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明 孫后軍 陳晨
摘? 要:本文以大學貧困生群體考研動機和影響因素為研究對象,以江蘇大學貧困生群體為分析樣本,通過調研學校學生資助管理中心掌握翔實數據,展開對江蘇大學貧困生群體的問卷調查和現場訪談,將獲得的各項數據進行科學的統計和嚴密的歸納論證,指出當前大學貧困生群體的考研動機,并就各影響因素進行深入分析。了解大學貧困生群體的考研動機及影響因素,從中發現存在的問題,對問題進行分析,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有助于大學貧困生群體更加理性地對待考研,從而端正學習態度,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學習觀,并針對人生做出科學合理的規劃。
關鍵詞:貧困生群體;實證分析;考研動機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1)21-0127-04
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中國的高等教育已經由過去的精英教育轉變為大眾化教育,社會進步與經濟發展不僅對人才的需求日趨多元化,也對人才培養結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社會化帶來的大規模招生使得學歷迅速貶值,高校畢業生不再是市場的“香餑餑”。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和日趨嚴峻的就業形勢,當下國內研究生市場仍處于蓬勃發展階段,國內就業市場壓力較大,使得越來越多的應屆大學生選擇考研之路。大學生考研成為一個時尚的社會潮流和熱門的社會話題。據統計,碩士研究生報名人數屢創新高,2020年達到341萬人,再創歷史新高。中國考研的報考人數由1994年的11.4萬人增加到2020年的341萬人,錄取人數由1994年的4.2萬人增加到2020年的99.4萬人,錄取比例由1994年的2.7:1增加到2020年的2.9:1[1]。絕大多數選擇考研的大學生其初衷目的在于通過考研來得到自己理想工作,并以此為契機創造更好的職業前程,但現實是高學歷與高收入、優質的生活并無直接關聯。
基于此,理性分析當前大學生的考研動機及影響因素顯得尤為必要。為此,本研究選擇了一個特殊樣本——大學貧困生群體考研動機及影響因素作為課題研究對象,通過對大學貧困生群體考研心理和外在印象因素研究,真正掌握他們考研的心理動機,由此更利于他們將來在社會上的職業發展,幫助他們建立科學的學習價值觀,提高他們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本著知情同意、自愿參與的原則,本研究對江蘇大學的在校大學生進行抽樣調查,貧困生141人,非貧困生334人。調查對象以大三學生和大二學生為主,還包括部分大四學生以及大一的同學。本次調研采用問卷調查法,以紙質問卷和網上問卷的形式,對投放的500份調查問卷進行回收后整理出了475份有效問卷,有效回收率為95%。通過收集匯總調研問卷,并錄入計算機系統進行數據歸納分析,統計軟件為問卷星。
一、大學貧困生群體考研動機及影響因素的分析
(一)個人的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的共同作用
內在動機是追求自我實現和求知進取。隨著社會的發展,市場對人才的需求標準越來越高。為了適應市場的需求,許多大學貧困生不得不選擇考研來滿足市場的需要。實現自我價值也是考研學生們追求的一個目標。調查數據顯示,大學貧困生更希望通過考研提高自身學識水平和專業技能,從而獲得社會認可實現自我價值。他們著眼于自身素質的提高和出于對社會的責任感,期待通過研究學生學習過程提高自身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他們希望自己成為復合型人才,以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他們認為考研是實現自我價值和社會發展需求的重要途徑,也符合國家培養更高學歷研究生的基本政策[2]。
外在動機是渴望進入名校和到大城市學習發展。在貧困生考研的學生中,許多是因為向往名校才選擇考研,或者想通過考研到經濟發達的大城市發展。這類學生本有資本進入名校就讀,然而由于高考失利,考研是證明自己實力的又一途徑。因為經濟發達的地區擁有的發展機會、生活工作環境、工作待遇和社會福利是內地一些二三線城市無法相比的,考研者多數希望自己有較好的發展,尤其是對于那類理想到大城市發展的學子而言,考研成了一個重要途徑。
(二)學校的高度重視和良好的考研氛圍的影響
通過統計調查數據不難發現,學校的性質、專業滿意度、班級考研人數以及學校對考研是否重視,直接決定了貧困大學生是否參與考研。其次,相對于重點高校而言,普通高校畢業生參加考研的意愿也較大。普通高校學生畢業后的就業市場相對較窄,就業壓力大。當下國內大學本科畢業生就業難問題日漸突出,教育部及人力資源部等相關部門已經開始關注這一社會焦點。依據相關要求,畢業生參加研究生考試期間應納入社會就業序列,學生考試也從側面反映了學校的教學水準。由此,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積極致力于研究生培養計劃,他們認為讓更多的大學生考研符合學生需求,也給學校帶來相當的資本利益。他們不斷設法引導學生進行考研并給予優惠政策宣傳,使很多應屆大學生從心里產生了考研動機和傾向。許多大學貧困生選擇考研的初衷并非自身意愿,而是高效的心理引導。再者,學校在宣傳考研政策的同時,也在設法創造更多的有利條件。很多學校招錄專業的考研教師進行培訓,打造干凈整潔的教室環境,設法設立各種考研獎學制度,以及開展考研經驗交流活動等,從心理上使學生不自覺地產生了考研動機。這說明學校對學生考研越支持,學校考研氛圍越好,大學生選擇考研的可能性越大[3]。
(三)父母的期望和積極支持
在家庭因素中,家長職業和學歷高低對大學貧困生考研決定影響較小;而家庭經濟條件和家長態度對學生選擇考研的決定影響較大。父母對學生的督促與期望越大,越是支持學生考研,學生選擇考研的可能性就越大。學生在面對是否選擇考研的問題時,父母的態度也起決定性作用。我國家庭傳統教育中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思想觀念根深蒂固,特別在今天獨生子女家庭較為普遍的背景下,家長最關心是大學生的學習成績。他們有的為了孩子的未來,使孩子從小就有某方面的知識、技能,自己省吃儉用,不惜重金為孩子擇校聘師,自己吃盡了辛苦,包攬孩子的一切,認為只有這樣的智力投資和感情投資,才能使孩子將來才有出息,為父母爭光,為家庭添彩。其實,這是家庭教育內容的本末倒置和家庭角色的錯位。在此種思想支配下,高學歷就成為孩子成才與否的一個重要標準。除此之外,當今社會經濟快速發展急需各種高素質人才,如何鑒別和選擇高素質人才,在當前巨大需求和緊迫時間的限制下,因而以各種學歷標準招聘錄用人才成了社會的普遍規則。調查數據顯示,在60.05%貧困生考研的學生中,許多學生之所以選擇考研是因為父母的督促,是來自家庭的壓力[4]。
(四)國家政策給予強力支持
研究生教育代表著我國人才培養的基本方針,擔負著社會主義創新人才高素質人才培養的重任,還是增強我國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關鍵途徑。隨著改革不斷深入,我國在研究生教育體制關注度方面不斷提高,每年國內研究生招生規模與日俱增。研究生的獎助政策體系不斷完善。財政部、教育部以及發改委等在2013年共同發布《關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機制的意見》(簡稱《意見》),在2013年7月財政部和教育部相繼印發了《研究生國家助學金管理暫行辦法》以及《研究生學業獎學金管理暫行辦法》,在該文件中提出,國家教育主管部門建立助學會制度,對于參加考研的大學生將給予每生6000元補助標準。《意見》除了提到“助學金”等相關獎勵政策外,還提出有關研究生教育財政撥款、研究生教育投入機制、建立研究生收費體系等其他具體實施內容。在《意見》報告中提到了“完善研究生獎助政策體系”這一說法,其具體實踐方案就是通過設立“助學金”和“獎學金”的方法鼓勵學生。與此同時,政府還提出了其他的鼓勵教學意見,如“加大研究生助教”“加大獎助經費投入”“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完善研究生國家助學貸款政策”等其他措施。從國家政策分析而言,《意見》和《辦法》兩個報告內容中均對研究生就學期間的“費用”政策加以解釋,這都屬于利好政策。尤其是《辦法》中具體要求更是推動了此舉措的落地[5]。以上種種,使人們切實體會到政府對于研究生教育培養的制度利好和優惠,也鼓勵了更多的學生參與到研究生學習中去。調查數據顯示,許多大學貧困生選擇考研是因為國家的優惠政策。
二、大學貧困生群體考研動機及影響因素的實證與對策思考
(一)就學校方面來說,特別是高等學校,要深化人才培養模式與理念的改革
通過實踐調研分析可知,大學貧困生群體面臨著巨大的擇業和就業壓力,使得他們多數人選擇考研來逃避現實。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源在于高校人才培養機制的不科學。當下國內各高校都處于考研熱潮,但以培養全面人才為目的的學校需切實關注社會經濟發展規律,制定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計劃,使得其人才培養能夠與社會需求有機結合。學校教學要善于改革創新機制,提升人才培養理念,注重自身素質能力的全面發展,增強學生就業市場競爭力;提高大學貧困生群體自身職業規劃能力,培養他們立足自身選擇社會職業的思想。學校還要起到對學生就業升學給予幫扶支持,樹立靈活就業、自我創業等多元化的就業思想意識。學科設置需以市場需求為引導,綜合考慮自身辦學特征,不應盲目追隨和模仿。
(二)就社會上的用人單位而言,應立足實際開展人才引入工作
當下,國內很多企業在招錄新人時存在虛榮、攀比的心理,無法切實根據企業工作需求研判人才,造成人才和崗位不匹或浪費現象。用人單位要秉持客觀合理的人才理念,文憑只能代表一個人掌握知識水平的高低,但并不能直接反映其工作和社交處事能力,現實中高文憑低能力的人也不在少數。其次,用人單位在擇人標準方面也要堅持“務實、理性”基本思想,摒棄傳統的“重學歷、輕能力”等錯誤思想。
(三)就家庭方面來說,家長應對孩子興趣愛好給予時刻關注,做好引導支持工作
學生家長應樹立科學的育子觀念,不要盲目給孩子施加壓力,特別是對于大學貧困生群體要給予更多的理解和疏導。家長不要代替孩子規劃人生發展,應注重提升他們的自立能力,尊重他們選擇和決定。其次,對于已選擇考研的學生在選擇學校時要科學研判和合理引導。固然家長和學生都期待自己能考取名校就讀,然而每個學生能力存在差異,并不一定考上名校才是唯一出路。家長和學生應認清實情,科學規劃,杜絕盲從偏信,在考校就讀方面建立明智的觀念。家長要善于對孩子進行心理疏導,使其認清自身學習中存在的優勢和不足之處,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他們的考研壓力,幫助他們用理性的眼光來審視個人的價值選擇,引導他們做出正確、合理的選擇,實現其價值選擇的科學化、長遠化,推動他們的健康成長與成才以及個人的科學發展。
(四)就大學生個人來說,做出科學合理的職業生涯規劃十分重要
大學貧困生群體應做出合理的職業生涯規劃,明確自己人生的目標。考研是人生規劃的一個部分,但并不是人生的最終目標,只是實現人生目標的一種方式。大學貧困生群體應樹立科學的職業發展規劃觀,在就業選擇方面要善于多角度考慮問題,不能有不找工作就考研的局限思維。例如畢業生可以立足社會發展需要,選擇自主創業途徑,不僅為自己拓展一種新的職業方式,為社會經濟發展貢獻自身力量。很多貧困的大學生選擇考研的初衷并不單是為了增長學識,其中大部分人考研只是逃避現實不想面對就業壓力而已。這是一種極不理性的做法。考研并不能真正實現成功目標,更不能解決未來工作的實際問題,學生要切實根據自身實情選擇最優道路。既不盲從偏信,又要腳踏實,保持清醒頭腦,設法依靠自身專業技能和實力做好職業前景規劃。大學貧困生群體在校期間應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利用假期和休息時間多做兼職和實習,這不僅能夠積累社會經驗還能縮短自己的社會適應期,也可以使其明確學習目標,激發學習興趣。貧困大學生作為社會中的一個群體,要深入地了解社會,認識自己的社會角色,有效地結合社會、學校、家庭,不斷有效地培養、提高自己的能力,盡量避免自己出現從眾心理。
三、結語
隨著市場就業環境持續演變,大學生就業壓力也在不斷增加,很多應屆畢業生傾向于選擇將考研列入人生職業規劃之中。通過本次調查,對大學貧困生群體考研動機和影響因素進行數據統計和結果分析,調查發現,自我實現、求知進取、向往名校、個人發展需要是大學生貧困生群體考研的內在動機,而父母期望、就業壓力、群體效應、國家政策和學校的支持則是大學貧困生考研的外在動機。個人自身因素、學校性質、家庭條件、當地就業環境、考研人數等每一項因素都成為大學貧困生選擇考研的決定條件。然而,政府主管機關、學校、學生家長等各方對于考研和就業兩者選擇應持理性的認知態度。希望通過此次調查能夠了解他們的考研動機及影響因素,從中發現存在的問題,并對問題進行分析,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對大學貧困生選擇考研和就業提供良好參考,有助于大學貧困生更加理性地看待考研,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學習觀,從而端正學習態度,做出合理的人生規劃。
參考文獻:
[1] 中國考研網. 歷年全國考研報考人數與錄取人數統計(1994—2020)[EB/OL]. (2019-11-21). http://www.chinakao yan.com/info/article/id/77817.shtml.
[2] 呂健露,莊郁馨. 大學生考研動機分析[J]. 今日中國論壇,2013(09):85-86.
[3] 劉天軍. 大學生考研動機及影響因素研究——基于陜西省6所高校抽樣調查的實證分析[J]. 高等財經教育研究,2013(04):71-75.
[4] 周燁. 當代大學生考研動機因素結構分析[J]. 科協論壇(下半月),2011(11):170-171.
[5] 中國研究生招生信息網. 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關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機制的意見[EB/OL]. (2013- 03-04). http://yz.chsi.com.cn.html.
(薦稿人:余江舟,安慶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鄒宇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