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措
【摘要】我國的教育事業發展越來越迅速,德育教育也漸漸受到人們的重視,國家也越來越重視對孩子們德育教育的培養。德育思想對小學生有著重大意義,能夠幫助小學生樹立正確的法治觀念和道德觀念,是小學生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關于新形式下小學德育教育的探索,本文做了以下分析:
【關鍵詞】小學德育教育;新形式;傳統文化
引言:新形式下小學德育教育的探索涉及方方面面,例如教師需要將顯性教學手段與隱形相結合、學生需要教師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結合等等。教師幫助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可采用的教學形式也很多樣,不只是書本知識的傳授也可通過講座、談話、活動等形式來達到教學的目的,對小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既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又促進社會文明的進步。
一、明確學生是德育教育的主體
教師在進行德育教育的時候一定要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充分尊重學生的意見,掌握學生的學習心理。在教學的準備階段,教師需要了解學生缺乏的是什么,如果是處在缺乏知識但是想學習的階段,教師的教學重點就是傳授知識,如果學生處在缺乏學習的意識,教師就應該注重學生的心理教育。教師在課堂的時候也需要改變自己的教學模式,教師也應該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積極引導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比如: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思想,不僅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受到語文知識的熏陶,還可以有效地提升自身的個人修養,以先賢為榜樣,樹立好正確的三觀,促進自身的發展。幫助學生們體會在為國為民中的舍生忘死的精神情感;在歌詠山川中去感受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在闡發哲理中學會含蓄穩重等等,這些都會使學生們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不知不覺中也提升其人文素養,也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一舉多得。
二、制定學生可接受的制度和規則
學校和教師是制定規則的領導者,學生是制度和規則的踐行者,因此教師需要了解制定的規則學生是否見接受。國家有法律規定,學校有校規,班級里面也要有班規,學生需要在學校和班級里面養成遵守規則的習慣,他才會有遵守國家法律法規的意識。因此教師需要注重班級規則的頒布情況和學生踐行的實際情況,在制定規則的時候可以和學生進行交流,真正了解到學生的真實想法和感受,教師需要改變以前強硬實施和頒布規則的方式,這樣的教學手段只會讓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反而不利于教師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教師需要采用“軟手段”教學方式,讓學生參與到規則的制定當中,這樣班規的實施效度才會提高。
三、舉辦德育教育活動
教師想讓學生更好的接受德育教育,那么活動就是一個比較簡單的教學手段。在活動進行的時候教師需要做好計劃,避免在進行活動的時候出現雜亂無章的情況。教師的教學手段不止是照本宣科,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知識,讓自己的主觀意識在活動中可以得到踐行,這樣的話他們的印象會更加的深刻,體驗也會更加的真切。例如教師可以舉辦弘揚傳統文化、法律常識我知道等活動,在活動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動手操作,親身體驗,避免枯燥的說教讓學生產生反感心理,比如可以讓同學模擬法庭、模擬調解現場等等。教師在進行活動教學的時候可以發揮家長的作用,讓家長和學生一同參與,幫助學生將思想政治道德意識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四、構建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團體
每個年級學生的發展程度是不同的,因此教師進行德育教育的時候,需要對不同年級分開教育,教育的時候需要教師和學生緊密聯系,教師需要融入班級集體。班級是教師進行授課的單位,前期需要教師對班級學生有充分的了解,了解當前的思想政治道德意識,知道學生缺乏的是什么,例如看看學生是否具有遵守紀律的意識、人格是否健全、是否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等方面可以對學生進行簡單的了解。教師在幫助學生的時候,也要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進的地方,學生都有向師性,因此需要教師做好表率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自己的人格魅力。同時教師也需要幫助學生認識自己,認識到自己的優缺點,學生自己也需要充滿自信,教師可以幫助他們制定目標和計劃,讓學生的學習具有規劃性,教師也需要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幫助他們充實自己的業余生活,使自己的生活更加的豐富多彩。學校也可以設置社團,讓學生在學習之余加入自己喜歡的社團,在社團中學習知識,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顯性環境和隱性環境相結合
學校的教學環境分為兩種,分別是顯性和隱性,這和教師教學過程當中的“軟硬兼施”一樣,讓學生隨時隨地感受德育教育,學校可以通過圖書館學習、德育教育活動等顯性教學手段來幫助學生建立德育意識,也可以通過學校墻面“正能量”的標語幫學生感受德育教育的“潤物細無聲”,教師也可以通過班級活動,愛國主義教育等方式讓學生的德育教育意識更上一層樓。
六、結論
新形式下小學德育教育的探索是一個非常復雜且長期的教育過程,這項教育的目的不是簡簡單單的需要學生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去運用這個知識來實現自身情感的升華。這個教學過程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配合,教師首先需要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有了這個前提,教學工作才會更容易進行,學校也要積極配合教師的教學工作,為教師的教學提供良好的教學環境,輔助教師進行教學,最終促進學生人格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鞏清志.新形勢下的小學德育教育探索[J].華夏教師,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