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鑫鑫
摘要:中職語文課堂是開展思政教育活動的主舞臺之一,對學生的職業素養和表達能力而言有著強有力的教育導向作用。要想發揮語文學科的積極作用,對中職學生的道德素質以及行為規范加以培養與塑造,就必須深入挖掘語文學科中蘊含的課程思政教育素材,而今年是建黨100周年,百年黨史是一部堅定理想信念的奮斗史,語文思政課,要把黨史學習教育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結合起來,善用“大思政課”及“建黨百年”契機。把握語文學科及黨教育之間的聯系,讓思政教育、語文學科兩種不同的學科能夠更好地結合,以發揮語文學科的積極作用,更好地開展思政教育工作。
關鍵詞:黨史學習;語文課程;思政教育;職業素養
一、語文思政課的現狀。
語文是中等職業學校必須開展的一門公共基礎課程,對中職學生的個人成長與發展而言意義非常重大。同時,在語文課程中開展思政教育工作不僅能夠端正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更能夠引導學生正視自己的發展方向。但在目前的中職學校中語文教學與思政相結合主要有兩大現狀,呈現兩大極端,要么是沒有認識到語文學科與思政教育之間的關系,要么就是認識到了思政教育與語文教育之間的相輔相成的關系,但卻沒有對這二者之間的關系形成正確且清晰的認識,沒有采取合適的措施在語文教學課堂上開展思政教育。語文課與思政課仍然脫節。
二、影響中職學校語文教學課堂思政教育工作的因素。
基于以上現狀,中職學校在語文教育教學課堂與開展思政教育工作聯系并不緊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過度追求專業發展因素影響。
在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已經不再單單是學歷的要求,更加側重學生的專業能力與職業素養的結合。同時結合職業技能證書的考核,很多中職學生認為自己所需要的知識是專業技能知識,因此忽略了對語文學科以及思政教育內容的學習。
(二)受傳統教育教學模式的影響。
受傳統教育教學模式影響,大多數學生甚至是教師都認為中職語文學科是一門語言研究學科,缺乏對語文學科中思政教育的認識。且在我國傳統的教育模式中,教育者更加注重對知識的傳遞與灌輸,忽略德育的重要性,讓德育工作處于一個尷尬局面,無法有效發揮自身的積極作用去更好地培養學生。
三、以黨史教育為契機促進中職語文教育與思政教育的結合。
今年是建黨100周年,以黨史學習為契機,針對中職的語文教育工作以及思政教育工作都存在的問題,有效的發揮語文教育課程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意義和價值。有關教育工作者必須在革命故事的基礎上進行思政教育工作創新,有效推進語文教育與思政教育的結合。
(一)準確定位思政教育與語文教育。
要想在語文課堂上有效開展思政教育工作,中職學校的教育工作者就必須準確定位語文教育與思政教育的教學目標,在正確的教學目標指引下進行后續的教學工作。就語文學而言,其教學目的有兩方面。一方面是在開展語文教育工作中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的文學知識,提高學生的文學水平。另一方面則是要發揮語文教育的重要性來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完善學生的綜合素質。就思政教育而言,思政教育的重點在于對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引導,它強調對學生行為選擇、思想觀念的約束,注重培養學生的道德素養。
因此,中職學校教育工作者在推進思政教育與語文教育相結合的過程中要注意把握二者的教育目標,以有效地將思政教育融入語文教學課堂中。
同時教育要認識到語文教育中蘊含的思政教育素材,既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知識,又要通過拓展教學的方式,選取一些思想政治性觀點較強的文章來實施教學,以確保在語文教學中能夠實現“潤物細無聲”的教學目的。
(二)立足課堂講黨史,講好中國故事。
立足語文課堂講黨史,結合黨史學習教育、深入推進課程思政的一個重要創新點。在語文課堂上,以“每日一個革命故事”為題,將語文表達與思政緊密結合,重點講解了語文課中語言表能應用能力的方法和技巧,旨在引導學生秉持我黨優秀革命傳統的精神利用語言表達知識傳播中國聲音與中國理念。通過對本門課程的學習,極大提升了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同時結合課后學黨史紅色讀書會活動,幫助學生領會黨作為百年大黨的為民情懷和為富國強國作出的重大貢獻。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中職教育工作者在開展思政教育工作時不能“按部就班”進行,必須要對其進行創新,要與當前政治緊密結合。把握語文學科在思政教育中的積極作用,認識到語文學科并不是一門簡單的語言學習課程,而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正確樹立的一個平臺,對繼承和發揚優秀革命傳統的一個媒介,在把握語文學科與思政教育之間的聯系基礎上,從多方面促進中職語文教育與思政教育工作的更好開展。
參考文獻:
[1]鄭益,張年.習近平關于黨史國史重要論述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研究[J].大慶社會科學,2019(10).
[2]許冕.結合思政教育探究大學生語文教學中的德育[J].山西青年,2020.
[3]宓小香.新形勢下高職語文課程中的思政教育策略探究[J]. 南國博覽學術研究會,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