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堤
摘 要: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是20世紀末興起的基于系統功能語法理論的新興話語分析理論,近20年來,在中外學者的探討與研究下,證實了其對于二語教學構建多模態課堂的重大意義。現代化教育背景下的個性化多模態教學體系勢必對傳統英語口語、聽力、閱讀、寫作、翻譯教學產生重大影響。多模態教學的理念在我國高校英語教學中仍處于初步發展階段,如何構建多層次、多角度的多模態大學英語課堂,相關研究仍是空缺。本文旨在探究現階段大學英語課堂中暴露出的一些問題,從理論體系出發,將技術支持及教學實踐進行交互、融合,初步探索如何構建更加合理高效的大學英語多模態教學模式。
關鍵詞:多模態話語理論;大學英語;教學實踐
多模態話語理論興起于20世紀末,基于系統功能語法而言,單一模態是集規則與規律的符號學系統,而多模態則包含了手勢、姿勢、空間關系學、視覺形象、文本布局、音樂、建筑設計等不同符號現象。傳統語言學認為意義先行,但在多模態意義下,一種文化中的多模態資源可用任何符號、任何層次和任何模式來表達意義。國內學者在對基于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多模態課堂剖析中,從多媒體視覺材料與視覺模態的互動對幼兒的教學成果來看,不僅學習成本與效果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還降低了語言學習的門檻。此外,相關實驗還證明了教師角色在多模態語言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一、關于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的基本概況
多模態話語分析及其應用始于20世紀90年代的多模態話語分析(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以Halliday創立的系統功能語言學為其理論基礎,認為語言文字和其他信息模態,如圖像、聲音、動作、動漫等都屬于社會符號(social semiotic),都是話語交際的有機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意義潛勢(meaning potential),即真實環境交際話語通常由語言與非語言多種模態符號資源組合與互動共同構建話語意義。G.Kress和T.Van? Leeuvan 被公認為是國外研究多模態話語的先驅之一。他們提出多模態的概念,指出多模態是幾種信息符號模態的同時使用,也是人與人、人與機器之間在一些媒介的作用下交流信息的模式。他們深入探討了多模態現象規則地表達意義的現象,并且提出了多模態環境下多元識讀能力的培養設計方案和應用原則。新倫敦小組(New London Group)則將多模態話語分析研究應用到語言教學領域,提出學習通過設計進行(Learning by design)的中心概念,創建多元識讀能力培養模式。另外,T.Royce 也研究了多模態話語中不同模態符號資源的互補性以及在第二語言課堂教學中的協同性。在中國,胡壯麟等學者先后向國內學界介紹和探討了這個新興的研究領域。朱永生從多元識讀能力方面探討了對我國外語教學改革的啟示;張德祿根據系統功能語言學建立了一個多模態話語分析的綜合理論框架,之后將其理論框架與外語教學相結合,進一步探索了多元識讀能力培養模式下的外語教學多模態選擇框架。還有一些學者從具體課程對多模態教學進行了實踐研究,如,顧日國從理論上論及多模態互動的形式,王炤、徐珺和夏蓉則是從外語寫作課程的角度探討了多模態互動教學。國內外學者從不同視角闡述多模態話語分析及其應用,其理論研究體系初見端倪,專門針對多模態外語教學的應用研究也有不少,其中較多關注于基礎英語課堂的多模態教學,主要是從教師使用多模態教學設計的角度來分析研究,具體論及基礎英語教學的多模態互動及其在基礎英語課堂內外互動延續性的研究為數不多。
二、大學英語教學實踐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當前,我國高校大學英語課程更加注重學生對目標語言的綜合應用能力的培養,這就說明除了對基礎語言能力的運用之外,語言之外的文化背景、交際策略、認知情感等也包含在教學任務當中。越來越多的教師樂意嘗試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調動學生對語言學習的積極性。然而隨著多媒體視聽說現代技術手段越來越廣泛地應用于高校教學中,一些問題也逐漸顯露出來。在構建多模態課堂語料庫的過程中,語料庫多模態語料的選擇標準,缺乏相應的既定準則。在現有研究下,研究人員共識使得語料的形式豐富多彩,單一的、未經篩選加工的多媒體語料與課堂教學目標及學生接受程度存在一定矛盾性與距離性。此外,對語料具體內容的分層次篩選缺乏相應的研究,由于大學英語課程強調真實的交際語境,對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要求較高,對英語基礎一般甚至薄弱的學生而言,課堂學習較為吃力。在課堂教學的實踐中,不同學生的英語層次參差不齊,一味追求多模態語料的豐富性容易造成素材學習難度較高,實際上并不適用于所有的高校英語學習者。
三、多模態視角下的大學英語學習的有效性的重要內涵
以學生為主體,提高課堂學習效率與教學質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優化教學,是多模態視角下英語學習有效性的重要內涵。其具體表現為:一是合作備課,師師互動。合作備課是實現課堂有效教學的前提,為教師提供了一個互通信息—擴大視野—提高業務素質的交流渠道。師師互動作為教學的前導性因素,在多模態互動教學中是一個不可或缺的教學環節。合作備課和教師互相聽課、評課是實現師師互動的有效途徑。學校應該積極引導教師合作備課,發揮集體智慧。二是教學相長,師生互動。教育實踐證實,課后交流能讓80%的學生在理解課堂知識的基礎上有個質的飛躍。在課堂教學互動中,教師要創設新穎的學習情境,把握課堂節奏,合理安排時間,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師生互動這一多模態的學習方式在課后的寫作中對提高課堂效率也有著重要的意義。三是合作學習,生生互動。生生互動對于提高教學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也是多模態互動教學中的重要方面。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課堂教學的組織形式也隨之發生了變化。以學生為主體,小組合作學習是生生互動最常見的形式之一。學生間通過劃分小組互相學習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更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四、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在我國高校英語教學中實踐探索
顯而易見,互聯網條件下我國高校大學英語多模態教學模式的實施需要多種技術和資源條件作支撐。互聯網帶來的科技革新,為多模態的實施提供了利于互動的技術手段,豐富的網絡資源為多模態的實施提供了多樣化的教學資源庫,利于感官的有效刺激與語言輸入和輸出。首先,網絡提供了豐富的英語教學資源。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知識庫,互聯網提供了豐富的信息和資料。豐富的資源可以使老師的教學內容和形式變得更加多元化,利于英語課堂教學中多種符號模態的引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英語教學的實景度,同時強調了學生的主體性。其次,在課堂學習中,教師通過對網絡資源的合理選擇,展示多模態的語言信息,結合多媒體技術手段,有效開展師生語言文化的互動。語言信息涵蓋了多種信息符號,例如教師的面部表情、肢體動作、各種音像、視頻等;通過多種語言資料的引入和多媒體手段的運用,強化了多模態符號的刺激與同感,充分調動了學生多感官的積極有效參與,提高了語言習得的效率。同時,多模態教學模式的重要特點是多元互動。在網絡技術的支持下,多模態教學中能有效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以及學生與多媒體互動、學生與網絡的實時互動。各種互動過程中,課堂也變得輕松、活潑、有趣,學生的積極性能被充分調動起來,活躍地參與課堂。
五、結語
總而言之,英語的學習主要在于聽說讀寫譯五方面能力的培養。多模態視角下的我國高校英語學習有利有弊。作為教師,應該認真研究這一教學模式,理解好自己與學生和計算機之間的關系,并在教學中運用進去,打破傳統,充分利用好網絡資源,把握好教學節奏和適度原則,實現最優化。作為學生,應該最大地發揮學習自主性,善于利用老師提供的網絡平臺,使學習過程更加輕松簡單。這些都是需要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調整、改進,需要加強對教師隊伍專業知識和綜合能力素質的培養,創建開放性、多元化、包容性的教學環境,以研促教,以教促學。
參考文獻:
[1]顧曰國.多媒體、多模態學習剖析[J].外語電化教學,2007,(2).
[2] 王純磊.探尋語言模因對英漢語符的解構[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4).
[3]王純磊.泛在大學英語多層次互動學習模式的建構[J].西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4).
[4] 陳琳霞, 何自然.語言模因現象探析 [J]. 外語教學與研究 ,2006(2):108-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