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樹琴
摘要:小學是學生心理發展與人格塑成的關鍵時期,在小學教育中,教師應當充分注重對每一名學生心理健康情況的了解、掌握,力求為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穩定的環境。小學班主任作為與學生學習生活聯系最緊密的教師,也是小學德育工作最直接的承擔者,能夠在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中對學生的心理健康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班主任應當積極利用自身的優勢,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質。本文通過闡述小學班主任實施班級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具體列舉了班主任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應用策略。
關鍵詞:小學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討
引言:
近年來,許多與小學生心理健康有關的熱點事件廣泛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激起了人們對深入開展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小學時期是學生心理發展中具有一定特殊性的時期,也是塑造學生健康心理素質的關鍵時期,小學生自我意識形成尚不完備,既對教師與家長充滿依賴,又具有一定的獨立性;既存在一些一時難以改進的幼稚性,又極易受到外界信息與外在環境的影響,這就要求班主任在學生的日常學生生活中不吝努力,對學生發展出健康的心理提供積極的引導作用。
一、班主任開展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優勢
首先,班主任是與學生接觸時間最長、次數最多的教師,班主任可以在學生日常的學習生活中通過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由班主任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另外,班主任經由工作的便利也可以第一時間接觸學生,能夠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與家庭情況,從而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有更深入的掌握,這就有利于班主任基于每一名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因材施教的心理健康培養方案,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其次,班主任相對其他教師,與學生在生活中的接觸面更廣。班主任可以積極利用課上課下的時間、早讀班會時間對學生展開心理健康教育的灌輸,在教學的空間與時間上具有較高的靈活性。
最后,班主任參與學生學習生活的時間較長,這是其他教師所無法比擬的。一般來講,班主任的擔任時間為六年,這就有利于班主任制定更長遠、更具階段性、更具層次性的心理健康教學計劃,針對學生在各個年齡段的特點分層次進行心理健康教學,讓心理健康教育在學生中的實施更系統、更全面。
二、班主任開展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應用措施
(一)發現學生的閃光點,通過激勵增強學生的自信
小學生的心理具有較高的可塑性,因此教師每一次對學生閃光點的表揚、對學生學習、生活的激勵,都能對學生成長出堅強、自信的良好品格與健康的心理素質起到深刻的作用。教師首先應當具有對學生真實關切、欣賞的教育熱忱,其次應當具有一雙能夠發掘學生閃光點的慧眼。對于那些在學習上存在一定欠缺的學困生,教師可以利用一切機會來引導他們發揚自己的長處、悅納自己的短處,走出自卑,在對長處的實踐中體驗到成就感,增強他們的自信;教師也可以依據學生的能力、特長,為學生提供能夠積極展示自己特長的平臺,讓學生在對自己優勢的實踐中體驗成功,同時也獲得其他同學的肯定。
例如,班主任可以針對鼓舞同學的長處,在班級中設置一些獎項,如“進步之星”、“勞動之星”、“藝術之星”、“體育之星”等等,在獎項的設置上要確保多樣化,從而能對學生的各種特長都能照顧到。班主任可以在墻壁上專門利用一塊空間進行這些獎項的展示,從而讓學生們體會到成就感、鼓舞感,能夠培養學生的自信,也能夠讓學生形成欣賞他人、贊美他人的意識。
(二)鼓勵學生積極與他人互動,塑造良好的人際關系氛圍
教師應當對學生之間的人際關系進行一定的引導,促進和諧友愛的人際關系的形成。在學生之間產生矛盾的時候,教師可以積極引導學生寬容、友愛,從而化解矛盾,避免學生形成更深的心理癥結;教師也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保證每一位同學都能親身參與到班級的管理建設中,促進學生之間互相的認同、肯定,從而建立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良好的人際關系氛圍。另外,在學生的學習生活中,難免會遇到競爭,例如學習成績的競爭、課外活動的競爭等。良好的競爭對于學生的各方面能力提升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但過于盲目地注重競爭,有可能在導致人際關系惡化的同時,對學生自身也造成嚴重的壓力負擔,十分不利心理健康。因此,對于那些競爭心理、勝負心理強的學生,班主任可以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積極的競爭意識,在人際相處中更加注重真誠的合作,而不是一味地希望分個輸贏。班主任也要引導學生在競爭中勇敢面對失敗,緩解自己的壓力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耐挫能力。
例如,班主任可以設立班干部流動機制,對于一些職務可以讓學生輪流擔任,從而為學生與他人互動提供機會,也有助于每一位學生在班級事務的參與中,得到其他同學的肯定,對鍛煉學生的能力也有積極的作用;班主任還可以通過設立互助小組的形式,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在進行互助小組的設置時,班主任要切實結合學生的性格特點,例如可以將性格較為開朗、樂觀的學生與性格較為內向、沉默的學生安排在一起,從而讓性格開朗的學生感染內向的同學,讓學生之間“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三)重視德育工作,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正確的價值觀是良好心理健康的基石。班主任應當重視對學生的德育工作,將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品德教育結合起來,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積極的價值追求,加強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讓學生不被信息時代所涌現的負面信息影響,始終保持樂觀、積極、向上。
在具體實施上,首先,班主任要率先垂范,做好榜樣帶頭作用,小學生的模仿能力很強,班主任良好的言行舉止能夠為學生提供學習的對象,從而促進學生思想道德的培養。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要充分尊重每一名學生的人格,在學生需要幫助時第一時間出現,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從而讓學生在班主任的言行舉止的潛移默化下,無形中形成關愛他人、誠實友善等良好品格;其次,班主任在班規的制定上也要注重民主、和諧,可以采用罰表演娛樂節目的形式代替傳統的罰站、罰寫的懲罰,讓學生感受到自己充分被尊重;最后,班主任要切實通過班會等環節,采取如實事評析等的有效方式,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是非觀念,從而不易受到網絡上與社會上的一些不良負面信息的影響,對心理健康產生負面作用,在學生出現思想癥結時,教師要進行細致的勸說、引導,幫助每一名學生走出思想誤區,成為樂觀、積極、向上的青少年。
結語
總體而言,對學生的心理輔導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必須經由深刻的學習、細致的實踐與不斷的總結歸納才能做好的一項工作,作為班主任,應當重視對學生心理需求的了解,重視對學生心理問題的干預,重視對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守護與引導,不斷在實踐中總結經驗,經由多種科學有效的心理健康輔導方法的配合,為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創造良好和諧的一片天地。
參考文獻:
[1]葉懷潮.關注小學生心理健康,從班主任開始[J].新教師,2018:72-73.
[2]李靜.關于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滲透的思考[J].好家長,2019:193-193.
[3]袁媛.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與班主任工作的整合[J].《小學科學:教師》,2016:13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