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鳳
摘 要:在鄉村振興的時代背景下,旅游產業在發展中嘗試將旅游產業與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結合起來,積極探索非遺文化視角下鄉村旅游發展的新思路和新舉措。江西省有著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具備旅游產業開發的優勢,必須基于鄉村旅游產業發展契機,積極走“鄉村旅游+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之路。本文主要就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鄉村旅游”發展的相關問題進行探討,提出應對策略,以指導當地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活化利用,使之成為當地鄉村旅游的創新點。
關鍵詞:鄉村旅游;非物質文化遺產;江西省
中圖分類號:F592.7;F327 文獻標識碼:A
旅游產業作為新興產業,在群眾物質需求得到極大滿足的情況下備受關注。旅游活動能帶給人們精神上的愉悅與滿足。而鄉村中非物質文化遺產占比較高且資源豐富,因而抓住旅游產業發展契機,積極走鄉村旅游發展道路,既能做到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活化利用,也能帶動當地鄉村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江西省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大省,其客家文化及婺源特色文化等都值得關注,基于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走鄉村文旅振興發展道路對其產業結構的轉型、社會經濟的創新發展有積極意義。
(一)具備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
當前,在國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江西省優質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了挖掘與保護,特別是《江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強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江西省十三五時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發展方案》等的發布,掀起了省內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與保護利用的熱潮。在2019年結束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全省普查后,江西省共計70多項文化遺產申遺成功,而省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認定通過的非遺項目則高達600多項,各地市認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則超過3 000多項,這足以看出江西具有非常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具備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開發視角下發展鄉村旅游產業的先天條件[1]。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
鄉村旅游產業發展最核心的是特色文化內核的提煉,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利用則為鄉村旅游產業發展提供了文化內核方面的支持[2]。江西省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開發與當地旅游產業發展結合起來,可以使旅游產業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并突出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地方演藝、傳統技術文化特色,使其鄉村旅游建設走出同質化誤區,更具旅游吸引力。
(三)政府政策支持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在國務院機構改革的背景下,文化部與旅游部結合重新掛牌為文化和旅游部,這足以看出國家對文化旅游的重視,而江西省也響應國家號召,建立了江西省文旅部門,出臺了《關于促進旅游演藝發展的指導意見》,要求在旅游產業發展中必須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問題。在一些特色文旅項目的開發中,當地政府也給予了很多支持,特別是近幾年江西推出的景德鎮古窯文化旅游、婺源鄉村文化旅游等,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鄉村旅游融合的典型案例,這也為其他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提供了指導與參考。國家和政府的支持、當地鄉村文旅發展的成功試水,都使得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下鄉村旅游產業的發展具備現實支持。
(一)強化游客體驗
江西省可以借助當地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優勢,開設非遺項目展覽館,在建設展覽館的同時注重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現代信息技術的結合,特別是選擇知名度較高、文化特色氛圍濃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建立專門展覽館,供游客參觀,豐富游客體驗。在展覽館中,除了讓游客參與民俗表演、工藝品制作外,還可以借助虛擬現實技術讓游客獲得獨特的觀看游覽體驗。通過設立相應的模型,借助空間的跟蹤和視覺捕捉等,為游客打造具有沉浸感和虛幻感的多感官體驗空間,配合光電等高科技手段,讓游客自覺融入其中。如龍南縣客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產業的結合發展,可以借助山歌對唱,讓游客積極參與,打造天地人合一,熱鬧喜慶的娛樂氛圍,使這種獨特的山歌文化體驗成為美麗正桂的主打鄉村旅游特色項目,助力當地鄉村旅游產業的發展。
(二)構建完整的旅游品牌
對于鄉村旅游產業的發展來說,要想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必須著力打造特色旅游品牌。旅游品牌的建設能夠使旅游產業走出同質化誤區,凸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例如,打造文化生態旅游品牌,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內涵,以旅游地居民的日常生產生活為核心,展示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展示中表現其生態性,特別是將原生態的自然風光、傳統民居、傳統服飾和傳統民俗工藝等,鮮活地呈現在大眾面前,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江西省民間藝術文化之鄉——上饒太原畬族鄉推出的特色化的跑品牌旅游項目——畬族文化生態旅游區。其重點關注在品牌特色的建設上,讓游客在欣賞畬族自然水風光和傳統非遺村落的同時,在唱山歌、跳馬燈舞、過畬節、穿畬衣等活動中真正地感受少數民族風情。再如,江西省可以將黃棠陰古鎮打造為戲劇文化的旅游特色區,挖掘當地的廣昌孟戲特色,通過觀光、參與等形式讓游客深刻地記住這一文旅特色品牌。
(一)缺乏完善的“非遺+鄉村旅游”配套設施
在當地“非遺+鄉村旅游產業項目”的開發中,面臨著配套建設不足的問題。當地雖然交通便利,但更多局限于省內,而省外交通建設不足,在舉行大型賽事、會演活動時,如鄉村旅游文化節,就很難吸引外地的游客[3]。而大型賽事帶來的人員集聚也對當地旅游產業的服務和基礎設施建設提出了挑戰,非物質文化遺產多存在于鄉村,而鄉村旅游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不足,承辦大型賽事方面的經驗不夠,配套建設落后,對應的休閑服務機構較少,特別是在餐飲、住宿方面配套不完善,主打的農家院、特色民俗也無法滿足接待大量游客的需求,且在配套服務建設上自身特色不突出,影響游客的消費體驗。
(二)缺乏專業的“非遺+鄉村旅游人才”
當地“非遺+鄉村旅游產業”的發展需要人才的支撐,而部分鄉村經濟基礎較差,人才吸納能力弱,受制于自身的地理位置、就業環境和條件等,很難有效吸納專門的“非遺+鄉村旅游服務人才”。而且,其“非遺+鄉村旅游產業”發展還處于初級摸索階段,經營時間短,缺乏有效的產業引導及行業管理經驗,很難留住“非遺+鄉村旅游服務”的專業人才,加上“非遺+鄉村旅游專業人才”的選聘標準不明確,且福利待遇不高,使得“非遺+鄉村旅游產業”在發展中逐漸喪失活力,影響當地“非遺+鄉村旅游產業”的長遠穩定發展。
(三)宣傳不足限制了非遺資源的開發
基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帶動鄉村旅游產業發展也不能忽視宣傳工作,但目前,因為前期知名度不大而導致項目中斷的問題十分突出。且在財力有限的情況下,鄉村旅游往往將投資建設重點放在了在打造特色文化小鎮上,將精力過多地放在資源的開發和當地相關服務設施建設中,宣傳相對不足。當地的傳媒機構或者政府的門戶網站也缺乏專門的宣傳,而且信息發布不及時,覆蓋面不廣等都影響了當地“非遺+鄉村旅游資源”的開發。
(一)加強旅游基礎設施建設
在江西省“非遺+鄉村旅游資源”開發中應重視基礎設施的建設,以完善的產業發展配套吸引游客、招商引資?;卩l村旅游的發展定位,應重點加大對旅游產業配套服務建設支持,重點扶持經濟發展速度慢、基礎建設條件差的地區。
在旅游基礎設施建設中必須關注三個方面。首先,要加大政府引導和財政支持,加大政府對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力度,以公共服務設施的規模配置和空間布局優化作為政府產業扶持的重點,重點實現郊野區域公共服務設施的全覆蓋,打造15分鐘的鄉村生活圈。江西省政府需積極發揮牽引作用,根據各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開發現狀,培育特色文化品牌,創建精品旅游項目,并建立詳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資助機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檔案等[4]。其次,在基礎設施建設的過程中注重科學規劃,實現當地各類用地的合理規劃與科學布局,合理劃分經營用地、生活用地、文化教育用地等的比例。在科學規劃的基礎上重點做好交通建設,開辟新的交通線路,努力實現旅游點與客運中心、機場、碼頭等的零距離換乘。最后,關注鄉村旅游產業的信息化建設。江西省鄉村旅游產業發展應借助信息技術推出集非遺大數據分析與管控系統、智慧旅游綜合運營管理系統、地理信息系統、票務一體化系統、旅游互聯網輿情處理系統、統一分銷與結算系統等于一體的“智慧旅游云平臺”,以此實現旅游大數據的集成、旅游公共信息及資訊的發布、旅游產業運行監管、景區門票預約與客流預警,并對江西省的非遺資源分布、旅游線路、景點、酒店等大數據進行實時動態分析,從而為旅游管理提供全面、精準、有效的數據支撐。
(二)重視“非遺+鄉村旅游人才”的吸引
在“非遺+鄉村旅游資源”的開發中也應關注人才的培養,重點是建立人才儲備,強化人才隊伍建設。在明確走“非遺+鄉村旅游”發展的思路后,考慮到專業“非遺+鄉村旅游服務人才”缺乏,應健全當地的人才培養機制,打造更契合當地“非遺+鄉村旅游產業發展”的人才隊伍??梢圆扇《喾N靈活的人才吸納方式,如與當地政府聯合建立人才實習基地,同時加大當地人才的就業支持,提供更好的福利待遇等,或者鼓勵當地年輕人服務于當地建設,實現“非遺+鄉村旅游專業人才”的吸納與培養。當前,景德鎮推出了旅游研學項目,加強與當地高校的合作,高校組織學生體驗并探索當地的非遺項目,增進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認同,使其對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產生研學熱情,其畢業后能更好地參與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工作,為非遺視角下的鄉村旅游產業的發展建言獻策、貢獻力量。
(三)重視對當地旅游產業的宣傳
對于江西省“非遺+鄉村旅游資源”的開發來說,宣傳必不可少。應加大宣傳力度,與旅游相融合,利用網絡技術普及非遺知識,推廣“非遺+鄉村旅游項目”,借助各個宣傳平臺大力宣傳,提高知名度。同時,可以借助各種短視頻App、車體、箱體廣告等,宣傳當地“非遺+鄉村旅游”特色,提高當地“非遺+鄉村旅游項目”的吸引力[5]。特別是借助一些核心項目、運動賽事,讓“非遺+鄉村旅游項目”的傳播范圍更廣,特色更鮮明。此外,還可以通過打造特色“非遺+鄉村旅游”的IP、完善產業鏈、實現數字賦能等手段,增加非遺與旅游的“黏合度”。如借助AR、VR等設備進行宣傳,增加富含科技感的運動設施,為小鎮旅游發展帶來新市場。
從本質上說,鄉村旅游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本身沒有行業壁壘,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為鄉村旅游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資源素材和文化支持,而鄉村旅游產業的創新發展也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被更多的人所熟知。在旅游產業的推廣帶動下,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能夠為當地的鄉村振興建設注入活力。因此,在今后的鄉村旅游產業發展中,必須重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多管齊下、多措并舉,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科學保護與開發利用,使其與鄉村旅游發展相得益彰。
[1] 韓璐,胡蒙師.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助推鄉村振興的路徑研究:以三江侗族自治縣為例[J].現代農機,2021(2):9-11.
[2] 宋偉.創新“非遺+扶貧”模式 鞏固脫貧攻堅成果[N].河北經濟日報,2021-03-15(3).
[3] 姚靜娟.皖北地區鄉村旅游視角下的研學新思路[J].財富時代,2021(2):111-112.
[4] 江娟麗,江茂森.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旅游開發的耦合邏輯:以重慶市渝東南民族地區為例[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38(1):48-56.
[5] 李雨竹,陳思琦.淺談文創視角下非遺的保護與傳承[J].現代職業教育,2020(51):42-43.