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潔

中圖分類號:G807.4 ? 文獻標識:A ?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1)04-015-03
摘 ?要 ?為了全面落實《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和《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指導剛要》,本文通過實踐研究,尋求和探索高校體育課競賽模式的構建,并得出結論:“選項排列組合”競賽模式的高校體育課有效確立了大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了大學生的情感與需求,培養了其終身鍛煉身體的手段和方法,并使他們具備走向社會開展體育活動的能力;使大學生熟練掌握體育知識和技術技能,發展了多方面的體育能力,促進大學生運動技能學習和鞏固,具有高度的組織紀律性和勇敢頑強、團結進取、拼搏向上的精神風貌,為終身體育奠定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 ?高等學校 ?公共體育課 ?“選項排列組合”競賽模式
一、研究目的
高等學校開展公共體育課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與運動習慣,提高學生的主動鍛煉意識和整體素質。我國教育部于2010年制定了指導高等學校公共體育教學的綱要文件《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提出高等學校在體育課程教學中應該堅持終身教育的原則,從多個維度制定體育課程教學目標。在當前高等學校體育教學改革的大背景下,急需構建一種科學、完善的體育教學模式,以保障公共體育課程的教學效果。“選項排列組合”競賽教學模式,結合高校體育課教學特點,將多維體育教學理念融入教學全過程中,有助于增強學生的體質,提高運動技術水平,同時能夠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通過組織多樣性多項目的競賽,激發學生參與體育的興趣,培養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需要和習慣,為學生的終身體育打下基礎。“選項排列組合”競賽教學模式對高等學校體育教學革新具有推動作用,為高等學校提升公共體育課教學質量提供了指導。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隨機選取武漢工程大學2018級大學二年級學生400人。其中,實驗組200人,對照組200人,男女人數沒有顯著性差異。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運用國家圖書館、CNKI、萬方、維普、Google學術搜索等文獻數據庫,以大學體育、課程性質、課程改革、課程價值、課程模式、課程資源、課程內容等主題詞檢索2013—2019年的文獻,然后由人工依據題目、關鍵詞、摘要、期刊來源、引用頻次和作者等指標篩選各類文獻近200篇,并進行歸類整理,以全面、深入地了解有關大學體育課教學改革問題的研究動態、前沿理論和典型案例。
2.訪談法。按照訪談提綱,走訪了部分專家及一線體育教師和管理人員,討論的問題為主要線索,整理現場札記、音頻和圖片,并通過座談、電子郵件、電話等方式進行追蹤調查,以更深入地了解部分專家的觀點和建議,獲取更為準確、詳實的信息;對研究對象進行微信、QQ、電話訪談,獲取有關信息。
3.問卷調查法。根據研究的目的和任務,分別對實驗對象進行問卷調查。本次調查事先對問卷進行了內容效度與信度檢驗,均符合研究要求。在實驗過程中,共發放學生問卷400份,其中指導員、體育教師、家長和學校領導問卷共100份。問卷回收397份,有效問卷393份,有效回收率98%。
4.實驗時間。2019年9月—2020年7月,共11月。一個完整學年,分為上、下學期,每學期18周,每周一次體育課。
5.數理統計法。利用SPSS for Windows 26.0軟件對問卷調查的有關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并進行相關分析。應用SPSS軟件對整個量表的所有項目進行內部一致性分析,得出問卷總的內部一致性Alpha系數為0.9001,說明量表的信度非常好。本問卷指標的共同度達到0.5以上,幾個因子的累計方差貢獻率達到53.01%。
三、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高校體育課“選項排列組合”競賽模式實踐體系的構建
1.制定高校體育課“選項排列組合”競賽模式的依據
(1)根據教育部指導高等學校公共體育教學的綱要文件《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提出高等學校在體育課程教學中應該堅持終身教育的原則,從多個維度制定體育課程教學目標。
(2)根據《武漢工程大學體育課程大綱》的規定,在自主體育課程基礎上,通過課內“選項排列組合”競賽拓寬大學生運動實踐的體驗,激發大學生參與運動的積極性,最終達到強化大學生體能,促進大學生身心發展和樹立終身體育意識的目標。
2.選擇高校體育課“選項排列組合”競賽模式的原則
(1)重視提高運動技能原則。體育教學的基本要求就是不斷提高學生的體育運動技能,明確體育運動技能的教學目的,合理安排競賽教學內容。
(2)注重體驗運動樂趣原則。教學中確立學生主體地位,滿足情感與需求,讓每個學生獲得成功,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樂趣。
3.高校體育課“選項排列組合”競賽模式的競賽組織
(1)競賽項目:學校體育部事先在學生中征集競賽項目,科學設項,報教務處備案,然后學生依照自己體育興趣、愛好自由選擇競賽項目。
(2)競賽報名辦法:在大一學期結束前,學生填寫好參與競賽活動項目的報名表,上交體育部。然后體育部統計、整理材料,上報教務處。體育部根據各個項目的要求制定體育課堂教學競賽賽程、方案、組織與管理。體育部在開學的第一星期組織學生抽簽,學生根據自己的抽簽號碼,對照賽程表進行競賽。
(3)項目競賽要求:網球、羽毛球、乒乓球競賽采用雙打;籃球采用半場4對4競賽辦法;足球采用5對5競賽辦法;毽球采用3對3競賽辦法;排球采用7對7競賽辦法。健美操采用10對10競賽辦法。每個活動項目安排2個相應的活動場地,使各項競賽順利進行。
(4)競賽辦法:各個項目競賽采用直接得分制,毽球、排球、網球、羽毛球、乒乓球為11分制;籃球為10分制(投進一球得1分);足球3球制。每項競賽項目都有3個隊,也就是在活動過程中各個項目一旦有一方達到這個規定的分值,對方休息擔任本輪競賽的裁判工作,另方加入活動,這樣輪換進行活動。
(5)競賽編排:采用“選項排列組合”競賽模式的體育課就是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選擇練習項目,按照排列組合規律和競賽規則的要求,首先隨機抽取相應人數,組成各項目組別,再在各項目組別中隨機抽取相應的人數進行配對,構成競賽小組。例如,有24人選籃球,把24人進行編號1至24號,按照排列組合隨機抽取分成2個組別A組和B組各12人,然后A組和B又按照排列組合分成各4人的3個A1、A2、A3競賽小組,每配對一次為一次活動日,一旦這一輪換完成,又重新排列組合。
(6)競賽評價:為了鼓勵學生競賽的積極性,達到體育教學效果,學生把每次競賽的結果如實填入2017屆體育課微信公眾號。各項目每當達到各個項目規定的分值和進球數,那么這個組合的每個學生都可以獲得1分的獲勝分值,到學期末結算,作為本學期體育課成績(60%)。若發現違規違紀行為,及時給予批評,情節嚴重者嚴肅處理。
(二)高校體育課“選項排列組合”競賽模式教學效果分析
1.高校體育課“選項排列組合”競賽模式對學生主體性的影響
在大學體育課中有針對性地開展競賽可對學生主體性產生積極影響。其一,大學體育課開展“選項排列組合”競賽模式能有效培養學生參與運動的興趣,提高學生練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在體育教學的每一選項內容中都引入競爭機制,開展各種不同的項目競賽,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使學生自覺踴躍地投身到競賽中去。體育課結束時分別對學生練習態度和練習效果的自我評價進行問卷調查。結果表明:學生的練習積極性和練習效果很好(表1)。其二,高校體育課“選項排列組合”競賽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知識、技能,促進了學生能力的發展。在實驗教學中,由于學生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項目參加比賽的,這樣就使學生既從單一性,又從多樣性、綜合性等各種條件刺激中感知動作、掌握技術技能,所以學生的技術水平和實戰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由于競賽貫穿體育課的始終,學生能初步熟悉競賽進程,掌握競賽知識,如此提高了競賽的組織和裁判能力。其三,高校體育課“選項排列組合”競賽模式有利于情感培養和道德教育。在競賽中始終貫穿“比賽”這一主線,學生抓住這一主線同時也是學習主體自我教育的主線。學生在競賽中互相照應,互相配合,互相給對方創造成功的機會,在比賽中,共同遵守規則,培養了他們善于關愛別人的情感和互相協作的精神,逐步養成了公平競爭的道德意識和良好的行為準則。
2.高校學生對體育課“選項排列組合”競賽模式教學的認可度
根據表2統計分析,實驗組的學生對“選項排列組合”的組織形式很感興趣,促進了學生主動參與意識,獲得了更多的朋友,團隊的合作意識有了很大的提升。在實施“課堂競賽”一體化教學期間,實驗組學生對于成就感明顯優于對照組。再說實驗組由于活動中抗爭激烈、集體配合性強,在技術、技能、心理等能力上都需要大家同心協力、默契配合和相互理解才能成功,如此使體育教學體現出知識性、科學性、健身性、娛樂性、基礎性和時代性,提高了學生的體育意識,滿足了學生不同的體育需求,讓學生通過競賽掌握體育鍛煉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識,培養終身鍛煉的習慣以及良好的個性品德,促進身心健康。這對于培養學生具有現代人的競爭意識和協作精神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得到了學生的普遍歡迎和認可。
四、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1.高校體育課“選項排列組合”競賽模式是以項目為依據,采用分組排列輪換形成的組合,不同性別和愛好組成的異質組合有利于互相影響、互相幫助,從總體上優化團體的內部環境,使團體功能產生良性循環。創造平等和諧、主動參與、積極實踐、團結合作、勇于拼搏的環境體現學生主體地位。
2.高校體育課“選項排列組合”競賽模式是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參與組織的主動活動。還有競賽模式的高校體育課突出“新”,因為每節課的競賽都是新的組合,新的對手,這無形中就激發了學生參與活動的動力,符合高校體育課程教學的目標。競賽內容全面、多樣,突出健身性、娛樂性、終身性、全民性、實用性和主動性的特點,以滿足個體和社會的發展需要。競賽要貫穿體育課堂教學的始終,使學生體驗運動帶來的樂趣,促使學生自主、自覺的鍛煉,發展學生運動能力。
3.高校體育課“選項排列組合”競賽模式十分重視培養學生的運動愛好和專長,促進學生體育鍛煉習慣和終身體育意識的形成。為此,競賽活動內容的選擇和活動形式的更新都應特別注意學生的興趣、愛好,以促進學生自覺、積極地進行體育活動,為終身體育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建議
1.學校教務處和體育部要強化體育課競賽的管理,尤其是賽風、賽紀方面。要做好活動后比賽成績的公布,每學年結束前要大力做好每個項目最佳運動員的評比活動,使體育課競賽健康、持續地發展。體育老師不能放松體育課競賽活動組織的管理,要定期做好對體育骨干和學生裁判員的培訓,以及加強對賽事的指導。
2.學校領導應充分重視學校體育,把增強學生體魄放在教育工作重要位置,加強校內體育設施的建設,建立質量保障體系和評價體系,保證學校體育課競賽的順利進行。體育教師要不斷創新,建立一個既能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展,又能使學生養成自覺鍛煉身體的習慣,樹立終身體育意識的新型高質的高校體育課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全國普通高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Z].2002.
[2]王偉光.普通高校體育基礎課教學改革與實踐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5,38(08):104-111.
[3]張建新.高校體育課程課內外教學競賽模式的構建與實踐——以湖南工程學院為例[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4(06):73-75.
[4]謝燕歌,洪浩.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教學指導思想探索與思考[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4(01):94-99.
[5]黃敏,唐朔.高校公共體育課“俱樂部三·三”復合教學模式探析[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8(03):187-189.
[6]張宇峰,張偉東,唐振宇.普通高校體育課“課內外一體化”俱樂部教學模式實證研究[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13(04):66-70.
[7]王皋本.大中小學體育課程內容一體化構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8]郝光安.人文教育觀與大學體育課程改革[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9,25(02):81-84.
[9]鐘啟泉.課程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0.
[10]鄭婕,齊云飛.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植入體育元素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1,34(07):85-90.
[11]林輝杰,梁海丹.高校公共體育課教學模式探討——選項課教學模式與運動教育教學模式的比較[J].體育研究與教育,2012,27(02):66-69.
[12]葛青,張秋亞,溫杰.我國大學體育課程內容設置現狀與對策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2,46(03):87-90.
[13]梁蕭.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研究[J].教育評論,2015(03):102-104.
[14]李春榮,王彥成,胡永南,等.構建普通高校體育理論課程教學體系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4,37(02):96-101.
[15]曾承志.普通高校大學生對公共體育理論課的反饋及評價[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29(09):1243-1244.
[16]崔樹林,張波.“三元一體”大學體育課程發展模式構建[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2,38(12):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