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瀾春
摘要: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汽車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當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在此背景下,汽車數量急劇增長,而市場對于汽修專業人才的需求數量和質量也在日漸提升,這也給高職汽修專業教學提出了更深層次的要求。在教學實踐中,高職汽修專業一定要做好學生職業能力培養工作,積極通過教學設計、教學模式與教學體系的革新來提高人才產出質量,從而為學生更好地就業與發展,為汽車行業經濟的穩步提升鋪路搭橋。基于此,本文就職業能力導向下高職汽修專業教學路徑進行了詳細探討,以期能夠給廣大教師同仁提供一些借鑒參考。
關鍵詞:高職;汽修專業;職業能力導向;教學路徑
高職教育旨在培養與社會發展和崗位需求相匹配的高精尖、技能型人才,這也決定了高職汽修專業應當要以職業能力為導向來推進專業教學工作。在教育實踐中,高職院校以及汽修專業教師有必要立足汽車行業發展實情,通過對專業教學方法和教學體系等方面的革新來落實好職業能力教育工作,以此來彰顯職業教育的育人優勢,為社會以及汽車行業提供良好的人才助力,為學生更好地就業和發展保駕護航。
一、革新課程體系,保證育人方向
對于高職汽修專業教學來說,若想落實以職業能力為導向的教學體系就必須要把握好市場需求,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教學效果和育人效果的雙豐收。對此,院校及汽修專業教師應當依托校企合作關系,深入到汽修企業或者4S店當中,對汽修市場以及崗位標準展開精準調研,在此基礎上,在對本專業課程加以優化,將那些與汽修新工藝相脫節的內容進行剔除,把一些市場中的新技術、新工藝等知識引入課程體系當中,以此來提高課程內容的適應性,讓學生能夠學有所用。在此基礎上,汽修專業還應當對課程體系進行深入性的調整,在保證理論課時夠用的同時,有針對性地增加一些關于實踐方面的課時,同時要找到并且處理好理實結合的關鍵課程節點,打造一個立體化的課程教育體系,為學生學以致用能力的提升奠基。
二、引入一體教學,突顯理實結合
專業教師有必要以“一體化”教育思想為核心,來對汽修教學設計、教學模式加以革新,將諸如虛擬仿真、項目教學以及合作探究等多種具有較強一體化性質的教學形式引入課堂,讓教學效果更上層樓。例如,在講授“電控發動機維修”時,教師便可將項目教學引入課堂。首先,教師可展示一段“電控發動機故障排除”的微課,然后結合其所具備的暫停、回放功能,加上自己的言語講述來強化學生的概念、方法與過程認知。然后,教師可本著“異組同質”的教育思路,劃分出多個4-6人的汽修小組,結合起動困難、發動機回火、怠速不穩以及運轉無力等常見故障設計一些“故障排除”任務。在此基礎上,指引各組成員一同分析故障、交換思路、實踐檢查和排除故障。最后,教師可讓各組依次介紹自己的排除成果與過程并結合其中的閃光點與不足點進行針對性講解。通過此舉來強化學生的汽修認知,營造一種在“做中學”以及在“學中做”的氛圍,助力學生協作、實踐以及處理問題等能力的發展。
三、注重校企聯合,促進崗位實踐
眾所周知,校企合作作為職業教育的重要特色,在提高教學有效性、推動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方面作用巨大。因此,高職院校也要積極牽線對接的汽修企業,與他們展開訂單式的育人合作機制。一方面依托雙方合力,對各自的教育優勢資源進行整合,加快搭建與現代汽修行業相接軌的“廠中校”和“校中廠”,通過雙方教師的聯合來實現師資力量互補的目標,從而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技能實踐、技能創新契機,讓他們能夠結合具體的汽修崗位工作來獲得實踐能力、職業素養的有效歷練;另一方面可一同舉辦如“汽修技能大賽”“汽修1+X證書培訓班”等活動,為學生開辟一條個性化的技能實踐、技能創新和證書獲取路徑,這樣不但能落實實踐能力教育目標,而且還能為學生后期的就業與發展奠基,可謂是一舉兩得。
四、構建優師隊伍,提升教育實效
教師是汽修專業教育的領航人,他們自身教育能力以及綜合素質的高低是影響育人效果的關鍵性因素。對此,高職院校首先要通過校企合作來加大專業師傅的引進力度,通過專兼結合的方式來推進師資建設向著先進化、合理化方向發展。其次,要指引教師與汽修技術人員組建專業教研團隊,針對本專業理論以及實踐教學的實情,進行研討,共商有效的教育路徑。同時,借此契機來實現雙方教師在汽修教學技能、教學理念方面的交流與互補,以此來保證教學有效性。再者,要積極為教師創設實崗培訓、在職培訓的契機,豐富其汽修專業知識,提高其專業教育素養,以此來為實踐能力教育目標的落實做好奠基工作。
總之,圍繞實踐能力培養來做好汽修專業教學體系的革新工作是很有必要的。高職院校以及汽修專業教師應當立足市場發展以及學生就業等方面的實際需求,積極運用新的教育思路和方法來加快構建一個指向于實踐能力教育的汽修專業教學新常態,以此來助力學生的就業與發展,為社會培養更多應用型、技能型優秀汽修人才。
參考文獻:
[1]雷聲熙.基于職業能力培養導向的高職汽車教學探析[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1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