中有部分教師則認為家長是教育的“外行”,無法承擔真正的教育責任,因此不愿意與家長們探討深層的教育問題。雙方之間的意識隔閡使得他們無法達成共育的共識,因而使得家校共育工作的進一步推進遇到阻礙,因此家長與教師都應當轉變自身固有的思想,促進家校共育的推進,從而使得家校共育能夠早日實現。
3.家校共育的理念單一
最后,在家校共育的過程之中,家長和教師都認為嚴格的教育方式能夠促進學生的進步,因此在學校里教師對于學生的學習要求嚴格,而回到家中學生又要接受父母的嚴厲監督。這種共育的理念固然有它的合理之處,但如果長期堅持這種教育方式則會給學生們帶來強大的心理壓力,甚至導致學生們患上心理疾病,從而使得學生無法進步甚至退步,因此家校之間需要合理統籌規劃,為小學生提供一個寬嚴有度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使得小學生能夠得到正面的鼓勵和引導。
三、在信息化背景下小學語文實現家校共育的策略
1.坦誠相待,積極進行溝通
推進家校共育實現的第一步就是家長與教師達成和解,坦誠相待。家長深切地意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同時愿意抽出時間來與學校配合,而教師也愿意將自己的專業教育知識分享給家長,并且同家長們一起討論學生教育的深層問題。同時學校也應當為家長們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例如加強與相關專業機構的合作、邀請教育專家進入學校演講、開展相關的語文學習經驗方法分享會等等,為家校共育的順利形成提供一定的條件。
2.轉變觀念,提高共育意識
為了推進家校共育的順利進行,家長與教師教育觀念的協調和統一必不可少。家長與教師應當及時交流,這樣使得雙方能夠及時獲取學生們的個人情況,從而對其進行針對性的教育。另外,家校共育是家長與教師雙方努力的結果,因此教師應當聽取家長們的建議,家長也應當對教師的不當教育行為提出質疑,這樣才能使雙方共同進步。例如教師布置相應的課文背誦任務,讓家長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監督和檢查,家長們積極配合,同時教師也要聽取家長們對于教師教學的建議,從而進行合理的語文學習任務安排。
3.大膽實踐,豐富共育方法
目前關于家校共育的方法比較單一,因此需要家長和學校充當“墾荒者”的角色,大膽地進行教學實踐,開發出最為有效的家校共育方法。首先最為重要的是對于家校評價體系的完善,學校應當開發出相應的信息共育評價系統,使得家長和教師能夠及時獲取學生們的發展狀況。其次,學校應當為教師們提供相應的教育創新條件,鼓勵教師進行共育方式的創新,促進新型共育方式的出臺。最后,家長和教師都應當以學生們的健康成長為教育的目標,給予其適度的壓力,同時不吝嗇獎勵和賞識,為學生們的語文學習提供一個良好的共育環境。
四、結語
綜上所述,家校共育對于學生們的學習和成長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其建設具有必要性,同時家校共育的建設之路任重而道遠,家長和教師應當做好相應的心理準備。筆者認為家校共育的建設策略有三個,首先,家長與教師坦誠相待,積極進行溝通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家長意識到家庭教育對于孩子成長的重要性,同時愿意同學校進行配合,為孩子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教師應當敞開心扉,積極與家長進行溝通,傳授教育經驗,推進家校共育的進行;其次,家長與教師應當轉變觀念,提高共育意識,雙方互相指正教育的不足之處,為孩子的健康成長轉變教育觀念,提高共育的有效性;最后,教師應當大膽實踐,豐富共育方法,在此過程之中,學校應當為其提供相應的條件,促使其能夠大膽地進行教學創新,促進新的共育方式的出現。現階段的家校共育因為信息化時代的到來而更加容易實現,但是其中還有許多細節工作還未規劃,而筆者也相信隨著語文教學人才的不斷涌現,將會有更多有效的家校共育方式的出現,家校共育的建設也會因此而更上一層樓。
參考文獻:
[1]許紅琴.思維的發展與提升: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語文教學[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8(11):36-39.
[2]胡燕群.小學語文教學拓展學生思維能力的實踐路徑[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8(25):195-197.
[3]付紅宇.語言積累是學好語文的金鑰匙--“小學生語言積累能力的培養與研究”實驗課題有感[J].教育觀察,2018(18):45-49.
[4]儲俊禮.個性閱讀,彰顯魅力--小學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策略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05):101-102.
[5]段怡如.淺析合作學習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上,2017(9):126-127.
[6]王麗娟.如何打造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教學模式--高效課堂之我見[J].教育革新,2012(9):38-40.
作者簡介:姓名:黃榮強,出生日期:1972年10月,性別:男,籍貫:福建龍海,民族:漢族,學歷:大專,職稱: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單位郵編:363107,單位:福建省漳州臺商投資區沙坂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