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晉 董亞君 于浩
摘? 要:大思政格局建設為高校素質教育帶來了歷史性機遇。本文通過分析高校素質教育發展現狀,發現高校素質教育在理論認知上需要深化、頂層設計層面需要系統化、素質教育的內容和體系需要協調統一。大思政與素質教育思想都具有中國特色,教育目標上具有一致性,都使用相同的教育載體,因此在大思政格局下建設一體化素質教育是可行的。要想構建大思政格局下一體化素質教育新模式,應構建一體化的人才培養目標、一體化人才培養方案、一體化素質教育項目體系、一體化素質教育管理平臺,實現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全面協調發展。
關鍵詞:大思政;一體化;素質教育模式
中圖分類號:G71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1)21-0024-03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1]。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的召開,為高校“大思政”格局建設提出了的新方向、新要求。然而,在實際工作中高校素質教育經常面臨“地位邊緣化、目標模糊化、內容分割化”的困境[2]。在大思政格局下,探索構建一體化素質教育新模式為高校素質教育的改革創新提供了有益參考。
一、高校素質教育的發展現狀
(一)高校素質教育的理論認知需要進一步深化
素質教育作為一種系統性教育思想,從提出到逐步被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界接受并開展理論研究、實踐探索,已有三十余年,在理論研究方面已有豐富的研究成果,但仍未形成統一的理論體系。首先,各高校對素質教育思想的定位沒有形成統一認識;其次,各高校對素質的概念、內涵和外延的研究尚未達成共識;最后,各高校對素質教育目標有不同的認知。在高等教育領域,由于高校定位不同、特點不同、各自對素質教育的理解,不同也導致素質教育的目標也不一致。
(二)高校素質教育的頂層設計需要協調統一
素質教育的特點是一體化、專業化的協調統一。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就是在頂層設計上要將專業教育、思想教育、素質教育等人才培養內容共同考慮,并體現在人才培養方案以及具體的教育教學過程當中,要想保證素質教育取得好的效果,必須在頂層進行系統的一體化設計。目前高校素質教育大多停留在學生工作層面,具體由學生處、團委等群團組織實施,在教學層面主要從人文素質教育的角度出發,設置人文類通識教育課程,即以所謂通識教育形式呈現。由于缺乏統一設計,因此在實際運行中表現為各自為戰、各說各話,不僅不能形成合力,甚至會相互沖突。
(三)高校素質教育的內容需要協調統一
高校素質教育最初是以人文素質教育為主,隨著社會發展對人才要求的不斷變化,素質教育的內容不斷豐富。近幾年,高校比較關注創新素質、信息素質的培養。素質教育的魅力在于,隨著時代的發展其內容和內涵也會不斷地發展和豐富,國家層面也會對素質教育做出總體要求,如思想政治素質等具有共性、需要協調統一的內容;學校層面,則應根據本校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對一些共性的素質提出統一要求。
二、大思政格局下建設一體化素質教育的可行性
(一)大思政與素質教育都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
大思政是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發展,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素質教育發起于基礎教育,并以人文素質教育為切入點在高校迅速發展,主要針對我國高等教育因承襲蘇聯教學體制造成的專業分工過細、人文素養不足的問題。隨著素質教育理論和實踐的發展,素質教育內涵和外延不斷豐富。大思政和素質教育兩者發源成長于一片土地,從不同的角度切入,最后殊途同歸于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二)大思政理念與素質教育思想目標一致
大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擴展和深化,其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最終要解決“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素質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素質教育實施的過程就是育人的過程。大思政與素質教育的目的都是要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兩者在教育目標上具有一致性。政治性是大思政的基本屬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階級、政黨、社會群體遵循人們思想品德形成發展規律,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一定階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3]。素質教育也是要解決“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只是更加側重于學生身體素質、心理素質、政治思想素質、專業素質的全面協調發展。
(三)大思政與素質教育有相同的教育載體
大思政是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發展,著重解決思想政治課作為主渠道與育人其他環節協調不足,導致思想政治教育針對性、實效性不強的問題。大思政就是從頂層設計入手,注重育人環節的系統設計、全面參與、相互滲透、相互支撐、注重實效,強調全局性、系統性、協同性、實效性。素質教育強調通過育人過程的全面參與、育人環節的內容覆蓋,實現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全面發展。大思政和素質教育應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要求課堂主渠道和第二課堂、社會實踐輔渠道相互配合,協調發展,形成合力。
三、構建大思政格局下一體化素質教育模式
(一)構建一體化素質教育培養目標
本研究通過對廣泛的利益相關者的調研分析,總結出人才培養的8個一級能力指標:技術知識與推理能力、開放式思維與創新、個人職業能力、溝通表達與團隊合作、態度與習慣、責任感、價值觀、實踐。在以上八個能力指標中,有六個指標與素質教育直接相關。高校將這六個一級指標進一步細化為二級和三級指標,把這些指標對應到每個專業的素質教育培養目標,并進一步落實到每一個素質教育項目和素質教育活動中,從而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素質教育在培養目標層面的一體化設計。
(二)構建一體化素質教育培養方案
高校思政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必須聚焦學生的成長成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4]。素質教育長期存在的痛點是無法融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導致素質教育游離于人才培養的主渠道之外,甚至相互沖突、顧此失彼。構建一體化素質教育培養方案就是要在設計人才培養方案的過程中把素質教育的內容考慮進去,把素質教育作為人才培養方案的一部分,作為達成人才培養目標的一個重要載體和環節。第一,高校要始終把立德樹人作為人才培養方案制定的指導思想和根本任務,要把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人才培養方案;第二,人才培養方案中要包含素質教育項目的具體內容以及通過這些素質教育項目的實施要達到的人才培養目標;第三,要將課上主渠道擴展到課下,課上與課下、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系統設計、緊密銜接,將第二課堂的項目成績納入第一課堂課程成績考核內容,使第二課堂的任務有學分、有考核、有評價。
(三)構建一體化素質教育項目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用科學理論培養人,重視思政課的實踐性,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教育引導學生立鴻鵠志,做奮斗者”“要堅持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注重啟發性教育,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思考問題,在不斷啟發中讓學生水到渠成得出結論”[5]。素質教育項目是按照分解后的素質教育目標對傳統的校園文化活動和第二課堂活動進行甄選、改造、創新,成為人才培養課程體系的一部分,納入人才培養體系和學分體系,賦予一定的素質教育學分,學生必須完成規定的素質教育項目,獲得規定的素質教育學分才能達到畢業要求順利畢業。因此,素質教育項目與傳統的校園文化活動有著本質的區別,一是素質教育項目的設計有明確的目標、設計框架規范、學分要求、組織角色分工、考核辦法;二是素質教育項目是人才培養方案的一部分,需要完成項目獲得學分才能畢業;三是素質教育項目有評價機制,評估項目完成后學生在能力指標上的達成度。
(四)構建一體化素質教育管理平臺
對學生參與素質教育活動過程的記錄、考核與評價是落實素質教育的難點,必須通過數字化、信息化手段予以解決,高校應關注以下方面:一是對素質教育項目實施的過程進行記錄留痕;二是對素質教育項目的實施效果進行考核與評價;三是將素質教育項目的結果轉化為素質教育學分進行記載;四是針對學生個人參加素質教育的數據,繪制學生個人的素質畫像和素質成長軌跡;五是利用管理后臺的大數據對學生整體或特定群體進行特定分析;六是通過學生群體大數據的分析為素質教育迭代升級提供必要的數據支持,從而實現對學生的精準教育、精準管理和精準服務,提升素質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參考文獻:
[1] 人民網. 權威發布:十九大報告全文[EB/OL]. (2018-03-13). http://sh.people.com.cn/n2/2018/0313/c134768-3133 8145.html.
[2] 丁英平,陳霞. 高校素質教育面臨的困境與發展突破之路[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12):86-87+93.
[3] 張耀燦,鄭永廷. 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4] 林媛媛,馬旭,呂金澤. 高校“大思政”教育生態的基本要素與結構功能研究[J]. 黑龍江高教研究,2020(07):135-139.
[5] 人民網.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 (2019-08-01). 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9/0801/c40531-31268496.html.
(責任編輯:莫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