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長期以來,大運河(滄州段)孕育了豐富的文化藝術資源。在互聯網技術迅速發展的當下,需要充分利用數字化保護手段,拓寬當地文化藝術資源傳承渠道,全面做好保護工作。但是從當前保護現狀來看,還存在一定局限,制約著保護及傳承的效果。因此,本文針對大運河(滄州段)文化藝術資源的發展現狀,從數字化視角探討如何實現對滄州大運河文化藝術資源的傳承和發展。
【關鍵詞】大運河(滄州段);文化藝術資源;數字化保護;傳承
【中圖分類號】J0?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15-0070-02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0年滄州市科技計劃自籌經費軟科學研究項目“大運河(滄州段)文化藝術資源的數字化保護及傳承研究”下的文章,項目編號:204206029。
在數字化技術的推動下,文化藝術與數字科技在創新結合上迎來新機遇,借助數字技術對傳統文化藝術資源進行保護,能夠更好地為傳播文化藝術提供有效支撐。近些年來,我國不斷推動文化藝術資源保護的力度,并出臺了一系列的保護措施和規定,充分利用數字化技術,對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全面的記錄與保護,建立數字化檔案和數據庫,豐富保護的手段和形式。大運河(滄州段)文化藝術資源有著自身獨特的價值,為了實現其更好的發展,主要就如何實現數字化保護與傳承展開論述,并提出針對性的解決措施和建議。
一、大運河(滄州段)文化藝術資源保護與傳承現狀
大運河(滄州段)文化藝術資源十分豐富,在政府的支持下,從2017年開始,滄州市針對傳統非遺文化資源進行了調查和保護工作,這對文化藝術資源的保護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從目前來看,滄州地區針對文化藝術資源保護采取了以下幾種措施。
第一,進行全面的普查與保護。針對大運河(滄州段)文化藝術資源,全面做好考古、挖掘工作,建立非遺名錄檔案,結合重點的保護對象,采取針對性的保護措施,對破壞的文化遺址和文物進行修復。對大運河(滄州段)生態保護線進行嚴格的測定與保護,重點做好土地資源和水資源的管理,做好沿線生態保護。
第二,制定明確的保護標準。滄州地區始終以堅持做好大運河文化為宗旨,不斷提升旅游格局,實現產業融合與創新,推動燕趙文化旅游長廊建設,提升文化自信。結合自身的文化形象,找準市場定位,明確發展功能,最大限度展示當地特色傳統文化藝術資源。通過中長期的規劃,樹立大運河文旅品牌的目標,積極打造大運河文化展示帶,推動區域協同發展。
第三,助推文旅融合,大力推進特色文化項目。滄州地區不斷優化當前文化產業結構,積極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區,為游客提供不同的文化旅游體驗,實現區域的文化旅游融合,不斷創造更多的旅游經濟價值,助力當地社會經濟發展。
第四,推動智慧旅游建設。滄州地區依托京津冀一體化格局和雄安新區建設的優勢,構建大運河智慧旅游體系,提升旅游行業發展的智慧管理和智慧運營水平,結合自身特色文化,打造文化旅游品牌,樹立良好的文化形象,提升內在的競爭力,規劃旅游精品路線,舉辦豐富多彩的文藝活動,做好對外宣傳與推廣。
隨著互聯網信息化技術的發展,數字化信息的獲取與處理技術的發展為這一地區文化藝術資源的保護與傳承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徑,為游客和客戶提供新的文化體驗。因此,大運河(滄州段)在進行文化藝術資源開發和保護過程中,需要融入更多創新的理念,建立特色IP資源,打造創意文化產業,增強競爭力,樹立良好文化形象,為滄州地區經濟發展助力。
二、大運河(滄州段)文化藝術資源的數字化保護及傳承措施
為了實現大運河(滄州段)文化藝術資源進行持續性的保護與傳承,當地需要借助數字化信息技術,整合和優化現有文化藝術資源,建立數字化保護體系,改善以往保護存在的不足,發揮先進技術的優勢,推動當地特色文化產業的發展。
(一)建立大運河文化數據智庫
2020年,滄州師范學院與大運河文化研究會共同創建了大運河文化數據庫,結合大運河(滄州段)文化藝術資源,廣泛搜集相關資源,建立了服務本地大運河文化帶研究的綜合數據庫,具體包括學術類、文獻類、環境類、遺產類、非遺類、文學類、藝術類、經濟類、旅游類等資源,為文化建設和保護提供了重要數字化資源。為了真正凸顯文化藝術資源內在的價值,滄州地區在完成文化藝術資源搜集和整理以后,可分門別類進行信息智庫的建立,針對不同類型的資源采取不同的保護措施。
比如針對滄州傳統的戲曲、民歌、武術、音樂以及舞蹈等,可以采用視頻的方式,然后進行剪輯,制作出精品,提升保護的效率。對傳統的美術、繪畫、樂器、書籍等,可以拍成照片,利用圖像處理軟件進行處理,提升像素。基于此,滄州地區需要在總結以往管理經驗的基礎上,充分利用數字化技術,做好文字、圖片、視頻、動畫等素材的整理,建立大運河文化數據智庫,防止丟失與破壞,便于后續的整理與開發,定期進行交流與合作,為文化普及和傳承提供重要的保障。
從目前來看,滄州建立特色的圖書館數字資源庫、藝術館數字資源庫、博物館數字資源庫,并且對鄉土文化能人資源進行了分類與整理。與此同時,當地需要充分調動群眾參與的積極性,不斷挖掘文化藝術資源內在的文化內涵和文化價值,不斷開發新的數字化管理模式,通過高科技手段,提取內在的文化基因,實現產業化和創新化發展。
(二)建立文化藝術資源數字化平臺
數字化技術的應用,為滄州文化藝術提供相應的虛擬平臺。當地可以借鑒敦煌藝術的數字化保護技術,比如三維建模技術、沉浸式展示技術,豐富文化藝術資源的展示方式和傳播方式,通過先進的技術,真實、逼真再現文化藝術,改變以往單一枯燥的展示方式,建立三位一體的文化場景,增強人們對滄州文化藝術資源的體驗感和互動感。
滄州建立了“文化滄州云”這一公共文化服務平臺,設置了文化咨詢、書香獅城、文化超市、特色資源、滄州非遺、文化干細胞、文化產業等欄目,及時發布與滄州地區有關的文化新聞和公告,豐富了傳播方式,通過視頻和圖片的形式,展現了當地特色的文化藝術資源,積極開展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建設。平臺整合當地文化藝術資源,并且對文化脈絡進行了梳理,形成了運河文化、詩經文化、渤海文化、醫藥文化、雜技文化、武術文化等文化體系,推動了文化的傳播。
(三)推動文化藝術資源的產業化發展
數字化技術為大運河(滄州)文化藝術資源的傳承與保護提供了重要的發展機遇,改變了以往單一依靠小作坊或者以家庭為主的傳播方式,在數字化的支持下,推動文化藝術資源保護傳承的升級改造,實現了產業化的發展,擴大了生產規模,建立了自己品牌,提升了競爭力。為此,滄州地區要以此為契機,整合現有文化藝術資源,通過技術、資金的支持,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賦予傳統文化新的能量,打造新的產業發展增長極,形成特色經濟產業鏈。
2019年,滄州市為了推動文化產業創新發展,下發了市級文化創新及文化產業發展引導資金,主要用于傳統劇目展演、電影拍攝、戲曲進校園和鄉村、美術作品展覽、雜技武術演出、文化品牌建設、群眾文化建設、智能游樂設備生產、文創園建設、民族樂器轉型升級、博物館數字化建設、旅游文化創新、融媒體平臺等活動及項目,不斷把當地優秀的文化藝術資源優勢轉化成經濟優勢,推動滄州地區文化經濟的發展。
(四)利用數字化媒體和設備進行傳播
在數字化技術迅速發展的背景下,豐富了大運河(滄州)文化藝術資源傳播的方式,擴大了影響力和影響范圍。滄州地區可以利用先進的技術對文化藝術資源進行整合包裝,全面展示當地文化藝術的特色,形成特有的文化效應。近些年比較火的《舌尖上的中國》就是經過精心制作,傳統的韻味、樸實的面孔、原汁原味的美食制作過程,再配合上精致的畫面和形象的視聽設計,讓人很快沉浸在其中,有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在欣賞美景的同時,了解我國各地的飲食文化,受到了網友的歡迎和追捧。
滄州地區可以根據當前人們的文化消費需求,利用紀錄片拍攝的方式,以全新的形式呈現在觀眾面前,樹立良好的文化品牌形象,將傳統優秀的文化藝術資源轉化成具有經濟價值的文化產品,推動文化的產業化發展,不斷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推動新的產業業態的形成,通過新的傳播方式,讓文化藝術深入到人們日常生活中,提升觀眾的可接受程度。
綜上所述,在進行大運河(滄州段)文化藝術資源保護和傳承過程中,需要融入數字化技術,改變以往靜態的管理方式,建立大運河文化數據智庫,利用新媒體技術進行宣傳,推動文化藝術資源的產業化發展,讓文化藝術資源“活起來”“動起來”,創造更多的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康寧寧.數字化公共藝術視域下地方文化的演繹和再生研究[D].浙江工業大學,2020.
[2]孟玲玲.數字化保護和傳播技術在赫哲族魚皮藝術中的應用[J].藝術科技,2019,32(08):47.
[3]朱芳.數字媒體技術在公共藝術創作中的應用研究[J].新聞傳播,2019,(11):63-64.
[4]任益.人文旅游資源數字化必要性分析[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18,37(12):29-31+46.
[5]李曉冉.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與開發構想——以滄州武術數字記憶建構為例[J].蘭臺世界,2017,(21):39-42.
作者簡介:
楊茜,女,河北滄州人,碩士,滄州師范學院教育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音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